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县长父亲》凭什么不能拿一等奖?

热点资讯2022-09-24 14:10:23智慧百科

《我的县长父亲》凭什么不能拿一等奖?

一、

《我的县长父亲》征文获一等奖,立马登上了热搜,一时间舆论沸腾!

吃瓜群众乍一看,这剧情简直和某电影情节太雷同了!

对,沈腾电影《夏洛特烦恼》里面,老师表扬官二代学生袁华因《我的区长父亲》,喜提全区作文比赛一等奖……


电影截图

沈腾饰演的屌丝夏洛表示不服,立马冷嘲热讽,这是比学习的吗?这是拼爹呢!


电影截图

袁华拼没拼爹,作文获得一等奖究竟有没有什么猫腻,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一次,《我的县长父亲》还真拼爹了!

在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推送的一篇“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中,《我的县长父亲》获得征文一等奖,引发关注后,获奖信息竟然被删除了……


获奖名单

莫非征文获奖真的有猫腻?

先不管有没有猫腻,说起这个当县长的“爹”,还真的大有来头!

二、

他叫于志明,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德州禹城首任被选举出来的县长,那一年是1955年,当选时他才26岁。

不要看他当县长时年龄小,人家早在1943年,14岁时就投身革命,1948年10月时就入党了,在禹城“王寨区”区长、县民政科科长、宣传部长、禹城六区区委书记等岗位上干过十多年,可谓是一位“年轻的老革命”


于志明

于志明有一个令人称道的好习惯,就是每天写日记。从1951年到1985年,即22岁到56岁的34年间,他写了129本工作日志。

日志内容都是关于生产工作的,从种棉花到抬粪施肥,从抗旱防涝到盐碱地治理,从田间地头到调查困难群众生活情况,都有记录。

既有工作过程记录,也有事后复盘,功过得失的总结……一笔一划都记录着一名干部在工作一线的奋战史……


网络图

1953年冬天,24岁的于志明在路上遇到一位溺水少年李光禹,少年从冰窟窿里获救后,他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奄奄一息的少年穿,并及时送医,最后少年失聪,对生活丧失信心……

于志明带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门去做思想工作,对方逐渐好转……


文章截图

李家十分感恩,送去一袋地瓜,于志明坚持不收,最后拗不过收下了,但也坚持原则给了对方钱。

不拿群众一个地瓜,不白吃群众一颗枣,于志明真正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好官。

三、

那时,他下乡,见到群众院子脏了,随手拿起笤帚就扫,既实在,又亲和。

调查群众生活情况时,他总是卡在饭点去,不是为了蹭人家吃的,而是要真真切切地看看群众碗里有什么吃的,农民一年究竟能产多少玉米,这些他都一一记在本子上……


网络图

1958年,“浮夸风”盛行之际,全国干部都热衷于“放卫星”,水稻“亩产三万六千斤”的牛皮吹得满天飞时,于志明县长自己有一本账,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怎么吹,他总是坚持实事求是,坚决反对浮夸,哪怕是被降职降薪也在所不辞……

吹牛和放卫星的后果很严重,之后罕见的自然灾害,让不少人在三年困难时期活活饿死。

于志明作为县长,日子也不好过,自己饿得双脚浮肿,一按一个坑,家里揭不开锅,自己的哥哥还跑去讨饭……

前来求救济的县委干部,到他家看到家徒四壁,吃的也是麸皮窝头、用野菜充饥时,口都不好意思开,转身就走了……


文章截图

即便如此,于志明宁愿自己挨饿,也会兑现自己的承诺,给烈士任荣贵家寄钱,两年汇出了三十五元。

这在那个工人一天工资不到1元钱的年代,大米约1毛钱一斤、几乎人人都挨饿的日子,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汇款单

1962年,甄别平反后,于志明再任禹城县县长,复职后补发了1000元工资,他直接全部上交给国家。

他说:“干革命不是为了自家富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都过上富裕日子,国家暂时有困难,补发的工资就当自己为国家做的一点贡献吧!”

