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成都封控社区内,一张流传的“不准跑!”网络截屏的背后

热点资讯2022-09-06 15:40:16佚名

地震后成都封控社区内,一张流传的“不准跑!”网络截屏的背后

(原标题:地震后成都封控社区内,一张流传的“不准跑!”网络截屏的背后)

9月5日下午,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来临时,成都一个小区封控楼里跑出来一位神色慌张的居民。

地震后成都封控社区内,一张流传的“不准跑!”网络截屏的背后

预警信息

根据疫情防控政策,社区网格员朱杰(化名)想请他返回家中,但那位居民坚持:“我要等余震过去再上楼!”朱杰听出对方是外地口音,猜想他应该没经历过地震,所以有些恐惧。

“那你等会儿自己上去吧。”朱杰缓和了语气。几分钟后,这位封控楼的居民见震感消失了,也就自觉上楼了。

这一幕,发生在成都市成华区蓝光COCO国际小区。地震发生后,这个社区因为一张从业主群中流出的截屏遭遇网络热议


网络截屏

截图中,封控楼的物业楼道管家在群里提醒住户“1、2栋都是高风险,大家不要下楼!”有居民追问:“摇凶了也不能往下跑吗?”这位工作人员的回答依旧是:“不准跑!”

8月底至9月初,成都多个片区因疫情严峻进入社区封控管理状态。突如其来的地震和疫情狭路相逢时,“优先级”如何确定?这成为摆在每个成都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针对这张备受争议的网络截图,9月5日晚间,记者找到了地震发生时正在现场的社区网格员朱杰。他希望记者把当时的情况如实呈现,也让大家理解基层工作人员在特殊情况下的难处。以下是他的讲述:

说来也巧,地震发生时,我刚接到通知,在小区里部署1单元的封控事宜。

这个社区2单元在几天前就出现了病例,一直处在闭环管理之中。但情况在地震那天凌晨有了新变化,防疫工作人员来小区判定时,决定将1单元和2单元都列为高风险地区,小区其他3个单元列为中风险地区。按照最新的防疫部署,1单元和2单元所有居家隔离的居民,都应该足不出户。我们在距离这两栋楼几米外增加了围挡,也派专人在那里值守。每家每户都上了门磁,但是没有贴封条。

1单元居民是否清楚这个最新变化,我不能十分肯定。我想,这也会影响到在地震发生时,他们是否下楼避险的抉择。

在对1单元和2单元部署封控时,我也检查了楼内每一层的消防通道,确认是畅通的。楼下单元门也是可以正常从里面打开的,没有被反锁。所以我可以确认,如果发生火灾这样需要紧急疏散的情况,居民的逃生通道是通畅的

说回那天地震发生时,我就在1单元和2单元楼下,我当时的确没有多强烈的震感,所以也没有很强烈的避险意识。但1单元和2单元这两栋封控楼都是30多层的高楼,住在楼上的居民会感觉到明显的晃动,这肯定也是事实。我看到有些居民靠在窗边喊:“地震了!”

很快,1单元十几个住在低层的居民已经逃到楼下来避险了。2单元倒还好,只有1个人下来,估计是因为封控得早,大家都比较清楚防疫政策。但是这种骚动也没有持续太久,因为1分多钟以后,震感就明显减弱了,居民们也都平静下来了。

我看到了地震的推送数据,从震级和成都距离震中的位置推算,这次成都应该是有惊无险。我就劝站在1单元门口的居民回家去,有人还是不乐意,就质问我:“你能保证,我上楼了,我们的楼不塌吗?”

他的问题,让我无言以对。你说遇到这种自然灾害,我怎么可能和你做这种保证呢?这个过程大概维持了十多分钟,后来大家看的确没什么事了,也就纷纷上楼了。

2单元那位跑下来的居民听口音不像是本地人,他一直非常担心余震,我也不好强硬地把他赶上去,就让他在下面站了几分钟,直到他觉得相对安全了才自己上楼。所以整个过程当中,确实不存在我们工作人员因为疫情防控,耽误谁逃生的情况。

说这个不是为了澄清自己,而是我们作为基层工作人员也很为难。我们到底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比如我当时劝大家上楼,我的标准就是凭借我以往的经验,感觉这次地震应该不会对居民造成人身伤害。但是,你要让我拿出一个硬性的标准——到底什么样的震级可以组织大家有序逃生,什么样的情况是在原地坚守,我也确实办不到。我只能从常识和经验去作一些判断,毕竟大部分四川人遇到这种情况,也不会特别慌,很多人即使不在封控楼里,也未必会跑下楼。

