【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倪浩】“这些流光溢彩的曲面产品,看上去特别像一片瓦,里面有又薄又脆的晶硅电池片,却又被做成了具有弧度的外观,以满足建筑设计师的审美需求。”在2022年服贸会国家会议中心主题馆英利集团的展台上,工作人员指着一款名为“韵·黛瓦”的应用于建筑屋顶的太阳能产品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是全球首款曲面晶硅光伏瓦,代表着中国先进的研发水平,国外目前还没出现类似产品。”
服贸会展台
她告诉记者,太阳能光伏产业已成长为中国可以在全球掌握话语权的战略性新兴行业之一。
中国在太阳能光伏产业上优势越来越稳固的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正日益为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窘境而焦虑。今年以来,美国白宫官员们在不同场合一再重申对太阳能光伏的重视,一方面加大对中国的排挤、打压,一方面又重新注入资金,刺激扩大国内产能。
今年3月,美国对中国产业打压再度加码,宣布将对东南亚四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太阳能光伏发起调查,以“杜绝中国企业通过东南亚规避关税进入美国市场”。不过,3个月后,美国决定对东南亚四国予以24个月的关税豁免。
3月份,美国决定对东南亚展开调查时,对东南亚产品高度依赖的美国国内市场立即陷入了瘫痪。据报道,美国光伏产业随之震荡,318个光伏项目被取消或推迟,数百家公司在考虑裁员,“整个行业陷入瘫痪”。不得已,本欲全力围剿中国光伏的美国政府被迫宣布对东南亚四国进行关税豁免。BBC中文网站认为,目前美国光伏制造能力捉襟见肘,豁免关税反映美国光伏对中国供应链的高度依赖。
在光伏太阳能上的焦虑也促使美国在刚刚出台的《削减通胀法案》中采用财政刺激的方式提高国内太阳能组件等清洁能源的生产。但与《芯片与科学法案》的“中国护栏”条款相似,该法案也指出,享受财政补贴的厂商的生产必须在北美组装,电池材料和“关键矿物”必须来自美国或者与美国有自贸协定的国家。2023年之后,采购“电池产自其他国家”的新能源车,将无法获得补贴。
但美国在光伏产业上的“觉醒”有些晚了。英利集团的工作人员认为,美国对中国的光伏“又恨又爱”,美国政府想与中国“脱钩”,但是美国产业界却离不开中国。
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太阳能光伏组件产量全球占比超过3/4,累计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海外市场的需求持续旺盛,中国产品出口额再创新高。相比之下,2021年度美国太阳能光伏组件出货量为30.45GW,本土仅能生产其中的4.23GW,不到14%,其他高度依赖外部进口。美国组件供应的一半以上要依靠中国本土和设于海外的生产基地。
网络图片
英利集团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光伏产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以及行业应用上都拥有全球领先的优势,而且中国强大的生产配套能力也使得中国产品的价格即使在美国加征关税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明显的优势。
不过,中国光伏太阳能“问鼎”全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20多年间,在欧美的联合围剿下,通过浴血奋战后才最终将“荆棘编织成了王冠”。
天合光能CEO高纪凡早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光伏产业兴起于上个世纪末,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日诸多太阳能光伏企业破产,中国企业迅速崛起。但也是那时起,美国以“双反”(反倾销、反补贴)为武器,与欧洲联合围剿中国。当时中国的光伏组件产品占据全球市场的60%,其中95%以上依靠海外市场销售,对中国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
不过,历经几度沉浮,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壮大。
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展区的天合光能展台的工作人员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品整体制造水平在全球都是拔尖的,比如,天合光能已25次刷新电池效率世界纪录。美国目前没有办法做到杜绝使用中国产品。英利集团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全球化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美国目前没有办法完全依赖自己的产业链条满足市场需求,它自己出尔反尔的政策也证明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不过,美国目前仍然是一些中国企业的重要出口市场。一家不具名的光伏太阳能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六成以上的业务都在海外,且已在越南和泰国设立生产基地,主要目的就是规避欧美的“双反”。
虽然美国是太阳能光伏的传统市场,但美国市场的政策风险仍然存在,不得不让中国企业时刻警惕。英利集团工作人员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全球更广阔的市场被打开,英利已不存在“依赖”美国市场的情况。她说,“我们的产品可以大规模应用于那么广阔的地区,又何必只在意一个局部的美国市场?”天合光能的工作人员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公司也在努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并已在马尔代夫、泰国、巴基斯坦、智利等国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市场规模也在迅速壮大。英利集团工作人员说,“按国家规划,到2030年中国光伏行业的装机容量要达到12亿千瓦,而目前我们才6亿多千瓦,还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现在国内企业的重心都在国内。”
延伸阅读
补壹刀:本来扎中国的刀,为何捅到韩国身上?
