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美国老人变卖家产来到中国,只为了自己13岁时的一个誓言

热点资讯2022-09-13 19:30:22智慧百科

82岁的美国老人变卖家产来到中国,只为了自己13岁时的一个誓言

文|微史解读

编辑|微史解读

2000年到2013年之间,山东聊城的一处村庄之中,总有个满头白发的外国老太太骑着一辆人力三轮车,在村庄里欢快地穿梭。


资料图

碰到村民,这个老太太还会用不太熟练的中文主动打招呼,村民们也乐于和这个外国老太太聊上两句。

这个和蔼的外国老太太就是牧琳爱,一个聊城人都知道的外国友人。

1999年,牧琳爱变卖了家产,从美国来到山东,并定居在了这里。她不仅是山东的“慈善之星”,她还曾是感动中国的候选人。


资料图

那这牧琳爱到底如何与中国结缘,又是如何感动中国的呢?

01

一切都得从聊城运河边那座不起眼的两层小楼说起,这是一座基督教堂,始建于清末民初,而它的建造者正是牧琳爱的父亲牧鸿恩。

上个世纪初,牧鸿恩和妻子玛莎来到了中国,作为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们来中国的目的也是为了传教。

1917年8月11日,牧琳爱出生了。


资料图

在牧琳爱出生不久,他们一家就搬到了山东聊城,牧鸿恩在运河旁建起了这座两层的教堂,并在当地成立了教会,他们一家也在聊城定居了下来。

20世纪初的中国,动荡不安,饥荒、瘟疫、战争折磨着这块土地上的百姓,而这些也在牧琳爱幼小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牧琳爱生活的地方,晚上经常会在周围响起枪声,每当枪声响起,牧琳爱一家就会一起躲到后面的卧室里,直到枪声散去,她们才敢回到各自的房间。

幼小的牧琳爱也经常在街上看到在战争中死去的人们,和因为流离失所的百姓,所以从小牧琳爱就非常的憎恨战争。


资料图

由于牧琳爱的父亲是一位传教士,所以牧琳爱经常会跟着父亲到附近的村庄去。

那时候,父亲有一头黑色的毛驴,牧琳爱最喜欢的就是骑在毛驴上晃晃悠悠地走着。

每当他们走到运河边的时候,他们就会看到河边有人因为生病或者饥荒死去,这让牧琳爱的父亲非常的痛心。

牧鸿恩时常会给他们送去一下粮食,有时也会送一些药,父亲的举动感染了幼小的牧琳爱。


资料图

一次,牧琳爱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家子逃荒的人,几个人饿得面黄肌瘦,还有人怀里还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

牧琳爱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们5美元,这5美元可是牧琳爱全部的积蓄,她原本希望用这些钱买一头小毛驴的。

牧琳爱也时常会偷偷从家里拿一些糖果给自己的小伙伴,但是她的小伙伴却并不多,因为她的母亲玛莎女士不让她和中国的小孩一起玩。

这其实不怪玛莎女士,因为她的4岁的儿子就是因为得传染病夭折的,所以她不想让牧琳爱和其他中国小孩走得太近。


资料图

不过小牧琳爱还是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的亲密玩伴,他就是周仁杰。

两个小朋友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周仁杰很喜欢画画,他希望能画一幅画送给这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

不久之后,牧琳爱就收到了周仁杰为她画的画,画上有花有草,还有树木和小溪,虽然笔画很幼稚,但是牧琳爱却非常喜欢。

从此,牧琳爱就经常收到周仁杰的画,周仁杰也经常偷偷带牧琳爱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虽然身处异国他乡,牧琳爱的童年却并不孤单。


资料图

渐渐地,牧琳爱的墙上都贴满了画,一幅幅画像鲜花一样在墙上盛开,这也许就是牧琳爱后来很喜欢种花的原因吧。

回忆起这个儿时的同伴,牧琳爱觉得周仁杰老实憨厚,却又心灵手巧,如果当时能够在一所艺术学校里接受良好教育的话,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艺术家。

在牧琳爱的心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和周仁杰一样,诚恳友善。当时的中国人民虽然生活得很艰苦,但是他们热情善良、淳朴勤劳。


资料图

有一次,牧琳爱的父亲感慨万分地对自己的孩子们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实在是太苦了,如果你们将来有能力的话,一定要回来帮帮他们。

