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送来的高帽子,都暗含对印度的贬低

热点资讯2022-09-06 08:40:30佚名

美西方送来的高帽子,都暗含对印度的贬低


莫迪 资料图

随着印度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美西方媒体又开始新一轮为“印度取代中国”造势,称由于圣诞装饰用品等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美出口加速,印度将“成为下一个中国”。虽然类似的话题已经炒作了很多年,但是结合近期“四方安全对话”高级官员会议、美印双边贸易谈判、“印太经济框架”部长级会议以及印日“2+2”会议等背景,此轮炒作颇有制造“印度完全倒向美国”“印度已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舆论陷阱之意。

看上去,印度进入了一段“高光时刻”。一方面美西方加大了对印度的拉拢,印度已进入了它们的好几个小圈子,如“四方安全对话”和“印太经济框架”等;另一方面,印度坚持和俄罗斯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同时也是“金砖”和上合组织成员,与中国等其他非西方新兴经济体保持着机制性的沟通与合作。印度因此成为在分裂与对立日益严重的国际环境下,为数不多的仍能“左右逢源”的大国之一。



资料图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乐见包括印度在内的一切国家在务实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发展繁荣,这也有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印都坚持多边主义的大方向,在维护和平安全、促进经济复苏、改善全球治理、合作抗击疫情等领域很多主张不谋而合。对中印关系的定位,两国领导人已有重要共识: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互为发展机遇。因此,中方支持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更充分表达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诉求,这无形中也会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形成牵制,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更加民主,国际秩序更加公平。

客观而言,印度今天比较从容的外交处境,也得益于印度坚持战略自主外交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大的空间。设想一下,如果印度完全投入美西方地缘政治小圈子的怀抱,成为一个唯华盛顿马首是瞻的附庸,就像“第二个日本”,追求强国目标的“印度梦”从何谈起?再说,这也是印度的民族自尊所不能允许的。

自独立以来的这大半个世纪里,印度历经世界风云变幻,多半还是坚持了它的战略自主性。这一点和中国也有相似之处。而这恰恰是傲慢、自以为是的西方精英们难以理解的,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的,以至于他们对印度的拉拢手段,也事实上带着不尊重甚至是施舍的色彩。美西方想利用印度的心态几乎是不加掩饰的。不用怀疑,如果印度真的变成了“下一个中国”,华盛顿当前的“中国威胁论”就会在一夜之间“完美”转化为“印度威胁论”。


莫迪 资料图

比如,美西方舆论用“取代中国”这个大饼,反复吊着印度的胃口。但谁都知道,虽然华盛顿热衷于拉着印度参加各种针对中国的倡议、对话,但是在整个高端制造业领域,其最核心的目标是回归本土,而不是让印度“取代中国”,被排除在美国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对象之外的韩企就是印度的前车之鉴。另一方面,虽然美西方想要通过印度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领域牵制中国,但鉴于中国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如果印度跟中国进一步搞僵、搞产业切割,可能反倒让自己落后于越南、孟加拉国等国。

美西方舆论时不时有意“扬印抑华”,通过夸大印度的发展成绩来压中国一头,对中印之间出现的分歧感到兴奋,并极力放大、强化。但他们送给印度的高帽子,无一不暗含对印度的贬低,臆想仅凭这个廉价的操作就会让印度人飘了,自甘沦为华盛顿的地缘政治工具。清醒的印度战略家们不难看出,华盛顿从来是只发奖状、不发奖金的。不仅如此,美西方精英还出于冷战思维,试图将中印推入“龙象相争”的零和博弈。但中印作为两大文明古国、两大新兴经济体、两大邻国,两国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双方有智慧、有能力实现“龙象共舞”,而非彼此消耗。

说到底,美西方精英不了解中国,也不了解印度。中印这样的大国,都期盼一个“亚洲世纪”的早日到来,怎么可能会按照别人编写的剧本来行事?与美西方相比,我们尊重印度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也乐见新德里有不被忽悠的战略清醒。

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原标题:美西方送来的高帽子,都暗含对印度的贬低

延伸阅读:

印度超越英国成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两国网民撕起来了

近日,印度GDP总额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引发各界关注。而因为这一消息及后续的各种网络评论,英国和印度网民相互吵了起来。



