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的王冠有多重?父亲教她何为坚毅,母亲教她何以待人...

热点资讯2022-09-11 10:32:41智慧百科

70年的王冠有多重?父亲教她何为坚毅,母亲教她何以待人...


看点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结束了长达70年的君主生涯,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与历史注脚。而她拥有的独特品格与个性,与其温暖的家庭,严格的教育密不可分。父亲乔治六世教会了她王冠的意义,母亲鲍斯则帮助她成为王冠下亲和得体的君主,父母的榜样作用,滋养了她漫长而丰厚的一生。

文丨柯察金 编丨Luna

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堡安详逝世,终年96岁。当天民众冒着伦敦的秋雨,络绎不绝赶到白金汉宫外致以哀思,各国元首也纷纷致去唁电,表示对女王的深切哀悼。

在广场上,有位英国民众道出胸臆,他说“女王尽职尽责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赶到这里向女王表达哀悼和敬意——在处于医疗监护状态的前天,伊丽莎白仍在接见新上任的首相。

作为一位虚君,伊丽莎白在“虚”的部分尽了职(不打破英国固有的政治平衡);在“君”的部分亦尽到责,保持着毕生工作的状态,凭借自身的努力和亲和力,维系着英联邦以及英国与世界的关系。


而原本,她应该是一位闲散无忧的公主,只是因为历史的意外,用一生承这王冠之重。

自伊丽莎白二世登基以来,不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女王却坚如磐石:

她是英国出使最多的君主,85岁时仍每年执行325次公务活动,访问过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

她经历了联合国成立、冷战爆发与终结、人类登月、新冠蔓延;

见证了肯尼迪遇刺,水门事件,全球去殖民化,英国脱欧……

横跨两个世纪,任命15位英国首相,一生几乎就是一部厚重的现代史。


伊丽莎白二世的一生

这样的人物,早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与历史注脚,难以三言两语简单概括。

不过,单就伊丽莎白的成长而言,有一点很有意思——可以说,她几乎是父亲乔治六世与母亲鲍斯-莱昂二人的“翻版”,非常明显地继承与融合了他们各自的特质。

童年时代,伊丽莎白与父母一起过着平静、隐逸的生活,住在伦敦的皮卡迪利大街,抑或在英格兰、苏格兰的乡下过着田园诗般的日子。彼时,父亲还只是与王位不相干的约克公爵。正是如此,一家人享受到无忧无虑的天伦之乐。

伊丽莎白和父母的关系也非常亲密。依照当时皇室普遍的做法,她没有接受过一天的传统学校教育。伊丽莎白二世的品质与性格,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传承自父亲和母亲。


以父亲的“坚毅”为楷模

伊丽莎白二世最经典的公开形象,其一是骑马,其二是牵着一串儿柯基。而这两大爱好,其实都来源于父亲阿尔伯特。

阿尔伯特爱马,饲养并用纯血马参加比赛,早在伊丽莎白3岁时,便将女儿带进马的世界,携她去往汉普顿宫和桑德林汉姆宫的马厩,了解养马的基本知识。伊丽莎白在少女时代,已经学会阅兵典礼所必需的骑马技巧。

骑马不仅培养了她对体育运动的热爱,还强健了她的体魄,教会了她在面临危险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女王酷爱骑马

伊丽莎白7岁的时候,阿尔伯特迷上了威尔士柯基犬。他送给女儿一只名叫“道基”的柯基。从此以后,柯基成为女王终生的挚爱,并成为伦敦的一张名片——伊丽莎白最多同时养了10多只柯基,跟在她后面,就像一张“移动的地毯”。


一家人都是柯基控

从这两个小细节可以看出,伊丽莎白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是很亲密的。公爵总喜欢称“我们这一家四口”,尽管有公务和职责在身,还是非常注重家庭生活。伊丽莎白与妹妹玛格丽特两位公主,总是穿一样的衣服,天气晴朗的日子,会与父亲一块出去喝下午茶。

如果我们了解阿尔伯特自己的成长环境,便能体会到这种父女间的关系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阿尔伯特的父亲、伊丽莎白的爷爷即“水手国王”乔治五世,有6个孩子。但老国王非常严厉,要求孩子们从小就像大人一样处事:不可以紧张,也不能哭泣,更不能胆小。