受了这么大的委屈,他没有抱怨,没有不平,而是想着国家的困难,这种境界真的很难得。就算是后来下放到公社当炊事员,遭遇更大的不公,他也从没吃过食堂的一顿饭。


文章截图

这样一名大公无私的干部,从不因公徇私,子女生病他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连家都没回,被子女抱怨冷漠无情。

子侄就业,本来只要他顺水推舟签个字,递个条子,就可以临时工转正,可他偏偏不搞特权,表示没有政策规定的事,坚决不能做


文章截图

连女儿上学想搞一辆自行车,他都觉得这是搞特权,坚决不买……

然而,当国家有事时,他却总是第一个动员子女保家卫国的,在战事一触即发时,总是把自己的亲儿子推进部队……

他教育子女:有国才有家,有国家安宁,才能小家安稳!在他的推动下,家族有27人入伍当兵。


文章截图

说实话,看了作者于忠东的《我的县长父亲》,万小刀很感动,觉得这样的县长父亲真了不起,这才是真正可以拿出来拼的好爹,应该多来一打,不,是一百打!

四、

如果我们到处都是这样的好县长,哪里有江西周劼的“严嵩”和“严世蕃”事件?哪里有贾浅浅凭爹进中国作协的事?

所以,我支持作者于忠东拼爹!也支持她写这样的文章,特别是在廉政类征文中获奖,是实至名归,不容置喙!

更何况,这个县长老爹早就去世了,生前都没搞特权,死后更不会为女儿一篇作文去搞特权了!

顺便补一嘴,这样一位好县长,于1988年,因病去世了,享年59岁。去世前,病重的他听说禹城盐碱地改造大获成功,绿洲变良田,他高兴得像中了大奖,还想去曾经工作的地方看一看,遗憾的是并未成行……


文章截图

作者于忠东就算是拼爹了,也无伤大雅,人家得奖时都已经是一个退休的老人了,得不得征文一等奖,并没什么影响,根本无需搞特权!猫腻再大,也大不到哪儿去。


作者于忠东

有这样好爹的人,都拿出来拼,而且能拼得理直气壮,这个社会才会更好!

万小刀不仅不觉得这样的“拼爹”有问题,反而觉得,有这样的爹不拿出来拼,简直就是浪费资源!


文章截图

反倒是,这篇文章获奖后,有些网友不分青红皂白一顿喷,一上热搜,有关部门就来了一个神操作,竟然将相关信息删了!

本来没有猫腻的事,反倒搞得像见不得人一样!


媒体报道截图

这恰恰暴露了某些人的心虚,究竟是于志明县长不配,还是于忠东的文章不够格?

五、

都不是,于志明县长的事迹足以载入史册,感动中国,而于忠东的文章也完全没有问题,配得上一等奖。

因为这样朴实的县长,就应该用这样朴实无华的语言,毫无修饰地写出来,这就够了。

如果辞藻华丽,浓妆艳抹,就显得太假了,反而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因此,这篇《我的县长父亲》如果不拿一等奖,还真的有点天理难容。这次,山东德州作协看到争议,就删除信息,也着实不专业,又一次打了“作协”的脸!


媒体报道截图

贾浅浅的诗被网友一阵吐槽,入不了作协也就罢了,但于忠东的文章信息被删,作协真的是认真的吗?

在人民群众对屎尿屁文学表示不可理喻时,有些作协成员还要跳出来辩护;而当这样文质兼美的作品获奖后,竟然直接点个删除了事。作协就这么经不起质疑么?

90多年前,闻一多先生写过一首诗《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如果文艺的主战场、主阵地都守不住,连正能量都不敢弘扬,连真善美都不能守护,连树正气、倡廉洁都那么心虚,那就只能被妖魔鬼怪魑魅魍魉占领了。

如果这样清正廉洁的县长父亲还要被删文,那么场子就只能让给“喷子”们主宰了,阵地就只能任由周劼写自己的“严嵩”父亲让混蛋们写“我的父亲叫李刚”了,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好在广大网友眼睛是雪亮的,纷纷表示支持,称这样的文章读来眼泪汪汪,心潮澎湃……


媒体报道截图

文章的作者于忠东也很坦然,说这样的故事如果自己不写出来,怕下一代人就忘了!

其实,每个时代给我们出的作文题目都一样,只不过有些人变了而已。

如果某一天,《我的县长父亲》和《我的外卖员父亲》《我的“网红”父亲》……都一样能放在阳光底下毫无包装地晒,都有闪闪发光的正能量,且能被一视同仁,那么,未来一定会更健康美好!

而如果《我的县长父亲》真的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一个梗,那么,有些人就真的要好好反思反思了!

本文作者:万小刀,写明星、写八卦,有凭有据;形象正、影子斜,皆由自取,欢迎关注万小刀网易号

本文标签: 我的县长父亲  作协  山东省  李刚  沈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