报道截图

据彭博社近日消息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各国GDP数据,印度在2021年的最后三个月成功超过了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而印度的领先优势在2022年的头三个月中进一步扩大。

对于这个消息,不少印度网民感到非常振奋,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声音认为,英国曾殖民印度200多年,在独立75年后,印度在经济上超越了英国,这个成就对印度而言相当了不起。



网络截图

从某种程度上,这种说法也没错,但随着印度网民的兴奋情绪达到一定程度后,部分人就开始给相关的报道“挑刺”了。

一位著名印度媒体人和评论家萨克西纳放出了一张美国彭博社的新闻截图,这家美国媒体对“印度赶超英国”新闻的导语是:“英国落后于印度,成为全球第六大经济体”、“这个前英国殖民地在2021年最后3个月赶超英国”。

萨克西纳对这个说法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他认为这些以“英国”为主语的措辞,体现了西方媒体把关注点集中在英国身上,完全忽略了印度。作为回击,萨克西纳把整段话的主语全都改写成了“印度”。



推特截图

萨克西纳这种想法并不是个例,除了他这条推文得到的大量点赞和转发外,不少印度网民也指出了其他媒体的类似表述。

比如下图这个印度网民指出,身为印度媒体的新德里电视台(NDTV),在发这个新闻时一样是从英国而非印度的视角撰写标题。这个印度网民评论:“大家感觉到了吗?对NDTV而言,说出‘印度超越英国’是有多痛苦啊!”



推特截图

在觉得自己被无视后,许多印度网民更起劲地在网上转发“印度赶超英国”的消息,而这又激起了英国网民的不满。因为英国经济目前仍处于低谷,英镑兑印度卢比的汇率下跌了8%,表现比美元等世界主要货币逊色了不少。在这种时候强调“印度赶超英国”,给了许多英国网民不小的打击。

在英国网民看来,自己最大的优势是跟印度“比人均”,有人搬出了英国人均GDP高于印度的事实,并称印度存在严重的大面积贫困问题,许多人还生活在相当差的生活条件中。

可印度网民的回击却也非常紧跟时事,他搬出英国在俄乌冲突后能源短缺这点回复道:“人均收入排名这么前的国家,为什么要抱怨天然气和电价上涨,来啊,赶紧把钱付了吧。”



网络截图

还有英国人试图从历史来找补,比如有人称,是英国当初对印度进行了改造,才让印度有了赶超英国的机会。



网络截图

但印度网民对这种说法并不买账,他们在评论区给英国算“历史账”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史是单纯的“掠夺和偷窃”,英国是用这种方式才富起来的。



网络截图

“真不幸,有人还以为(印度)13亿人全是靠欧洲人养活的,这种殖民者思维真是无可救药”,一个印度网民评论。



网络截图

也有英国网民的找补思路比较奇特,在这条印度相关的新闻下,他责怪起了英国国内的脱欧势力。不过这种硬扯并没有得到其他人的认同,有人质问:“印度变成人口过10亿的大国、实现经济飞跃,和英国脱欧有啥关系?”



网络截图

由于双方争论过于激烈,原本只有零星几个评论的彭博社英国区官方账号,在这条新闻下有了近2000条留言,其中还有人因为怼人太狠导致账号被禁言。



网络截图

在这些争论中,也有一些相对严肃和客观的声音。比如印度国大党前发言人桑贾伊发文指出,印度的人均GDP距离英国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印度还需要努力。

在这则推文里,桑贾伊还指出印度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他不点名地提到了印度商人阿达尼近日成为世界第三大富豪的消息:“拥有世界第三大富豪,对普通印度人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推特截图

另外,作为印度长期以来的假想敌,“中国”这个话题在这场争论中也没有缺席。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印度裔学者阿什科专门提到,当中国都在经济总量上准备赶超美国时,印度却在为超越“濒临死亡”的英国经济而庆贺,中国可是在2005年就超越英国了。

这位教授还向自己的同胞喊话道,在1990年代,中国和印度的人均GDP相差不大,但现在这一数据已经是印度五倍以上了。



推特截图

本文标签: 印度  美西方  中印  美国  越南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