这导致包括阿尔伯特在内的几个子女,多多少少都有些情感障碍。公爵本人严重的口吃,也与这种压抑的皇室教养环境有关——父母通常不参与孩子的日常教育,在那个时代的贵族家庭司空见惯。这么一对比,伊丽莎白是从小在家庭的宠爱中长大的。

而说起阿尔伯特的王位,更是英国历史上极具戏剧性的一幕:他的哥哥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为了娶一个美国女明星,在老国王去世没多久就干脆宣布退位,撂挑子不干了!此举在当时引发了严重的宪政危机。

伊丽莎白父亲的内心是崩溃的,甚至为此流泪不止。从任何方面来看,他都不想接过这个烂摊子。且不说自己有口吃的问题,当时那个糟糕的国际局势,所谓王冠早就变成烫手山芋,而且自己从来没有被当作王储培养,“从没批阅过政务文件,只知道海军军官那点事”。

那年,还是公主的伊丽莎白年方10岁。连只有6岁的妹妹玛格丽特,都看出了其中的利害:“这是不是说你就得当下一个女王了?真倒霉!”

然而尽管不情愿,阿尔伯特还是坚强地挑起了国王的重担。事实上,相比潇洒但任性的哥哥,阿尔伯特虽然稍显木讷,但责任感极强——如果说童年的伊丽莎白看到的是父亲温和的背影,那么此后,她将一直望着父亲坚毅的背影长大。父女俩被评价为同样的“干净利落、有条不紊、做事用心”。


16岁的伊丽莎白公主,

正看着父亲批阅政务文件箱中的文件。

伊丽莎白从父亲的表现中学到了毅力、勇气和责任感,父亲是她“永恒的榜样”。

有个奥斯卡金像奖电影叫《国王的演讲》,便生动地还原了乔治六世人生中的一个切片。他为了做一位合格的国王、面向公众,经过了痛苦的尝试和努力去克服口吃障碍,成功发表著名的“圣诞讲话”,对二战时期的英国军民产生了巨大的鼓舞。


乔治六世准备演讲致辞

伊丽莎白怀着崇敬的心情,看着父亲在广播致辞上与自己的口吃顽疾做斗争,她注意到父亲吃饭时,还会在手边的便条簿上匆匆记下一闪而过的想法。伊丽莎白后来曾说,父亲的“坚毅”一直是自己的楷模。

二战期间,伊丽莎白公主正式开始承担公共职责,协助父亲处理事务和外出访问。

14岁时,为了安抚无数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儿童,伊丽莎白通过电台第一次发表公开讲话。


伊丽莎白第一次公开演讲

18岁时,作为二等兵伊丽莎白 · 温莎注册成为第 230873 号入伍士兵,在伦敦受训成为一名机械师和军用卡车司机。学习汽车点火系统的运行原理,更换刹车油,拆卸发动机,手上、脸上沾满油污,被称为“汽车修理工公主”。


伊丽莎白接受军官培训

只可惜,乔治六世在伊丽莎白年仅25岁时便溘然长逝,未与女儿见到最后一面。于是在同样猝不及防的处境下,伊丽莎白正式接过父亲的王冠与责任,直到她去世。


性格与个性传承自母亲

在性格和个性的发展方面,伊丽莎白受母亲鲍斯-莱昂的影响很大。

鲍斯-莱昂嫁给阿尔伯特前,并非王室成员,虽有爵位,却也几乎被视作平民。这段婚姻在当时算是打破常规。但这位儿媳受到了皇室格外的喜爱,她的眼睛“非常迷人”,身上透着一股机灵劲儿,对他人非常恭敬,但又非一味谄媚

鲍斯在世时,一直是英国王室中最受欢迎的成员,被形容作“走进哪个房间,就能把哪个房间点亮”,从小就善于与人打交道,非常幽默和睿智,是一位情商极高、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女性。


伊丽莎白王太后 鲍斯-莱昂

(注:乔治六世登基前,鲍斯是公爵夫人;乔治六世时期,她是王后;伊丽莎白二世时期,她是王太后。为了避免混淆,下文统一用鲍斯指称。)

在丈夫对抗口吃时,也是她一直陪伴在丈夫身边,帮他找大夫治疗,温柔地抚慰乔治焦虑的情绪。

二战期间,白金汉宫成为德军的轰炸重点。内阁希望鲍斯能带着孩子离开伦敦,她说出了三个著名的“不可能”:“孩子们不能在没有我的情况下离开,我不能在没有国王的情况下离开,而国王不能在任何情况下离开。”

