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小长假结束,孩子又上学啦。
有上学,就会有放学,放学后到底该让孩子干点啥,尤其“双减”后,总会收到不少留言,让我分享一下小D放学后的时间安排。
开头先声明,我能分享的这些,对于培养牛娃不适用。
小D在学校就是个特别普通的孩子,没有啥特别冒尖的成绩、学科、特长的。
唯一庆幸的就是,所有老师对她的评价都挺一致,说,小D乐观,愿意拼尽全力,有强烈好奇心,体力充沛(看上去还是和我这个老母亲培养目标一致的)。
公号的老朋友和看过我所写的6本书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不管有没有“双减”,我养育孩子的核心目标,从来不是成绩。
话不多说,先直接上我们工作日的放学后安排(当然,每天前后总有一些误差,并不那么精准,但大体框架如此)。
3:45 到家
4:15 运动一小时,大人带着运动或者参加体育兴趣班
5:30 自由活动,通常是看动画片/App/做手工/看书
6:00 吃饭
6:45 学习时间:三段式学习法
8:30 洗澡、游戏(比如打怪兽)外加亲子复盘
9:15 入睡
结合这个日程表,大家就能看出来,我家“双减”后,优先级最高的是玩儿,玩里面包括了运动;其次才是学习。
01
学习时间怎么安排?
虽然说学习只排第二,但估计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学习时间怎么安排。
现在小D放学没有作业,而且我家规定的学习时间也并不长。
晚饭后到睡前,两小时不到的时间, 我们会分三个段。
第一个阶段是自由选择-- 小D自己选择想学习的科目,大概率她都是选择自己喜欢的;
第二个阶段是规定动作-- 就是我的安排,我会把需要重点拾遗补缺的内容安排在这里;
第三个阶段是阅读时间-- 这是雷打不动每天的固定阅读时间,做的更多是我和她一起精读一些对她稍有难度的书。
肯定有人会问,那我孩子学习跟不上,啥啥都不行怎么办?第二阶段的规定动作时间不够用啊?
小D也很普通啊,如果非要用科科满分来要求,那她也是“啥啥都不行”,但我觉得,只要保持学习热情,可以坚持学下去,都能慢慢提高。
所以我不会让她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每天必须把薄弱的科目都学一遍,这样对孩子来说也太苦了。
将心比心,如果学习过程都是痛苦而且充满沮丧的,谁又能坚持呢?
所以,我家是每天就“补”一个点,一件事,一点点往前拱。
举个上周五的例子。
自由选择项目,小D选了朗读语文课本,划出重点生字,指读和抄写一页。
之前《》提到过,我家不对“完成质量”做要求,只看完成过程和完成率。
所以她字写得端正与否,是否写错,当下都不会人盯人地纠正的(这些都是后面复盘做的事情),我反而会多肯定她完成的过程(和以前分享的表扬原则一样)。
规定项目呢,我就布置了两位数加减法,完成30道题。小D的数学计算速度偏慢,所以在掌握方法后,需要搭配一定量的“刷题”。
30道题是最低配置,有时候她状态好了,可以做45道题,一样的道理,当场不会立马纠正订正。
最后呢,就是阅读。最近我们在读的是彭懿老师的少年科幻读物,我们使用的就是合作阅读,我读一点,她读一点,不认识的字我来替她读。
根据所剩的时间,我们一般就是读一章节就停下来,互相讨论聊聊读的内容。
这样的三段式学习时间结束后,我才会和她一起复盘。
我总是先让她回答,今天的感受怎么?