父亲的话或许只是无心之言,但是却在牧琳爱的心中扎了根。

02

1930年,美国国内的经济开始复苏,而牧鸿恩也结束了自己的传教任务,小牧琳爱一家要回到美国了。

此时的牧琳爱已经13岁了,虽然这里的生活非常艰辛,但是这里承载着小牧琳爱的整个童年,对她来说这里才是故乡,那个从来没到过的美国才是未知的远方。

离开的日子最终还是来了,牧琳爱走的那一天,小伙伴们送了一程又一程,周仁杰也在其中。


资料图

13岁的牧琳爱对小伙伴们说:我永远不会忘记这里的一切,我还会回来的,请相信我,我说到做到。

小小的牧琳爱在这一天立下了一个大大的誓言:她要回到这里,回到这个带给她美好童年的地方,回来帮助那些真诚善良的人们。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跨越太平洋的承诺显得那样地虚无缥缈。

回到美国的牧琳爱和其他美国女孩一样,开始读书学习,不知不觉,小姑娘长成了大姑娘,上了大学的牧琳爱选择了护理专业,她说道:之所以选择护理专业是因为她觉得中国人需要先进的护理知识。


资料图

没想到,回到美国的牧琳爱依旧记得自己小时候的誓言。

就连谈恋爱的时候,牧琳爱都没忘了告诉男友自己对中国的向往和情感。

大学时期,牧琳爱遇到了埃德温,并且很快坠入了爱河。牧琳爱对男友说:如果我们结婚了,我们就一起去中国生活。

从来没有来过中国的埃德温听了牧琳爱的话,很是不能理解,他不明白牧琳爱为何一定要到那个既遥远又贫穷的中国生活。

虽然埃德温经常听牧琳爱给他讲述自己在中国的童年生活,也能理解牧琳爱对中国的情谊,但是他无法接受到陌生的中国来成家立业。


资料图

埃德温对牧琳爱说:如果你非要去中国,咱们还是分手吧。

此后的几个月内,两个人断了联系,尽管牧琳爱非常地想要回到中国,但是她已经彻底地爱上埃德温了,牧琳爱只能暂且放下自己的愿望,和埃德温和好如初。

1941年,牧琳爱和埃德温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组建了家庭。

即便是有了自己的家庭,牧琳爱想要回到中国的愿望依旧没有放下。在漫长的岁月里,她一边相夫教子,一边辛勤地工作。


资料图

渐渐地,牧琳爱升到了主任,再后来又升到了院长,她们夫妻养育了4个孩子,她还拥有了自己的别墅、花园和几十亩的山林,日子过得富裕且安逸。

闲暇的时光中,牧琳爱常常会想起自己儿时的玩伴,他们过得还好吗?是否也成家立业了呢?

牧琳爱通过邮局订阅了许多中国的报刊杂志,这些杂志能让她及时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

每一次看到中国令人欣喜的变化,牧琳爱都会讲给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们听,让她们也更多地了解中国。


资料图

在几十年间,牧琳爱曾多次提出要到中国来,但是都被丈夫拒绝了。她知道,在美国自己的肩上还有许多责任,首先她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她不能为了自己的梦想就放弃这个辛苦建立起来的家庭。

再次,她是医院院长,她身上承载着整个医院的未来。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早已从贫穷和战乱中走了出来,走向了富强。而牧琳爱也从一个小姑娘变成迟暮之年的白发老太太。

终于在62年之后,牧琳爱有机会重新回到那个令她魂牵梦萦的国度。

03

1992年,牧琳爱和丈夫埃德温都已经退休了,孩子们也已经长大成人了,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资料图

牧琳爱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她再次向丈夫提出要到中国的愿望。这一次,丈夫没有拒绝她,并答应要和她一起来看看那座让她念念不忘的小城究竟有什么魔力。

当天晚上,牧琳爱又喜又忧,喜的自然是能够回到中国,同时她又担忧,60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还能找到当时的小伙伴吗?他们还认得自己吗?


