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报告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病例,是否还有漏网病例?吴尊友发文回应)
吴尊友微博截图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9月17日在微博发布长文,全文如下:
9月16日,重庆卫健委发布消息称,重庆市确诊1例输入性猴痘病例。消息一出,各媒体相继报道,引发社会普遍关注。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截止8月7日,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共报告猴痘病例27814例,死亡11例;截止9月5日,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猴痘病例52996例,死亡18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病例数增加91%,死亡数增加64%。总病死率为0.03%。中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区域,同期病例数从85例增加到159例,增幅为87%,无死亡;其中,澳大利亚以124例(78%)为该区报告病例最多的国家,其次是新加坡16例(10%),再次是新西兰5例(5%)。好消息是占全球猴痘疫情98%以上的欧美两个地区的疫情以周为单位统计,都已经出现明显下降。
1. 是否有漏网病例
新冠疫情防控的“外防输入”措施,为防止猴痘疫情输入,发挥了重要的保护屏障作用。这次重庆报告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病例的发现,就是在新冠防控入境“7+3”隔离措施中发现的。
猴痘的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天。新冠防控的入境“7+3”隔离措施,可以拦截住大部分境外输入的猴痘病例,但对于潜伏期超过7天的病例,就有可能流入社会。重庆报告了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病例,是否还有漏网的病例?
从既往传染病由欧美国家向西太平洋区域国家或地区的传播特征来看,一般都是先传播到澳大利亚,再到新加波、日本、泰国等,再到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我国台湾省,再到中国大陆。艾滋病当年传播流行的过程是这样的,目前报告的猴痘疫情扩散也是类似的。考虑到西太平洋区域目前仅有澳大利亚、新加波、新西兰3个国家达到5例以上,在重庆报告 “首例”猴痘病例之外存在漏网病例的可能性非常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目前可能没有漏网的,但不代表将来没有漏网的。由于猴痘的潜伏期多在6-13天,随着猴痘疫情的继续扩散和我国入境人数的不断增加,超出新冠7天隔离观察期的猴痘感染者流入我国社会层面的可能性将会逐渐增加。因此,加强社会层面的猴痘疫情监测和预防工作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吴尊友资料图
2. 如何识别猴痘症状
从病人的临床表现来看,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这次猴痘疫情暴发主要发生在非传统的流行地区,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的偏多,而且病情相对较轻,几乎所有病例都出现皮疹或皮肤损害,且皮疹病变主要局限在生殖器、会阴、肛周或口周区域,通常不会进一步扩散。约一半以上的病例出现发热、疼痛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果不能获得及时的医疗服务,可出现死亡。
3. 从传播途径看猴痘预防
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具有相似性,具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也就是说,曾经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对预防猴痘具有保护作用。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天花,即此前出生的人接种过预防天花疫苗,对猴痘有一定的免疫力。而此后出生的人,不再接种天花疫苗,普遍对猴痘易感。从人群年龄结构来看,我国42周岁以上的人,即占总人口约一半以上的人群都对猴痘具有免疫力。因此,没有必要人群普遍接种疫苗来预防猴痘。从欧美国家近期控制猴痘疫情的疫苗接种策略来看,加强重点人群疫情检测,疫苗接种集中在高风险人群,就能达到控制疫情的效果。
猴痘的传播方式比较复杂,包括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等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而由欧美国家向全球蔓延的这波猴痘疫情,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是最主要传播方式,包括直接的体肤接触,接触被病人分泌物或病变渗出液污染的物品,等等。猴痘还可以经共用毛巾、被褥、餐具等物品传播。虽然欧美国家男男性接触者占猴痘病例的绝大多数,这并不能说明他们都是由性接触传播而感染的,身体肌肤直接接触造成猴痘传播的可能性更大。
为了预防可能发生的猴痘感染,也作为我们日常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建议:1)不要同外国人发生肌肤直接接触;2)不要同近期(三周内)从境外回国的人发生肌肤接触;3)不要同陌生人发生肌肤接触;4)要注意做好手卫生;5)使用公共厕所,包括出差住宿宾馆的厕所,如果使用座便器,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坐便纸,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用酒精湿纸巾或蘸热水的纸巾擦拭后再使用。
延伸阅读
猴痘会传入中国吗?40岁以下国人对其普遍无免疫力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消息称,截至5月21日,已有12个非猴痘流行的国家向该组织报告了92起猴痘确诊病例和28起疑似病例,预计全球猴痘确诊病例会继续增加。世卫组织预计将在未来几天为各国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和建议,以减缓猴痘传播。
此次在欧美多国发生的猴痘有多种特点,表现为国家和地区不同,传播链不同,时间持续较长,传播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有变化,因而最终可能演变成一种变异的或新的疾病。
更让公众关心的是,目前猴痘尚未传入中国,未来是否有这种可能性?这一病毒今后是否可能会引发全球大流行?