她和乔治六世一起慰问受伤的士兵、鼓励惊慌的民众,乐观、亲切的品质赢得了国民的心,和丈夫一道成为国家的精神支柱。也正由于她对全英国人民的信心的影响,希特勒甚至形容她是“欧洲最危险的女人”。


鲍斯和丈夫访问战后灾区

在对女儿的培养上,鲍斯持和缓的教育理念,认为女儿应该有一个值得回忆的快乐童年。

小时候,伊丽莎白的脾气很急躁——这是家族遗传,不仅父亲阿尔伯特如此,祖父乔治五世、曾祖父爱德华七世也是这样。而鲍斯通过亲身示范,谆谆教导,用她和缓的性格梳理着女儿的脾气。

伊丽莎白的表姐玛丽·克莱顿夫人后来总结道,王后开明的教育理念是以理解和鼓励为基础的,在抚养子女时会教她们控制自己的脾气和情绪:避免嘲笑和炫耀,不要忘记和声细语,“否则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赢得他人的爱戴”。

也许是继承了父亲一小部分的腼腆,伊丽莎白虽然和母亲一样喜欢跟人交流,但无法像母亲一样其乐融融、享受其中。鲍斯对女儿说,“要是觉得一个人很无聊,问题其实是出在你身上”。

她陪伊丽莎白做角色扮演的练习,扮作坎特伯雷大主教或者其他宾客,然后亲自教女儿如何应对,教她如何面对几千人的注视,如何在走动时表现得从容不迫……


鲍斯和两个女儿

由于性格上的明媚亲切,鲍斯在外交方面的表现堪称惊艳,对后来的伊丽莎白二世无疑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

在1938年访问法国时,以时尚自居的巴黎人被一身耀眼白色礼服的鲍斯所打动,继而被她身上散发的魅力所触动:“她落落大方,一点都不害羞,在人群中做出手势,仿佛拥抱所有人。”

1939年,鲍斯与丈夫访问美国,这也是英国王室的第一次访美。美国人原本认为英国人比较古板傲慢。但事实截然相反——他们见到的这位王后,“热情,完全放松且非常接地气。”

这其中最认可他们的,莫过于美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独立自信的总统夫人与开朗大方的王后交谈甚洽、惺惺相惜。鲍斯的个人魅力与外交手段,使得访问大获成功。


鲍斯会见美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

在父母亲出国访问时,伊丽莎白和妹妹会从地图上追踪父母的行迹。鲍斯会给她写来内容翔实的信件,描述海外见闻,以开阔女儿的视野。

日后的伊丽莎白二世,常以时尚的穿着、亲和的外交闻名于世,身上很难说没有母亲鲍斯的影子。当然了,她一生到过的地方更多,共出访过110个国家;穿搭过的服装,也常为人们津津乐道,正像母亲那样所到之处惊艳四方。



在读写方面,伊丽莎白受到母亲的影响也颇深:

她5岁时,鲍斯就开始教她读书,并让她用相当多的时间去大声朗读各种儿童经典图书;

刚学会写字,就鼓励她每晚把当天的经历和感想写成日记,而写日记也成了伊丽莎白一生的习惯;

11岁的伊丽莎白,在文笔上已经展示出过人的功力,在记述父亲的加冕仪式时,她写道“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拱顶和屋梁,似乎都笼罩在一种奇异的迷蒙气氛之中。”

女王的母亲,伊丽莎白·安吉拉·玛格丽特·鲍斯-莱昂于2002年过世,享年102岁高龄。


女王的教育:

Home School的天花板

可能有很多人会好奇女王所接受的教育是怎样的,其实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伊丽莎白不算接受过正式的教育。在她所处的时代和阶层中,女孩子基本上都是在家里上学。

王室保姆管理着公主们每日的生活细节,伊丽莎白被教导将东西摆放整齐、节省纸张乃至关闭多余的灯。保姆奈特太太非常严格,有次伊丽莎白的胳膊肘放到了桌面上,奈特立刻说“把手放下去!”,过来做客的人也表示惊奇,居然有人可以教训公主。

王室保姆同时也担任一部分教师的责任,比如保姆克劳菲,能教授历史、地理、文法、文学、诗歌和作文,但数学很差——不过,女王“偏科”也没关系。对于英国皇室而言,文学和历史才是“典中典”。

