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轮岗能改变学区房信仰吗?

热点资讯2022-09-22 11:39:21智慧百科

教师轮岗能改变学区房信仰吗?


· 这是第4717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4k+ ·

教师轮岗能改变学区房价格居高不下的现状吗?

据第一财经报道,9月5日,上海黄浦区宣布,全区约100名教师将从本学期开始交流轮岗,入选教师原则上将流动至所在教育集团内的薄弱学校。流动教师将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带教,轮岗流动期限为三年。

媒体乐观地认为,这一举措将破解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的问题,从而打破学区房“不跌的神话”,刹住学区房炒作的风气,让热门学区房价格回归理性。

但在笔者看来,这一举措能部分调整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不假,但对学区房的价格调整几乎不可能起到太多作用。

教师轮岗的目的与局限

从近年来各地的教师轮岗情况看,这一制度仍在探索中,其中的利弊评价也见仁见智。

上海的教师轮岗不是最早的,去年,北京、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就宣布实施教师轮岗制度。以北京为例,2021年8月便宣布将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东城区、密云区为第一批两个试点区;今年4月,西城、朝阳、海淀、大兴、延庆、门头沟6个区也加入其中。

实际上,早在1996年,我国就推出了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截至目前,除了北上广深这样的一些城市,包括江苏、江西、湖南等地区也都已经开始大面积推广教师轮岗。

从初衷来看,教师轮岗制度旨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打破在教师使用方面的单位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鼓励教师从城市到农村、从强校到薄弱学校任教。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北京目前的轮岗是在同一行政区内,主要是各教育集团内部的轮岗,上海也只是强调跨学校、跨学区流动。要实现优质教师资源从城市到农村、从强校到薄弱学校任教的目的并不容易。

笔者采访多位教育行业管理者、一线教师以及教育局官员,对教师轮岗的难处进行了深入了解。

从积极的效果来看,名校教师资源与非名校交流,教育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向落后地区交流,确实能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削峰填谷”,在一定程度上为非名校地区的学生带来一些改变。

但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直面。

首先,几乎所有的轮岗,名师都不会参与。笔者了解到,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名师很少会参与轮岗,一方面是原有学校不会放,另一方面,轮岗对名师来说没有动力——因为目前对轮岗教师的激励,除了绩效补贴,就是优先评职称的优势,而这两方面对名师来说都已经没有吸引力。当然,强制性的教师100%轮岗是例外,但目前还没有哪个城市实现了这一目标。

南昌一位一线初三教师告诉笔者,要成为名师,至少要在一线岗位上有10年以上的教龄,一般在35岁以上,而这样的年龄正是家庭责任最重的时候,很少有教师愿意轮岗到离家更远的学校,更别说下乡了。“一般愿意轮岗的都是青年教师,他们在收入和职称评聘上压力更大。”

其次,轮岗也没有办法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从目前各地发布的教师轮岗政策来看,一般轮岗期是2~3年,也就是说,轮岗时间结束之后,基本上教师会回到原来学校。优质教师留不下来是一个难题。

再者,教师轮岗到底是要达到教育资源均衡化的目的,还是为了“消灭名校”?这两个选择不同,将根本性地决定学区房的意义。

如果认为,教师是学校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如果教师100%轮岗能切实落实,义务教育资源的根本性均衡将有望实现,这也将让“名校”消失,从而实现“全市都是学区”,“学区房”也将成为历史。

如果认为,教师轮岗无法“消灭名校”,那么学区房的价值也将一直存在。

都说“铁打的名校,流水的名师”,教师轮岗真的能成为“学区房的终结者”吗?



学区房会被终结吗?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毛振华在一个公开论坛上曾指出,学区房问题导致了富人阶级更容易得到更好的教育,一个解决办法是同一区域内采取教师轮岗制,比如三年轮换一次,这样名校教育资源将会得到更加均衡的分布。

这也代表了大部分人的想法——家长择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择师,教师进行交流轮岗,择师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于是购买学区房的意义也就消解——这是推进教师交流轮岗,治理“择校热”“学区房热”的底层逻辑。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教师交流轮岗做到制度化、常态化。

但在笔者看来,这个底层逻辑其实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为教师轮岗消灭不了名校,而只要有名校的存在,学区房就无法避免。

我们得先了解学区房的产生机制。在划片就近入学的机制下,学生要到某个学校就读,就必须在该学校所在的学区拥有房产。可见,就近入学的关键在于,把房产与学校通过学区绑定,拥有学区之内的房产才有入学的资格,即按房产分配入学资格。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有了学区,区别则在于,这个学区是名校光环笼罩下的优质学区,还是普通学区。

而优质学区,即名校的产生,一般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原本就是名校,因为有了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名校-名师-优质生源”的良性循环,导致该学区房价格暴涨。

第二种方式,一般以教育资源的输出为主。比如现在很多名校搞教育集团,他们接管一些原本普通的学校,通过教育资源的输出,让普通学校变成名校,随后这个普通学校的学区房也开始暴涨。