然后我做她的调节器,她今天状态好,自己很得瑟的时候,我就指出“哪里还可以改进/哪里是错误的”; 她状态差,自己很沮丧的时候,我就点出“哪里已经有进步了”。
总而言之,多一个参照系的视角,让她能更加平和地看待自己所学的。
02
安排背后的思考
这样的三段式学习方法,使用一段时间后,蛮适合我家的。
而这个安排也是藏着一点我的巧思,是结合学习心理学设计的,具体和大家说说。
三段式安排是 符合之前介绍过的“峰终定律” 。
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从“喜欢”开始,到“喜欢”收尾,中间攻克有难度的。
这样,这个孩子对于学习形成的认知不是“痛苦”的,而且你们也看到,过程中我也不会不断指正,多积累“正面”体验,而不是强化“痛苦”。
小D每天在学校里的学习任务,肯定不止这些,但是我不会,每天都要求她把学校里学的都“车轮战”滚一遍。
一方面,孩子和家长肯定也吃不消,一天的学习都要挤压在晚上那一两个小时,压力太大了。
另一方面,这也符合“间隔学习法”。
简单说就是,大脑提取记忆越困难,记忆的效果反而越好。密集学习,不如间隔学习更有效,可以小模块多频次地进行。
这也是以前分享过的“遗忘曲线”方法()
单看每一天,的确孩子复习得很少,但是从一周一个月一学期来看,其实就涵盖了很多。
而且从我们实践下来,家长孩子都不容易急躁焦虑(当然,如果家长一心只盯着“眼前和成绩”,当然还是会焦虑的,这又回归到了开头的育儿目标了)。
这就是我们“双减”后的“减”,看似减,但我仍然觉得这也是增,增加的是根据孩子特点节奏来学习,更是增加的是父母和孩子对于“终身学习”的践行。
最后呢,就是我自己的育儿理念了。
我始终主张,学习生涯最初阶段,别用逼迫和外力把孩子“耗空”,哪怕成绩就是个中不溜秋,但孩子的生命力、精力、爱好,都有机会发展。
所以,不管有没有“双减”,我都会这么践行。而因为有了“双减”,我更加会多做“三增”。
03
增加这些不吃亏
第一,增加运动时间
工作日每天至少一小时运动时间,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最傻的我们下了校车,非要绕远路,母女跑步回家。
配合的也有跳绳、踢键子、室内踢球扔球等等,这些家里老人有时带着也能做。
然后,我也选择了一个按次上课的轮滑课,都是离家近的,作为万一我无法接娃,先生和老人带娃活动量少的替补方案。
第二,增加阅读时间
小D一年级开学的全年级家长会上,就有家长问,没了课后作业,要干嘛啊?
他们学校的老校长想都没想就说,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面,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老校长说,哪怕以前没有阅读习惯的,现在开始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这个孩子上了高年级也会受益,而且是受益一辈子的。
第三,增加休息时间
保障睡眠时间这件事,相信不用多说了。
但对我来说,休息不仅仅是“被动休息”,还有“主动休息”,这是我刻意帮助小D养成习惯的。
我们的主动休息有几件事:
1、近距离用眼超过30分钟,主动向远处眺望休息几分钟(我们现在不会太教条非要30分钟就休息,但是这个意识已经有了);
2、主动去大自然走走,看看树木花草;还会去宠物店看看小动物。(这也是我始终坚信的,人是需要和自然万物有联结,才能有感知力,而不是变成了学习生活的机器);
3、动静结合,这是从小D 5岁多开始引入的,就是坐得久了要找一些“动起来”的作为休息;动得多了要做一些“静下来”的收心。
这就是我们的“三增”,看似没有任何和“学习/成绩”直接挂钩的,但我始终相信,这是土壤和根基。
学习到最后,拼的是持久力和自驱力,这件事和“抢跑”无关。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我始终愿意和孩子一起做时间的朋友。
正在团
大J叨叨叨
文章里也提了,但我还是想最后唠叨几句,养育目标决定了养育策略。我分享的只是我家个体情况,大家不需要照搬,但希望有些思路可以有启发。
哪怕策略完全不同,也希望这篇文章可以提醒大家,反思一下自己的养育目标,以终为始真的很重要。
你们三天小长假过得如何?我是第一天露营结束,就血槽已空。虽然不能出上海,但我们每天都“日行万步”。
都忘记了大家在看什么,小D为啥那么激动一个人跑上前,但远处的晚霞真的很美
小D人生第一次的真人CS,帽子太重,就把帽子外面的激光带子斜挎身上,结果发现这样很不容易被打到。
觉得文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