韩国将美国电动汽车补贴歧视视为“背叛”;“韩国可能会认为就像被人从背后捅了一刀”……
美日韩国安首长会议1日在夏威夷结束。就在白宫方面试图将注意力引向“维护印太的自由开放”、协调朝核问题以及经济安全等话题时,韩国上下挥之不去的一个念头,是跟华盛顿协调“贸易不公”的事。
于是就出现了媒体所说的“罕见”一幕:
就在韩国国家安保室长在夏威夷与美方讨论加强安全合作的同时,韩国一个经贸代表团在华盛顿进行交涉;就在美日韩三方国安高官见面当天,韩国国会通过一项决议,敦促美国给予韩国车企同等税收补贴……
面对韩国舆论“韩国成了冤大头”的愤懑,美国的反应呢?
“感到意外”“表示遗憾”,但迄今为止没有提出让韩国满意的答复,没有提出特别的解决方案。
“难道价值可以共享,利益就不能共享?”有韩国媒体忍不住质问。
在华盛顿强拉韩国等组建“芯片四方联盟”的关键时刻,这个质问对首尔来说不失为一个及时的提醒。
01
美日韩国安首长会议1日在夏威夷结束。朝核问题、延伸威慑战略磋商、经济安全以及“中国问题”等等,在为期两天的双边和三边会谈中,三国国安高官谈及诸多议题。
美日韩国安首长会议
看得出来,美方这次特别注重营造三国安全合作的氛围。
白宫国安委会前就“预计”说,美国国安顾问沙利文将与日本国家安保局长秋叶刚男和韩国国家安保室长金圣翰,讨论“如何维护印太地区的自由与开放,包括如何应对来自中国越来越大的安全挑战”。
为了突出这次会议的“安全”属性,在三国国安首长会后,沙利文还安排与美军印太司令部官员见面,讨论美国的军事同盟,目的也是“维护印太地区的自由与开放”。
但从首尔以及韩国国内舆论反应看,韩方一边附和安全等方面关切,一边却又别有一番“心事”。
韩联社在介绍韩美日国安首长会议的主要议题时,特别提到:“三方还就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将韩日电动汽车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一事进行了讨论。”朝鲜日报等其他韩媒也都或多或少提及这个问题。
就在三方国安高官会议进行期间,美国对韩电动汽车补贴歧视的问题,正在韩国国内急剧发酵。
事情缘起,是美方刚刚落地的“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
上月16日,这份总额高达7500亿美元的法案由总统拜登签署成法。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为美国消费者购买在北美生产的电动汽车提供每年最高7500美元税额减免。
拜登签署“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
这个条款立即引发韩方不满。因为现代、起亚等韩国主要车企,目前在美国没有电动汽车工厂。
美国“削减通胀法案”等于是将在韩组装或生产后出口至美国的产品,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
韩国将美方这项新规视为“背叛”;韩国“可能会认为就像被人从背后捅了一刀”……
韩国现任和前任高级官员不约而同在媒体上表达不满。
就在9月1日,也就是韩美日国安首长会议当天,韩国国会专门针对美国“削减通胀法案”通过一项决议,敦促美方基于韩美自贸协定等,向在韩国生产的电动汽车提供同等的税收优惠。
此前一天,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新通商秩序战略室长安圣一率领的一个经贸代表团,刚刚结束为期3天的华盛顿之行,目的也是就美方法案对韩贸易不公进行交涉。
较之首尔方面“顾全对美关系大局”,主要是表达担忧,要求加强协商以降低韩方损失等表态不同,一些韩媒以更加直白地言辞批评华盛顿置韩国经济利益于不顾。
