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卓】
当地时间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堡去世,终年96岁。印度总理莫迪第一时间发文哀悼,同时,印内政部宣布将9月11日定为女王哀悼日。
讽刺的是,就在女王去世消息宣布的几小时前,莫迪刚刚主持了新德里印度门前“国王大道(Rajpath)”的更名仪式及建国三杰之一的苏巴斯·钱德拉·鲍斯(Subhas Chandra Bose)石像的揭幕仪式,两项活动均旨在推动印度“去殖民化”进程。
莫迪在更名仪式演说中表示,奴隶制的象征,从今天起成为印度历史,被永远抹去。
印媒报道截图
女王逝世,身为前殖民地的印度怎么看?
作为英国曾经的殖民地,印度对女王逝世的态度受到各界关注。
莫迪在推文中表示:“我们将铭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她是我们时代的坚强后盾。她为她的国家和人民贡献了鼓舞人心的领导力,在公共生活中体现了尊严和体面。”
不少印度学者也肯定女王在维系英印关系和稳定英联邦体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尼赫鲁大学历史学家诺尼卡·达塔(Nonica Datta)认为,伊丽莎白二世代表着大英帝国的终结和前殖民地向独立国家的过渡。“我们很少能找到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她体现了殖民时代和帝国时代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二战后世界新秩序的民主价值观。”
尽管印度官方对女王致以崇高的敬意,但自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执政以来,其推动印度去殖民化进程的却从未停歇。
以“国王大道”更名为例,“国王大道”是1911年英国乔治五世国王将英属印度的首都从加尔各答迁往德里时修建并命名的大道,而如今已更名为“责任大道”(Kartavya Path)。莫迪认为,“国王大道”代表殖民时期国王的权力,是人民被奴役与压迫的象征,“责任大道”则提醒走过大道的国会议员、政府官员要对国家与人民尽忠职守。“今天,我们移除了英国殖民时代的另一个遗物。我们正在放下过去,用新的色彩描绘明天。”
而就在刚过去不久的8月15日,莫迪在第76个独立日庆祝活动上发表演说时同样表示,印度在争取25年内成为发达国家的道路上,“摆脱奴役观念”至关重要。
然而,莫迪“去殖民化”的做法也招致了不少批评,有分析人士认为,莫迪任期内推行的“去殖民化”实际上已演变为推行“印度教化”。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及其背后右翼势力所宣扬的爱国主义以及建立“印度教国家”的远景目标本质上是打压异己、抹杀印度文化多样性的印度教民族主义。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自印度独立以来,追求战略自主,并且在国际舞台上树立大国形象一直是历届领导人的共同诉求。在印度的大国愿景中,去殖民化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在莫迪任期也毫不例外。
相比于印度官方的哀悼,印度民间对女王的逝世则表现出另一番景象。
历史学教授苏切塔·马哈詹(Sucheta Mahajan)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你看印度的社交媒体,就会发现印度人对女王的逝世有很多讨论,但对此表示担忧的人很少。他们并没有把伊丽莎白二世去世当作一个重要的世界领袖去世来看待。”
不少印度年轻人认为,英国的君主制与当年以暴力为标志的殖民历史紧密相连。“英国人‘从印度拿走了一切’。(伊丽莎白二世)作为英国女王,她只会为英国而不是印度留下遗产。”不仅如此,在女王“尸骨未寒”之际,许多印度网民还趁机要求英国王室归还镶嵌在王冠上的巨钻——该钻石是英国在殖民时期从印度“偷走”的“光明之山”(Koh-i-Noor)。
资料图
对于女王的去世,印度民间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冷淡”甚至略显“冷酷”,其重要原因在于,独立后出生的印度人缺失殖民统治时期的历史记忆。
1952年伊丽莎白二世即位时,印度已经自治近5年。目前,印度13.8亿人口中有近一半年龄在25岁以下;在1997年女王最后一次访问印度时,这一部分印度年轻人甚至还没有出生。因此,对于近一半的印度人来说,女王的逝世只不过是一个“遥远的外国新闻”。
英联邦“树倒猢狲散”?