资料图

牧琳爱辗转找到山东省聊城市政府的地址,并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他们写了一封信,信中她详细陈述了自己在聊城的童年经历,询问起周仁杰等几个儿时伙伴的现状,并且表达了自己想要回去看一看的想法。

没想到,回信真的来了,这是一封长达5页的回信,信中详细介绍了牧琳爱父亲那座教堂的现状,并且还有牧琳爱儿时伙伴们的现状和联系方式,在信的末尾聊城市政府盛情邀请牧琳爱早日来到中国。

这是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牧琳爱再次和中国人建立的联系,她再一次被中国人的真诚和热情感动。


资料图

牧琳爱激动地把信拿给丈夫看,并且告诉丈夫这就是她爱中国,爱中国人的理由。她说:在她的心目中,中国是她的故乡,那些儿时的伙伴都是她的亲人。

1992年11月,山东聊城的一户普通家庭,家里的女主人周保玲准备了一大桌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小都到齐了,随后聊城市政府的人也来了,他们还带来了一位英语翻译。

很快,听说贵客就要来了,大家赶紧出门迎接,迎面走来的是两位七八十岁的外国老人。


资料图

周保玲上前拉着一位老太太的手叫“姑姑”,这位“外国姑姑”正是牧琳爱,而周保玲的父亲是牧琳爱儿时最好的伙伴周仁杰。

虽然周仁杰已经去世了,但是牧琳爱觉得能够看看他的子女们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牧琳爱详细地向周保玲询问了周仁杰的经历,她感慨万千,聊到动情之处,牧琳爱拿出了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周仁杰小的时候。


资料图

这张照片是由牧鸿恩拍摄的,由于牧琳爱的悉心保存,所以时隔60多年,照片依旧清晰。

看着照片中的父亲,周保玲激动得热泪盈眶,她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小时候的照片。

牧琳爱将照片交到周保玲的手上,说:现在照片物归原主了,也算是了却了一个心愿。这让周保玲一家对于这个“外国姑姑”更多了一份亲近。


资料图

周保玲一家为牧琳爱夫妇安排了在中国的吃住行程,牧琳爱还去探望了自己儿时的伙伴,虽然他们都已经年过古稀,但是还是从交谈中找回了许多儿时的记忆。

聊城市政府的工作人员陪牧琳爱回到了她父亲建造的那座教堂,看到教堂还在使用,而且里外都被装饰一新,牧琳爱非常的高兴。

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聊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中国人的真诚善良,热情质朴却丝毫未变。


资料图

牧琳爱和丈夫在中国待了60多天,他们还到海南、四川等地旅游。沿途中,让他们难以忘怀的不仅是美好的风光,还有中国人民带给他们的许许多多的感动。

短暂的中国之旅结束了,牧琳爱和丈夫回到了美国,丈夫和孩子们原本以为牧琳爱的愿望完成了。

只有牧琳爱自己知道,她的中国梦远没有结束。

04

时光过得飞快,转眼之间6年过去了,1998年,牧琳爱的丈夫去世了,她的儿女不在身边,空荡荡的家让牧琳爱觉得很孤单,她不免想起了远在聊城的“亲人们”。


资料图

于是牧琳爱打包了行李,准备再次回到中国,而这一次,她决定不再离开了。

她向聊城市政府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希望聊城政府能够接纳她,给她安排一个相对贫穷的乡村,她会在那里帮助村民们种植花卉,她要尽她的所能来帮助他们。

这才是牧琳爱的真正愿望,是那个13岁小女孩毕生的心愿,为此,牧琳爱卖掉了自己的花园、别墅和山林。

1999年11月15日,82岁高龄的牧琳爱再次来到聊城,她要在这里度过她人生的最后一段美好时光。


资料图

考虑到牧琳爱的年龄大了,聊城政府经过研究决定把牧琳爱安排到阳谷县刘庙村。

为了能让牧琳爱能够更好地安度晚年,村里特意把最好的院子给牧琳爱住,还为她购置了电脑、彩电等家用电器。

考虑到牧琳爱的中文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还专门给牧琳爱安排了一个女翻译。得知这些都是免费的,牧琳爱非常感动。