后来,我看到有人把业主群里的截图发到了网上,很多人指责那个物业管家不顾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但我也看到了留言区,有不少住在这两栋楼里的居民在为他说话,说他平时工作一直是兢兢业业的。我看到这些信息,也很难过。我认为不应该揪着他在情急之下说的一两句话不放,其实他也没说错,这两个单元的居民的确都是在高风险区,他也是为了让居民当时不要乱了阵脚。只是他的表述方式的确让一部分人很难接受。

如果真的遇到了很危急的情况,我想只要逃生通道是畅通的,大家也还是会选择主动逃生的,这是人的本能,我也是拦不住的。

我已经在这个小区担任网格员两年多了,和很多居民都互相认识。这次小区封控以后,我们社区立即成立了物资、医疗等各种保障小组,保证大家遇到突发情况能够及时解决。我穿着大白进这个小区已经三四天了,我也和这里的居民一起闭环。如果小区居民真的遇到危险,我肯定会义无反顾的。我就是真的希望这个楼里疫情控制住,居民们早点恢复正常生活。

9月6日上午,记者再次联系朱杰时,他说医护人员正在上门为这两栋封控楼的居民做核酸,大家的情绪也都恢复了平静。

实际上在有些防控形势相对明朗的社区,关于“逃生”和“疫情防控”的优先选项,则要明确很多

地震发生时,在一个低风险小区居家办公的成都本地人周浩然发现,“这次地震晃动特别剧烈,好像要把我晃出阳台一样。”他接受了室友建议,下楼到地面避险。周浩然记得,下到小区花园时是12时57分。花园里,陆陆续续有居民下楼避险,他们都戴着口罩,秩序和做核酸检测时差不多。周浩然看到,自己小区里的消防通道等都没有因为疫情防控而被关闭,避险线路也没有任何阻碍。约40分钟后,周浩然回到家中继续吃午饭。


震中海螺沟景区附近倒塌的民宿

成都市民李闻在震后下楼避险“求个安慰”。他所在的小区属低风险地区,尽管没有拉起铁丝网,保安也依旧看守着大门。“小区里的一个老大爷倒是想趁着地震出去溜达溜达,保安大叔也没让。”李闻说。余震消失后,李闻还是和其他居民一起,回到了家中。

不过,另一种“余震”依然存在

9月3日,成都城南一号居民区的业主打电话给12345,反映封控楼内消防通道被焊死了。后经协调,物业带人在当天把所有楼层内以及地下室的消防通道锁都打开了。地震发生时,有居住其中的居民感慨:如果这些消防门前几天没有被打开,我们现在是不是连逃生的通道都没有了?

9月5日下午,记者致电成都机场附近一家住有100多位隔离人员的隔离酒店,前台工作人员表示:“住店客人不可以轻易出来逃生的,万一交叉感染了怎么办?”但负责安保的酒店经理却给出了另一番解释:“地震发生前1分钟,我就收到了预警,我看震级没有超过7级,震中也比较远,就还是安抚客人情绪,请他们呆在房间里。”这位经理说这家酒店在作为隔离酒店以后已经经历了两次地震了,都平稳度过了。“我是看着这个酒店建起来的,知道房屋的抗震等级是8级,所以如果今天中午的地震超过7级了,我会考虑组织客人疏散的。现在在隔离酒店内,我们每隔两个小时就会检查一遍逃生通道是否通畅。”

但对于酒店方面的紧急避险部署,住店的客人大多并不知情。直到当天下午,依旧有客人因为不安致电前台,询问如果再次发生地震,他应该怎么办

直到现在,已经在居家隔离中的德鲁(化名)想起8月30日经历火灾的一幕依旧后怕。他描述:8月30日,我在某酒店集中隔离,下午3点半被浓烟呛到,给总台打电话,总台说11楼着火了,让我们打湿毛巾捂好口鼻,但不能逃生。所以隔离的小伙伴只能把着窗户呼吸空气……我认为酒店的做法不可取,火灾发生时没有主动通知隔离人员,但有不少员工都跑到空旷地带上了……

德鲁的心声或许能代表不少留言者的态度。他说:相比逃生这最后的一步,我们更关心的是在遭遇险情时,我们是否会被第一时间告知风险;当我们住进这些封控区域时,我们在危急时刻的紧急疏散方案是否完善。我们不想在灾难来临时,成为那些被遗忘的少数“隔离人员”,我们也有逃生的权利。

本文标签: 地震  火灾  李闻  封控  逃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