保姆克劳菲会让伊丽莎白阅读时事荟萃,为她对于时政新闻的青睐打下良好基础。一位王宫顾问曾惊讶,伊丽莎白在17岁时就对国家时事“有着一流的见解”。

在伊丽莎白的整个少女时期,每一天都会有大片的安静阅读的时间。从斯蒂文森到奥斯丁,从勃朗特三姐妹到丁尼生……从小到大,她最爱的始终是历史小说。


正在阅读中的伊丽莎白

几十年后,伊丽莎白邀请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共进午餐,她告诉罗琳,自己幼年时期的广泛阅读对她受益匪浅,阅读速度非常快,因为“要读的东西太多了”。

其次,王室还会从外面请来别的女家庭教师,给伊丽莎白讲授音乐、舞蹈和法语。

如果没有爱德华退位那档子,伊丽莎白接受的教育大抵就是如此。这足以使她精通4门语言,熟读经史、博闻强识。不过,在成为王位的第一继承人之后,伊丽莎白的课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亨利·马汀爵士无疑是家庭教师中颇具重量级的一位,他是英国法学家、伊顿公学的副教务长,也是学校标准教材《英国简史》的合著者,可谓学富五车。

马汀被称作是一位很有个性、精力充沛、满腔热情的老师,长着一张大圆脸和一颗锃亮的脑袋,在书房养着大乌鸦做宠物,“总是能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

他为公主量身定制了一套精严的课程,亲自教授《宪法的制定法与习惯法》。伊丽莎白花了6年时间学完这套课程,费心竭力地在那些晦涩难懂的文本中用铅笔画线,做注解。在如今的伊顿公学图书馆里,还珍藏着女王当年的笔记。


伊丽莎白在学习中

伊丽莎白潜心学习立法程序的细枝末节,仿佛是“要去下议院做议长”。在她登基以后,首相们无不惊讶于她对宪法条文的精通,每每提出让他们料想不到的犀利问题。

另一位重要的老师叫做贝尔莱格子爵夫人,一个见多识广的比利时人,为公主讲授法国文学和历史。她对公主的要求很高,即便用餐时也要求伊丽莎白说法语。后来伊丽莎白22岁时访问法国,巴黎人民深感钦佩,夸她的法语清晰而精准。

为了使伊丽莎白不被局限于白金汉宫,皇宫还专门为她成立了一支20人左右的“女童军”,她们的活动有搭建篝火、观鸟,还有团队游戏,有点像今天的营地。


伊丽莎白身着女童军制服

如此规格的家教,可以说是Home School的天花板了吧?

不过仔细想想,也真的挺累的,而且是外人难以设想的累。伊丽莎白二世登基时,有段描述令人印象深刻:


1953年6月2日,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她戴上王冠,随后伊丽莎白二世头顶5磅重的圣爱德华王冠、手持黄金权杖坐在王座上。伊丽莎白二世立刻感觉到这份责任的沉重——在她娇小的身躯上,王袍、王冠和权杖的总重量超过了20公斤。

真的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伊丽莎白二世加冕仪式

要说伊丽莎白一家子,原本只是闲散的公爵、爽朗的夫人和悠哉的公主,但命运偏偏给他们安排了另外一条路——对于英国和王室而言,他们家算是尽心尽力地走完了这条路。

曾饰演过女王的奥斯卡奖女演员Helen Mirren女爵曾如此总结:“这么长时间保持形象的始终如一是令人极其宽慰的,它体现的是女王的‘稳定可靠’,她不会左右摇摆不定。这是一种自律。我认为这种品质是发自内心,而不是外界强加给她的。”


回顾女王的成长历程,她所受到的教育,主要还是在王室的传统框架下——最好的老师,最严格的要求——而真正塑造与形成伊丽莎白品格与个性的,当属难得的快乐童年和温暖家庭,以及父母亲对她产生的榜样作用

如果说乔治六世教会伊丽莎白王冠的意义,那么母亲鲍斯则帮助她成为王冠下亲和得体的君主。在伊丽莎白二世漫长而丰厚的一生中,父母亲始终是她的影子,伴她成长、助她前行。

参考资料:

1.纪录片“The Queen Mother”;

2.纪录片“The Diamond Celebration”;

3.电影“The King's Speech”;

4.“Elizabeth the Queen”,by Sally Bedell Smith;

5.“96岁,在位70年,英女王走了”,新周刊

6.人物:“英国象征”伊丽莎白二世,澎湃新闻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