但是牧琳爱说:我不是来中国养老的,我是来中国扎根的,我要帮助那些贫困的人。如果我的到来给你们添麻烦了,我会感到很愧疚的。


资料图

牧琳爱坚持用自己的钱付清了所有电器家具的费用,并且按月支付房子的租金和翻译王玉清的工资。

刚到刘庙村,牧琳爱很快就成了四里八乡的名人,附近的人都想来看看这个非要到中国农村来生活的美国老太太究竟长什么样。

牧琳爱很快就适应了刘庙村的生活,她把附近废弃的园子改造成了花房,种上了一大片的鲜花,并且园子中建起了可以流水的假山。

村民们很快就被牧琳爱家里的景色吸引,老人和小孩都喜欢到这里来玩。


资料图

牧琳爱总是将大门敞开着,她非常欢迎人们的到来。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走的时候,她总会送给对方一盆鲜花,后来有人估算,牧琳爱大概送出了2000多盆花。

在她的带动下,刘庙村好多人都在自家园子里种上了鲜花,刘庙村也成了一个大花园。

村里的人也都非常地热情,经常邀请牧琳爱到自己家吃饭,周保玲一家也经常来和牧琳爱一起过节,牧琳爱非常享受这样热闹的生活。


资料图

牧琳爱还非常喜欢孩子,她的屋子里常常摆满了玩具,孩子们也特别喜欢这个外国奶奶,总是围着她让她讲故事。

牧琳爱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为“家乡”建一所小学,但是刘庙村的村支书告诉她,这里已经有一所小学了。

牧琳爱对这所小学进行了考察,她发现学校里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于是她为学校捐款3万美元,购买了20多台电脑。

看到学校居然有了电脑,孩子们非常地兴奋,但是学校里的老师们谁也不会用,牧琳爱就手把手地教他们,把他们教会了,再让他们去教孩子。


资料图

在当时,许多城里的学校都没能开设微机课,刘庙村小学却开起了微机课。

此外,牧琳爱还为刘庙村小学购置了许多教学器材,而且她还是刘庙村小学的第一个外教,有时连镇上的老师也来到牧琳爱的家里接受培训。

不管是教学生,还是教老师,牧琳爱做这些都是义务的,分文不收。为了感谢牧琳爱的贡献,学校改名为中美友谊小学,并聘请牧琳爱担任名誉校长。

牧琳爱的爱心感染了很多人,在牧琳爱的支持下,王玉清在她的村子里建立了一个幼儿园,也取名为中美友谊幼儿园。


资料图

后来,牧琳爱发现村里许多人的视力都不太好,她免费为村民们配了100多副眼镜。

2001年的时候牧琳爱邀请眼科医院的医生来刘庙村为村民们免费检查视力,有些老人的情况不容乐观,牧琳爱自己掏钱为10位老人做了白内障手术。

牧琳爱还通过国外的朋友,为附近的医疗机构捐赠了许多昂贵的医疗设备。2001年,牧琳爱受邀到聊城国际和平医院担任名誉院长。


资料图

据不完全统计,牧琳爱为当地捐款捐物达到70多万元,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牧琳爱非常的慷慨,但是对于自己,牧琳爱却十分的吝啬,她身上那件粉红色的旧毛衣已经穿了很多年了。

慢慢地,牧琳爱被更多的人所熟知,面对媒体的采访,牧琳爱说:我是一个美国人,我有一颗中国心。


资料图

2007年8月11日,这一天是牧琳爱90岁大寿,周保玲一家和周围的许多人都来给牧琳爱贺寿。在生日聚会的时候,牧琳爱许了一个愿望,她希望自己能够拿到中国的绿卡,因为她喜欢这里,她要永远地留在这里。

2009年,牧琳爱终于拿到中国绿卡,那一天,她笑得格外开心。


资料图

每年的圣诞节,牧琳爱都会穿上圣诞老人的衣服,和她父亲一样牵着一头小毛驴,带着满满一车的礼物送给村里的孩子们。

遗憾的是,这个慈祥和蔼的圣诞老人现在再也不会出现了。

2013年4月28日,牧琳爱老人在山东聊城去世,这里是老人记忆的起点,也是老人人生的终点。

牧琳爱老人虽然走了,但是她的爱还在延续,在牧琳爱的护照上贴着一张特殊的小卡片,那是一张志愿捐献遗体证明。


资料图

牧琳爱希望在她去世之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中国的医学院,她生前曾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死后要把遗体捐给中国。

这个看起来平凡的外国老人,用她的爱在中国谱写了不平凡的晚年生活。

牧琳爱老人的爱可以穿越千里,跨越世纪,可谓大爱无疆。

本文标签: 美国  中国  翻译  牧琳  誓言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