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眼目睹了一个女孩变“抑郁”的过程:这种被父母捧上天的教育,实则是垃圾教育

热点资讯2022-09-22 10:30:30智慧百科

我亲眼目睹了一个女孩变“抑郁”的过程:这种被父母捧上天的教育,实则是垃圾教育

作者 | 李核桃

来源 | 女儿派原创

中秋节这个大团圆的日子,表哥一家却在医院度过。

他女儿自杀未遂,诊断出重度抑郁。

一开始我还不敢相信,暑假我还见过她,多聪明懂事的小姑娘啊。

表哥说,新学期的开学测验,女儿全班第四。

表嫂不想让女儿太骄傲:

“第四算什么?你要超过前三名,那才叫真有本事。”

女儿不服气,说第一名总分只比自己多了23分。

表嫂又用反话激女儿:

“有本事你比她多23分呀?拿成绩来给我说话,其他都是扯淡!”

女儿气得把自己关在房间了,谁敲门都不开。

表嫂又在门外喊:

“有能耐你就一辈子别出来!你要出来算我输。我还不知道你啥德行?没骨气的东西......”

到了晚上十点,女儿还是没有动静,表哥就找人强行撬开了门,看到了割腕的女儿。

她的书桌上还留着一张“遗书”:

“我就是没本事、没能耐、没骨气,连垃圾都不如,不配做你的女儿,我就不在你眼前碍事了......”


听说表嫂看到女儿流血的胳膊,当场就晕了过去......

常言道: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我今天算是见识到了。

曾几何时,我还羡慕过表嫂的伶牙俐齿,三两句就能将孩子教育得服服帖帖,优秀又上进。

现在我才醒悟,她的利齿之下隐藏着多少羞辱与刺激,她女儿乖巧懂事的背后又有多少愤懑、委屈和无奈。

看似套路满满的激将法,其实刺得孩子伤痕累累。


常被激将的孩子

身心备受摧残

看过一个广受追捧的小视频。

妈妈举着药问儿子:“你是不是男人?”

儿子胜负欲爆棚,当然要当男人了。

妈妈借机劝道:“是男人,就把这药喝了!”

儿子毫不犹豫地捧起药,刚喝了两口就坚持不住了,哭丧着脸放下杯子。

妈妈用一种很轻蔑的语气嘲讽他:“你能不能喝啊?不能喝别喝了......”

这是看不起人呢?

男孩大口大口把剩下的药喝完了,放下杯子的瞬间,脸上笑意全无。

很多网友夸赞妈妈有办法,会套路孩子。

事实上,把孩子吃药的问题同“是不是男人”挂钩,让吃药这件小事背负上了面子、尊严、责任等太多东西,这无形中给了孩子很大的精神压力。

为了挽救自己的形象、荣誉,孩子才被迫做出符合父母期望的事,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动力和兴趣。

吃药可以忍忍咽下去,如果换作其他孩子很难做到的事呢?

豆瓣上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小时候跟着奶奶生活,奶奶经常说话尖酸刻薄,让她很不舒服。

她不小心弄洒了汤锅,奶奶张嘴就说:

“你可真有本事呀!这么大了连个碗都端不好。”

她的新衣服穿了一天脏了,奶奶又说:

“你可千万别脱,就这么着穿出去吧,看看别人笑不笑话。”

她的成绩不如弟弟,奶奶又说:

“看看你这脑子,一说你还不高兴,有种下次超过你弟,也让大家看看你的本事。”

诸如此类的琐事还有很多,她对奶奶积压了很多怨气。

每逢这时,爸爸都劝她:

“奶奶都是为你好,说你也是希望你以后能改掉,你不要这么小心眼,动不动跟老人置气......”

慢慢地,她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使人满意”。

连爸爸也觉得奶奶没问题,那是不是真的是自己有问题?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很笨、一无是处?

她天天胡思乱想、钻牛角尖,晚上睡不好觉,白天又无法集中精神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精神也越发萎靡。

后来诊断出抑郁症,妈妈把她接回身边,她才慢慢好转过来。

孩子心智发育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其他人,尤其是家人的影响。

若父母经常让他处于被讽刺、挖苦、贬损的境地,再坚强的心也会被荼毒得面目全非。

对孩子使用激将法,无异于将孩子置于一个有毒的成长环境,或早或晚,总会害了他。


毁掉一个孩子

只要一直刺激他就够了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父母长期使用激将法,对子女有什么影响?

