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吐槽孩子不自律:那些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站着“狠心”的父母

热点资讯2022-09-22 10:31:31智慧百科

妈妈吐槽孩子不自律:那些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站着“狠心”的父母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苦口婆心给孩子说了无数要好好学习的道理,说到嗓子哑掉,火气暴涨,孩子不但不听你的,说多了还嫌烦。

你想让他自律一些,放下手机,关掉游戏,拿起书本。

他却完全不理解你的苦心,反而觉得你就是想管他,想控制他,学习只是要给你完成的任务。

有句话说:“父母和孩子的想法,就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你觉得自律是为了让他未来实现自由,孩子却压根不想自律。

就像俞敏洪老师曾说过的:“孩子他不会意识到,我要为未来牺牲今天的一点快乐。”



自律,本身就是一件舒适的事。

想让孩子主动自律,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但其实对于孩子而言,他律有时候往往比自律更有效。

与其盲目逼孩子自律,不如通过三个阶段,用他律帮助孩子养出自律。



第一阶段——父母“他律”

开学还不到一个月,几乎每天都有妈妈在群里吐槽自己家孩子自律性太差:

每次做作业时,一会儿玩、一会儿发呆、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原本9点多能完成的作业,非要拖到11点。

有句话说:“人的本能行动有两大来源,一是追求快乐,二是逃避痛苦。”多数人的本能都是选择后者。

贪玩是很多孩子的天性。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上,除非个别天生自驱力很强的孩子,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还是很难做到的。

“狠心”的父母,才能养出自律的孩子。

所以,培养孩子自律,父母在初期最好先“逼”着孩子养习惯。

高考状元杨晨煜的母亲,在谈到怎么把孩子培养成状元时,曾说自己从孩子很小,没有自主思考能力时就已经在给孩子培养习惯了。

过程虽然痛苦,得时时盯着督促,但只要习惯定型了,后面就轻松了。



那么,父母用什么样的“他律”方法,才最适合孩子?《培养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中给出了三个参考方法:

1、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先设定一个可以达到的小目标。

比如每天读哪几页书等,然后再把任务目标一步步扩大到每周、每月、每学期,以此类推。

2、注重孩子自律性的阶段性培养

培养自律,也需要循序渐进。

一点一点来,才不至于激发孩子的逆反心。

比如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设定能够完成的任务量,随着孩子的成长再一步步做调整。

3、自律源于孩子的自我认可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沈奕斐曾说:“家庭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觉得他很厉害,而不是你很厉害。”



父母在帮助孩子养习惯的过程中,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比如孩子偶尔一次没有做好,不要立马就冲孩子发火。这样不但对培养自律没有任何帮助,还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想让孩子把自律这件事坚持下去,父母要引导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到价值感,看到自己的进步,对自我产生认同感。



第二阶段——环境“他律”

《儿童心理学》中写道:“当孩子明显遇到了困难时,成人应当立即提供帮助;当孩子干得很好时,成人应该减少帮助,逐渐降低对这一过程的干扰。”

父母用他律帮孩子自律,只适用于初期阶段。

当孩子做得比较好一些后,还是要选择及时退出,让环境去“逼”着孩子自律。

这里的环境,是一种外在的约束。

通过创造的外在他律环境,来约束孩子做到自律。

比如,朋友间的互相督促鼓励,家里给孩子创造的适合学习的环境或氛围等。

今年以679分、660分被清华录取的双胞胎兄弟曹业淳、曹业涵,他们的母亲接受采访时说,兄弟俩从小一起学习,遇到问题后,就会一起想办法争取做好。

这种互帮互助的状态,让他俩能互相督促一起成长。



儿童心理学专家认为,儿童并不是被动地依赖成人的指导,恰恰相反,他们总是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而且大量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通过在和同伴的互帮互学时得到显著的提高。

就像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孩子可能自己的自律性不是很强,可是在和自律性强的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后,或者家里父母做好自律的榜样后,孩子的自律性会有很明显的提升。

其实这就是通过外部环境,约束和刺激孩子,让他们被动自律。



第三阶段——信念“他律”

教学多年,观察了很多孩子,发现决定孩子最终成就高低的,不是他能不能做到自律,而是他能不能做到持续自律。

一时自律容易,一生自律很难。

著名作家梁晓声老师在新东方直播间和董宇辉对话时,曾对他赞不绝口。

俩人聊到兴之所至时,梁晓声老师忍不住夸赞董宇辉知识面广,甚至用“亲爱的同志”称呼他,并感慨他到底读过多少书?



听到梁晓声老师的赞许,董宇辉的回答直戳要害:“新东方要求老师每年读20本书。”

镜头前看似轻松的侃侃而谈,背后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自律这件事,当形成习惯,孩子从中体味到“甜头”,获得一个一个的小成就后,会渐渐找到自己的梦想和意义。

而他之后的所有努力,就不再需要父母逼迫、环境影响,而是在他的内心,有一个强大的信念支撑着,让他自己走向心中的目标。

就像董宇辉曾说的,他坚持读书,并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在有限的人生,能感受无限的意义。

有了目标和方向,便会通过自律去向它们靠近。

所以,终极的自律方式,是让孩子被信念“逼”着前进。

这时候的自律已经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被内化进孩子骨髓的努力方式。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