源头宿主并非猴子
欧美地区已确诊的猴痘不足100例,但未来可能大幅增多,现在以色列也已出现一例。尽管如此,这次流行与该病在传统的非洲地区的发病数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
从时间上看,猴痘出现于自然界已数千年,而肆虐人间只不过几十年。猴痘1958年在猴子身上被发现,1970年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发现了首例人感染该病毒的病例,是一名9个月的男孩。但多年来,这只是一种地方性疾病。
“猴痘”的名字听起来虽和猴子有关,实际上猴子并非该病毒的源头宿主。也就是说,猴痘病毒的真正来源并非猴子。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物种被发现感染了猴痘病毒。一些证据表明,非洲本土啮齿动物,如冈比亚巨鼠和松鼠,可能是该病毒的源头宿主。
联合国网站介绍,猴痘是一种罕见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病人症状与过去在天花病人身上所观察到的相似,但临床严重程度较轻。人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资料图片)非洲一名猴痘患者展示其手部。图/CDC
随着在1980年全球范围内消灭了天花和随后停止接种天花疫苗,猴痘成为最严重的和天花同类型的正痘病毒。本轮疫情暴发前,猴痘病例在非洲中部和西部地区热带雨林散发。
在最早发现猴痘的刚果(金),每年都有多达上千人被感染。最近,世卫组织刚果(金)办公室发布消息说,今年年初以来,该国共有1200多人疑似感染猴痘病毒,病例遍布全国18个省,造成58人死亡。此前,世卫组织的统计是,2020年1月1日至9月13日,刚果(金)26个省中17个省共报告发生4594例猴痘疑似病例,包括171例死亡,病死率为3.7%。到1986年为止,全球95%的报告病例发生在刚果(金)。
2003年,美国在进口染疫动物之后出现过一次猴痘疫情。2018年在以色列和英国及2019年在新加坡曾确认出现单一输入性病例,所有诊断病例都是来自尼日利亚旅行者。只有在英国,一名卫生工作者被确诊为继发性病例。
通过基因组测序,如今猴痘病毒已划分成两个“阵营”:中非(刚果盆地)分支和西非分支。通常,中非猴痘病毒与更严重疾病、更高的死亡率和更频繁的人与人传播有关。
这次在欧洲传播的确诊病例是猴痘病毒西非分支引起。欧洲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在报告中表示,西非分支病死率为3.6%。疾病严重程度的差异也可能受到传播途径、宿主易感性和感染病毒量的影响。来自葡萄牙确诊病例的基因组序列表明,导致当前疫情的猴痘病毒与2018年和2019年从尼日利亚输出到英国、以色列和新加坡的病例密切匹配。
资料图
性接触成为重要传播方式
猴痘的传播需要经过两个阶段。从动物传播给人,这是第一链条,而人际间传播是第二链条,后者比前者传播要弱。从第一链条看,猴痘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到受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皮肤或伤口黏膜传播。人际之间二次传播主要由于密切接触了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或被患者体液或病变组织污染的物品,以及呼吸道飞沫传播。
而在猴痘引发的此轮关注中,以上两种传播方式没有变化。性接触引发的传播值得重视。
世卫组织负责传染病防治的执行主任海曼称,现在看来,猴痘病毒已经以性传播、生殖器传播的形式进入人群,并且正在像性传播疾病一样传播,这扩大了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目前的许多猴痘病例都是在性健康诊所发现的。
而且,在英国的7例病例中有4例,西班牙马德里的23例病例中有22例似乎与男性间性接触有关。确诊病例较多的英国、葡萄牙和西班牙三国,当地卫生部门还发现了一个共性,确诊病例中绝大多数是男性同性恋、双性恋,或是其他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的男性。美国媒体的报道还提供了一些细节,一些感染病例中的症状是最先从生殖器的区域出现的。