韩国中央日报一篇评论文章直言,在美国电动汽车补贴体系中,“只有韩国成了冤大头”。 “难道价值可以共享,利益就不能共享?”文章还试图揭穿拜登政府“价值观外交”的实质,说“拜登蜜语被戳破,国家利益面前价值同盟犹如虚设”。“在国家利益面前,价值只是名分而已”。
在韩国官方和社会舆论普遍的反弹面前,美方反应相当微妙。
韩联社说,对于韩国国家安保室长金圣翰提出的电动汽车补贴问题,沙利文只是表示“有必要再就此法进行认真研究”。他还试图淡化这个问题,说美方的通胀削减法案并不只是关于电动汽车领域,还包含“如何重整自由主义国家之间供应链问题的战略方向”。
美方的敷衍在此之前就已非常明显。
韩国经贸代表团访美并提出补贴歧视问题时,美方的反应,是“感到意外”“表示遗憾”,但并没提出特别的解决方案。
韩国东亚日报披露,美方在回应韩国代表团时承认这一法案在美国国会紧急通过过程中,美国政府对“存在问题的条款”缺乏讨论,声称目前正在“自行分析”法案落地带来的影响。
啥叫缺乏讨论?就是根本没把韩国等盟国利益纳入考虑范畴。
即便现在韩国方面加强交涉,但从美国立法程序以及华盛顿心不甘情不愿的态度看,“拜登政府很难在短时间内制定出让韩国满意的解决方案”。
这一点,连韩国官员和媒体也都看出来了。
01
美国围绕电动汽车的“背叛”和“捅刀子”,对韩国不失为一个及时的提醒。尤其是在美国拉拢韩国等强组“芯片四方联盟”的关键时刻。
据悉,中秋节后将举行“芯片四方联盟”初步会议,韩国已经宣布会出席。一种分析认为,在“芯片四方联盟”一事上,美国想拉拢韩国,因此有可能在电动汽车问题上对韩国“网开一面”。
拜登参观三星半导体工厂
之前已有先例。
美国商务部曾称,将对中国芯片企业的设备出口禁令从10纳米制程扩大到14纳米,在中国设厂的外国企业同样受此限制。
14纳米制程,通常是区分尖端半导体的分水岭。如果这一禁令被严格执行,那将意味着在华韩国企业的工厂将不能进口使用极紫外线的高端设备生产尖端半导体。
不过,韩国半导体企业的担忧没有持续多长时间。8月底即传出消息称,美国商务部表示,这一出口禁令不会影响到韩企在华的工厂。
除了电动汽车问题之外,韩国还希望美国在芯片领域能再次对韩企进行“豁免”。
在美国新近推出的所谓“芯片法案”中,同样有涉及韩国企业的条款。
一方面,在美国建造半导体工厂的外国公司将获得25%的免税。韩国的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都将是受益者。
三星计划未来20年投资近2000亿美元,在得州建设11座芯片工厂。SK海力士近日也被爆出,明年一季度左右将在美国动工兴建一家芯片封装厂。
资料图
另一方面,“芯片法案”还规定,获得政府补贴的公司10年内不得在中国对小于28纳米的先进技术进行新投资,否则必须退还全额补贴。
为28纳米以下制程芯片开绿灯,是美方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当前很多产品制造,比如电视、面板等,都会用到28纳米以下的晶片。如果在这方面对中国实施断供,是没办法找到替代制造方的,那样的话,全球产业链必然会被打断。
但就是限制小于28纳米这块,韩国企业也将受到严重打击。
三星和SK海力士是全球前两大存储半导体制造商,它们在中国生产的存储芯片份额都比较大。
三星在华工厂生产了全球15%的NAND闪存产量,占三星总产量的40%;SK海力士则是在无锡生产了15%的全球DRAM产量,占其产量的50%。
显然,韩国政府和业界抱着一个美好的想象。看起来,韩国参加“芯片四方联盟”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希望美国可以对它这个“经济安全同盟国”予以特别待遇。
只是,不管是“芯片法案”,还是“芯片四方联盟”,美国的意图是摆在台面上的:短期是在半导体产业链上排除中国,长期则是在美国本土建立围绕半导体产业的完整产业链。
那时,还会有韩国什么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