以笔者所在小区为例,因为我们小区是2018年才交付的新小区,所在学区原本是南昌郊区的村小,在小区交付后,由名校南昌师范附属小学接管小学部,房价就开始涨。因为初中部成绩不行,今年9月份开学,这个学校又由名气更大的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接管,成为师大附中的一个校区。消息一公布,房价就大涨,一个新小区也就完成了名校学区房的蜕变。

第三种方式则比较特殊,即名校不是由优质教育资源产生,而是由于优质生源的类聚而产生,比如在北京码农的孩子把学校考成了名校,把码农聚居区考成了好学区已经是常态,北京的中关村一、二、三小都是因为生源集聚而成为名校;再比如,一些政府机关搬迁到新区后,也在短短几年内将普通学校或者新建的学校变成名校。而这背后,是更大的教育资源聚集能力,我们不得不承认,重点小学的教育质量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购买学区房的家庭,这些家庭既重视教育又有经济实力,提升了义务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家庭教育质量。

从上面名校产生的三种方式可以发现,原来的名校,如果教师轮岗到区内或者教育集团内部的学校,更好的方向是将其他学校也变成名校。这说明,教师轮岗无法消灭名校,但是可以创建新的名校。

那是不是按照这个逻辑,既然名校可以复制,为什么不将全市都复制成名校呢?比如是不是将中关村所有的小学都变成人大附小的校区,那岂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名校了?

当然不是。如果轮岗能促进教育均衡化,那岂不是让域内所有的学校都成为名校?这背后才是轮岗以及治理学区房面临的最大症结。那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


要“均衡化”还是“优质化”?

说到教师轮岗,几乎所有人都要说这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

比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教育内卷化的症结就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重重阻碍,归根结底就是学校被分成了三六九等,而教师流动是当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关键措施。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说,教师的交流、轮换称得上是促进学区内教育均衡化的一个实质性招数,让师资和学生生源逐渐均衡化,名校会慢慢失去光环。

他们的思路都是做除法和减法,用平均教育资源来应对,是典型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

只是现实是,如果着眼于通过轮岗来将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那么很可惜,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中西部省份,优质的教育资源都是数量有限的,将教师平均下去,很难对普通学校有本质的改变。

换句话说,终结名校的唯一方法,不是消灭名校,而是让更多的普通学校成为名校。

这就需要我们有加法和乘法的增量思维。如果有更多的普通教师成为名师,如果更多的学校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从而让更多的普通学校成为名校,我们达到的效果是不是一样呢?

当然不一样,从打击学区房价格的角度上看,可能学区房都降温了,但给学生的效果却是迥然不同的。

到底什么是我们需要的,不言而喻吧!


零和博弈

如果我们再将学区房的本质看透,其实还是一个供需关系在里面。学区房的问题难道真的是一个简单的房价问题吗?

现在教育为什么内卷这么严重,这其中有很大原因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虽然实现了义务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却不是教育的平等化。举一个例子,我们此前一直在聊的普职分流问题,即使是中国最富裕的江浙地区,也有近一半的初中生上不了普通高中,而上不了普通高中,也就无法进入普通大学,考研考博更是问题,基本等于限制了人的阶层流动。

这里初中是一个关键的节点,恰恰初中以下的9年是按照学区就近入学的,而只要有竞争,就会将压力传导到社会阶层、财富上面,层层压力传导下,才让学区房越来越火,才会让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减负、教师轮岗等作用弱化。

从现实看,学区房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使得看似平等的义务教育由于高价学区房的存在变得不平等起来。

但根本原因不是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而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问题。这里的优质教育资源,既包括名校、优质师资,也包括学生上升的通道,比如普高的数量,比如重点大学的录取比例。如果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变,所有的博弈都是零和博弈。

出路在哪?

总结一下本文,教师轮岗并非全无益处,如果总量无法做大的话,尽量的均衡会让社会有公平感,但这一做法无法消灭名校,也就改变不了学区房的现状,起的作用只类似于安慰剂。

如果非要说解决方案,笔者的唯一建议是做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培育更多的优质师资,拓宽教育上升通道,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中去。总量大了,通道宽了,独木桥可能就成了阳关道。

但这需要国家更大的教育投入。

2021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才首次突破4万亿元,占GDP比例为4.04%。这是一个什么水平呢?我找到的一份2005年的数据,2005年世界各国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百分比按地区划分,北美和西欧最高,平均达到5.7%,其次为拉美和加勒比海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为5.0%,中东欧4.9%,东亚和太平洋4.7%,阿拉伯国家4.5%,南亚和西亚3.6%,中亚3.2%。而我们,200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为2.82%。(这里GDP与GNP统计稍有差异,不作区分。)

对家长来说,学区房是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状况下唯一的突破口,除非你真的躺平,否则必然陷于一种“囚徒困境”中。因为你会明白,你不去买那些优质学区房,自然会有其他人买,就像在中小学减负的当下,你不去上补习班,自然有其他小孩去。鉴于此,只要稍有能力的家长,都不得不像“囚徒困境”中的那个被捕的小偷,倾向于“先下手为强”。

在这种博弈状态下,学区房如何终结?


「 图片 | 视觉中国 」

本文标签: 教师  名校  学区房  学校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