现在的一些猴痘病例是首次通过性行为传播,而且这种传播方式符合猴痘病毒在密切接触中感染新宿主的模式。但是目前,世卫组织还无法将欧美出现的猴痘称为性传播疾病,因为这只是刚刚出现的现象。而且,世卫组织一再强调,不能将这种疾病污名化。欧美以外的大量病人还是因为亲密接触传播的,无论是接触动物的血液、体液、脓液、黏液、伤口,还是人的血液、体液和衣物。世卫组织确认,猴痘的潜伏期通常为6至13天,但也可能在5至21天之间。
同样令人担心的是,欧美的病例中有人连续多次感染,例如,多达6次。这是否意味着猴痘病毒变异,还需要基因检测来确认。
是否会引发大流行?
由于传播方式的改变,现在欧美出现的猴痘有可能成为性传播疾病,或者至少可以经性接触传播。历史上,类似疾病早就发生,现在还在侵噬人类,这就是艾滋病。现在出现的猴痘是否会步艾滋病后尘成为另一种新的性传播疾病,有待观察。而让公众更担心的是,猴痘是否会传入中国?又能否在全球引发大流行?
WHO发现,中年和年轻人感染猴痘的风险可能更大,这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人在儿童时期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澳大利亚科学家在202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表示,天花的根除导致世界各地常规天花疫苗接种的终止,这可能导致尼日利亚自2017年以来出现的人类猴痘病例增加。
由于猴痘与天花是近亲,天花疫苗可以预防猴痘。但由于原始(第一代)天花疫苗已不再向公众提供,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于2019年批准了一种基于改良减毒痘苗病毒(安卡拉毒株)的疫苗用于预防猴痘。这是一种两剂疫苗,预防猴痘的有效性为85%。该疫苗由丹麦生物技术公司Bavarian Nordic研发,是一种在人体内不能够自我复制的缺陷型病毒疫苗,安全性相对较高。
此外,猴痘也是可以治疗的。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2018年批准了首个用于治疗天花的药物TPOXX(tecovirimat),对猴痘也有疗效。2022年欧洲医学协会 (EMA) 也将tecovirimat用来治疗猴痘,但这款药物尚未广泛使用。世卫组织认为,应该在临床研究环境中通过前瞻性数据收集对tecovirimat进行监测。另外,抗病毒药物和牛痘免疫球蛋白也可治疗猴痘。
从传染性和致命性看,猴痘也无法掀起太大的风浪。猴痘病毒基本传染数R0值一直小于1,这表明其传染力弱,病源会逐渐消失,难以造成大规模流行病。
但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停止接种天花疫苗(牛痘)后,目前40岁以下的人群对于天花和猴痘普遍没有免疫力。由于没有特殊途径,如从动物到人,以及从国外传入,因而此轮疫情中中国目前尚无猴痘感染。但传染病是没有国界的,猴痘病毒输入国内风险仍持续存在,并随着欧美出现疫情,输入性病例风险也会相应增加,因此需要保持密切关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华山感染”的微信公众号提示,国内临床医生应将猴痘感染视为水疱疹的临床综合征进行鉴别诊断,并应联系疾病预防与控制或相关机构测序鉴定。应及时隔离、检测和通知疑似病例。
天花病毒与猴痘病毒都同属痘病毒科的双链DNA病毒,但是猴痘的毒性比天花要弱不少。尽管如此,国内仍需要在密切关注国际猴痘疫情的同时,提前做好准备,开发诊断方法和试剂,以便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例,阻断传播。同时,应该着手储备特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以免出现病例后处于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