女王去世后不久,多国媒体舆论就英联邦是否会走向“解体”展开激烈讨论。
英联邦于上个世纪英国殖民统治体系分崩瓦解之后成立。1932年,英国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确认帝国所属的自治领拥有完全独立的国家主权。除英国外,目前有14个国家仍奉英国君主为其官方国家元首,这些国家包括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加勒比和太平洋岛国,不少为英国前殖民地或保护国。
虽然在不少学者看来,英联邦早已沦落至仅剩一副空壳的“后殖民地俱乐部”,但伊丽莎白二世在世时,其个人魅力和恪尽职守的作风仍受到众多英联邦国家的尊重,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维系英联邦的重要作用。
随着伊丽莎白二世的逝世,查尔斯三世成为英国君主,其个人魅力明显逊色于伊丽莎白二世,因此,越来越多的英联邦成员国开始重新评估其与英国王室的关系。悉尼大学历史学家马克·麦肯纳(Mark McKenna)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只要女王在,整个英联邦的“拼图”就会连在一起,“但我不确定这种情况是否会继续下去。”
早在2021年11月,作为英联邦成员国巴巴多斯就已宣布取消女王为国家元首。根据福布斯消息,女王逝世后,澳大利亚掀起一场关于澳是否还要和英国王室保持关系的激烈辩论。与此同时,新西兰总理阿德恩也曾表示,希望“有生之年”新西兰能够成为共和国。东加勒比海岛国安提瓜和巴布达总理加斯顿·布朗则表示,将在未来三年内就成为共和国并脱离英国君主制举行全民公决。
概而言之,越来越多的英联邦国家和地区希望能够摆脱英国君主统治,迈向共和国。
表面上看,造成英联邦体系动荡的原因是各成员国追求政治自主、强调作为独立国家自主权的心愿日益强烈,但英联邦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深层原因,其实是英国领导力的衰落。
经济方面,近年来英国国内经济的衰退导致其为核心的英联邦发展前景黯淡。自2016年脱欧以来,英国在欧洲的经济竞争力逐步滑落。在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双重打击下,英国经济已深陷泥潭,通胀居高不下导致人民生活不堪重负。4月,英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高达9%,为1982年来的最高水平。英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研究院(NISER)公布的最新预测表明,英国经济已经步入衰退。
政治方面,英国国内的政治危机也加剧了英联邦成员国的离心倾向。英国政坛四分五裂,无任何党派在下院650个席位中获得多数,一度成为“悬浮议会”。且议会上不同政见者互相攻讦,导致重要政治议程难以统合一致。7月8日,英国前首相约翰逊的辞职更是让这种政治分裂暴露无遗。
《经济学人》杂志认为,在英国领导力式微的情况下,如果认为英联邦还具有地缘政治相关性,只能说是一种“亲切的错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表示,当下“寻求脱离英联邦或切割同英国王室的关系,本身即包含着这些国家对英国本身的怀疑,毕竟,英国终究还是英联邦的核心。”
可以说,如果英国无法在英联邦框架下发挥足够的领导力增进各成员国的利益,那么英联邦的未来之路将充满不确定性。
领导英联邦,印度是潜力股?
按人口数量来算,印度是英联邦中最大成员国,其地位不容小觑。而印度对英联邦的重要性,在独立之初就有所体现。
为挽留印度留在英联邦,1949年,英联邦总理会议发表《伦敦宣言》,将英联邦成员“为英国君王效忠”的原则改为“接受英王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如今,印度是英联邦的预算方案的第四大捐助国。除英国外,印度在英联邦技术援助计划中派出的顾问和专家也是所有国家中数量最多的(占比16-20%)。此外,印度在英联邦内部的贸易也不断增长。2009年英联邦内部贸易额为2250亿美元,其中印度就贡献了约800亿美元。
印度在英联邦内的影响力逐步上升有目共睹。
一方面,英国国力衰弱给了印度展现自身实力的机会。
英国脱欧后急需寻找经济上的“替代方案”,相比于英国国力的颓势,印度发展态势则基本向好,英国也自然希望同印度加强经贸往来。英国多次表示有意愿进一步深化同印度的关系,而印度也有兴趣通过英联邦来促进自身经贸发展。
目前,英印两国之间的贸易额每年约230亿英镑。2022年1月,印度启动了与英国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预计可让英印双边贸易额在2035年前提高到每年280亿英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各国GDP数据,印度在2021年的最后三个月成功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这无疑又给印度增添了更多自信。
另一方面,印度希望在国际体系中扮演领导角色的意愿越来越急切。
近年来,印度积极推动多边机制改革,希望在国际机制中谋求领导地位。早在2018年,就有不少分析认为,随着英印两国关系发生新变化,英国或将“热衷于”把英联邦领导权的权杖传给印度,而这也符合印度自身的战略考量。如今,伊丽莎白二世的逝世或将给印度提供在英联邦内展示其领导力的契机。用伦敦经济学院教授亚历山大·埃文斯(Alexander Evans)的话来说,“英联邦现在需要印度,而印度现在也能利用起英联邦的优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从战略上来看,英联邦体系中没有中国、美国和俄罗斯这样的传统大国参与,那么随着印度在英联邦内实力稳步上升,英联邦作为一个潜在的框架也可能成为印度未来地缘战略的工具。
尼赫鲁大学国际政治、组织和裁军中心教授默蒂(CSR Murthy)指出,“英联邦在亚太地区更长远的定位可以支持印度制衡中国。它可以提供一个独立可行的平台,将亚洲和南太平洋国家聚集在安全和经济问题上。”
就算英联邦成员国无意追随印度的制衡战略,未来,英联邦在反恐、海上安全以及打击组织犯罪等领域的作用也符合印度自身的安全需求。
结语
印度曾被称为“英王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独立后,印度几乎全方位地“继承”了英帝国的殖民遗产。尽管莫迪政府大力推进“去殖民化”进程,但印度的殖民遗留根深蒂固,莫迪政府的努力充其量只能是再为其加上一层具有印度特色的“外衣”。
然而,也应该看到,从尼赫鲁时期开始,印度的大国抱负从未消减。当下,印度能否在英国面临衰落之际把握历史机遇,化殖民遗产为崛起的“资产”,还需继续观察。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