题主说,父母每次跟他说话都是激将式的,每次都说“有本事你怎样怎样”、“有能耐你怎样怎样”、“有胆子你怎样怎样”。

从小到大,没有被表扬过,不管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好像做什么都不行,就是废物一个。

“我现在极其反感别人对我使用激将法,严重到别人对我用激将法的时候我会当场情绪失控!”


为什么孩子这么讨厌激将法呢?

因为激将法的本质,是贬低,更是羞辱。这些刺激性的语言,不能打醒孩子,只会打趴孩子。

看过一个新闻:

女儿高考发挥失常,成绩不理想,本来已经非常痛苦和自责了。

父亲得知后,不但没有安慰她,反而撂狠话激她:“考得这么差,怎么不去死啊!”

本只是一句脱口而出的气话,却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女孩再无半点求生欲,留下一封“让你失望了”的遗书,而后跳楼身亡。

毁掉一个孩子,只需说一句刺激他的话就够了。

越是他最在意的人,对他的刺激越大。

对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至亲的语言刺激更伤人呢?

应用心理学专家李劲波说过:

“我只有在一种书里看到过激将法:兵书。对象只有一种:敌人。只有一个目标:刺激敌人。 但凡有父母使用激将法把孩子培养成才,那也跟激将法没关系,那是孩子本身特别坚强。”


激将,很多时候换来的结果只是激怒。

情绪失控的孩子,为了证明自己不像父母所说的那样不堪,亦或是为了逃离当下被羞辱的境地,极有可能会做出冲动之举,毁了一辈子。


真正的爱,是不带任何伤害的

《少年说》里有对母女的对话逻辑很荒诞。

女儿数学成绩发挥不稳定,有一次只考了50多分。

妈妈一开口就是挖苦:

“呕吼!你真是一个人才!你要是再考成这样,你就不用来学校了。哪凉快哪呆着去!”


她托爸爸给自己买了一条裙子,妈妈一看到就嫌弃:

“你这是什么眼光?又土又丑又廉价又幼稚,请问你买回来干嘛?做装饰品吗?”


她觉得妈妈的嘴太毒了,让她很痛苦。

妈妈却又说:“我的出发点都是为你好呀......”


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曾对父母发出这样的质问:

“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

有的家长可能觉得,用激将法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耻辱,然后反省,知耻而后勇。

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对孩子进行肆无忌惮的羞辱、讽刺、否定,只会让他感觉自己很糟糕,却并不能让孩子变好。

因为发自内心的改变,是需要力量的。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不会以伤害孩子的方式促成他的改变,而是用关爱与鼓励,让孩子主动自发地变好。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女孩从小学习能力差,学东西慢,小学时很多同学都考过满分,她从来没有考过,而且还被老师留下来补习功课。

但每次考试回去,妈妈从来没有骂过她。

甚至说:“没事儿,考得不错,下次不要错就好。”

有时候她很难过,问妈妈:我是不是真的很笨。

妈妈想了想,安慰她说:

“你知道吗?锅越大,开水就越慢。他们的锅小,所以很快就开了。但是你的锅大,得慢慢开。你现在可能不如别人,但你以后会比别人做得更好!”

她转而释然了。

妈妈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励,让她觉得:原来我真的没有那么差。

所以即使搞砸了事情,她也不会将力量用在愧疚和自责上,而是及时调整策略,积极改进。

她始终相信,自己的“锅”很大,只是比别人“开”得慢而已,以后会慢慢变好的。

抱着这样的信念,她最后考上了人大。

“是妈妈的鼓励给了我非常好的起点。”她觉得这是妈妈做得最厉害的一件事。

就像幸福心理学家周梵说的:

“罪恶感是最快扼杀力量感的东西。 越去评判或谴责他人,事实上就越剥夺了对方改变的力量。”

想要一个孩子变得更好,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他有罪过感。

真正为孩子好的父母,不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很糟。

因为那些让孩子勇往直前的力量,一定是由一点一滴的肯定和鼓励堆积起来的。

《正面管教》一书说:

“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真正优秀的孩子,靠的不是父母的羞辱与刺激。

而是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成长难题,但都及时得到了父母的引导和帮助。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给孩子制造创伤。

点个【在看】,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活得强大而自信、明媚而洒脱。

*本文系女儿派原创。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

本文标签: 自杀  表嫂  激将法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