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王新喜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元宇宙无疑是整个科技互联网领域最大的概念性热点,从卖课的到各路资本都在炒作元宇宙概念,大量概念股也因此被推高。一年多过去了,公众与业内对元宇宙这个长周期的风口性概念有点疲了,毕竟,长期的概念炒作而没有明显吸引消费者关注而落地的产品,终究难以长期维持热度。
随着华为mate50与iPhone14陆续开售,两者新推出的卫星通信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从当下来看,它有望承接元宇宙走弱的势头,成为资本与业内概念股公司的新一轮炒作方向。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卫星通信相关企业已达2.5万余家;其中,2022年1~8月新增注册相关企业5540余家,月平均增速达39.1%。
可以看出,大量公司早已嗅到了风向,时间点卡位非常精准,在华为苹果卫星通信发布之前,大量卫星通信相关公司就已经成立好了。
而在华为Mate 50系列卫星通信技术发布之后,卫星导航概念爆发,云鼎科技、波导股份、三维通信、天奥电子、通宇通讯等多股涨停。其中,通宇通讯的股价一改低迷走势,上演“三天两个板”式大涨。
一些卫星通信概念股公司开始在蠢蠢欲动,比如三维通信蹭卫星概念股价8天涨60%。三维通信实际控制人李越伦连续三个交易日减持,合计套现约2809万元。
而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数据,预计2025年前,全球卫星互联网产值可达5600亿~8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000亿~60000亿元)。
在世域网通创始人郭正标看来,“虽然每个人对大众卫星通信时代的定义不同,但这个时代的脚步肯定正在来临。”郭正标认为,卫星通信所具备的天地一体化能力,可能将成为6G的一部分。
我们看到,承接元宇宙之后,卫星通信正在成为新的概念风口,新一波风口热潮下,谁将收割这一轮红利?
苹果华为的卫星通信都存在固有短板
所谓卫星通信系统本质上是一种微波通信,以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微波信号,在多个地面站之间通信,实现对地面的“无缝隙”覆盖。
华为mate50早苹果一步截胡,提前发布了卫星通信功能——它能够通过北斗系统支持的卫星通信在无蜂窝网络情形下提供紧急简讯服务。
从该技术的原理角度来看,卫星通信与蜂窝网络通信的核心区别是它不是通过地面基站与电信网络连接,而是直接与天上的通信卫星通信。通讯卫星是卫星电话工作的媒介,负责接收和转发无线电信号,并且对信号进行放大,卫星通讯地面站会将接收到的语音信号转变为载波信号,再传递到通讯卫星上。
相对于目前手机通信普遍采用的蜂窝蜂窝网络通信,卫星通信的优势是信号覆盖广,打破了距离的束缚,不受通信两点间任何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的影响。
但目前来看,苹果华为的卫星通信都存在固有短板。
从通信系统来看,华为是通过北斗系统,苹果的是Globalstar。在这一点上,华为目前能在国内(不含港澳)用,苹果采用的是美国卫星运营商Globalstar提供的卫星,暂时在美国和加拿大使用,放眼未来,苹果的卫星通信也很难在中国使用。
一方面受通信能力需要入网等因素,一方面信息和数据安全是一个新的问题,一般需要当事国许可。国行版大概率也是基于卫星安全因素需要屏蔽或者关闭该功能在国内的使用。
因此,华为在国内占据地利优势。但占据地利优势的华为,在通信能力方面,仅仅是单向通信,无法接收短信,而苹果是双向通信,可以发送和接收短信。
从发送范围来看,华为可以发送给任意手机,不是华为手机也能接收,苹果只能发送给SOS卫星紧急联络所。
从iPhone 14来看,它所支持的卫星通信紧急求助(Emergency SOS via satllite),是基于定制组件、特定软件,可以连接特定的卫星频率,发送消息,再通过基站、中继中心(如有必要),传达给急救机构。
从华为来看,除了一些定制的求救信息外,还可以在手机上编辑文字发送出去,这样就能将自己的具体情况告诉救援者,但问题是却无法双向通信,只能发信息而不能收信息,再回复出去,这样一来往往也导致求救信息的缺失,而当被救者没有回应的时候,救援方无法有效知晓你的进一步反馈与动向,往往会造成救援过程中的各种误判。
iPhone14能做到接收发送,保持双向通信,但苹果的短板在于,只能向救援机构发送,发送信息的具体内容也不需要完全由用户编写,iPhone 14提供了一系列选择题,这样一方面是无法向亲人朋友发送,其次是无法更加精细化描述内容。客观来看,两者在功能层面的短板都还非常明显。
苹果与华为如何完善卫星通信功能,补齐短板,使得其能够在救援场景中发挥实效作用,才是两大巨头应该思考的。
卫星通信商用并不成熟,噱头大于实质
从当下来看,卫星通信概念炒作的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它面对的场景是一种极限的户外场景——没有信号的荒漠、山区。多数人多数的场景都是处于信号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大多数场景、大多数的时间,该功能是无法使用的。
我们在目前的生活环境下,想要找到长时间没信号的环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但是,众所周知,在紧急情况下,有胜于无——但问题是,卫星通信技术并不成熟,两大巨头所实现的能力都非常有限,短板很明显,关键时刻能不能救命都还有疑问,实质用途还有待验证。
无论是华为还是苹果,都没有在发布会上将这一功能在极端真实场景下的测试效果展示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它与过去的5G、元宇宙炒作可能并无二致——业内过于拔高了对一个功能、一个技术性趋势的前景预期与看好,但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长周期的技术性风口,需要很长的时间与耐心去播种。
从概念炒作与周期来看,元宇宙与卫星通信有类似的点,首先是都是在行业创新乏力,走入瓶颈的时候,造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元宇宙是互联网行业陷入增长瓶颈期炒作出来的,而卫星通信是在当前手机行业走入低谷的时候,需要的一个刺激出货的新概念。
手机绑定卫星通信概念更利于刺激出货,带动消费者新需求,尤其是“平时用不到,但用一次可能就一命”的这种场景营销,让消费者对卫星通信技术大为认可,一个共识已经形成:“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今天传统移动通信4G、5G的想象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市场需要一个新的热点,卫星通信对应了6G时代“空天一体”的宏观概念,也是当前行业所需要的新概念。
其次,与元宇宙概念炒作类似的是,它们所需要的技术非常复杂,元宇宙是需要网络、算力、显示、芯片到AR/VR/MR、AI、NLP、视频渲染、云端虚拟化再到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是需要许多产业、许多领域参与的宏大工程。短时间内产业链上下游根本无法满足。
如今卫星通信其实也有一定类似之处,首先是政策监管方面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其次是上游的基础设施包括卫星数量还满足不了大规模商用的要求。
根据独立通信分析师付亮的说法是,在低轨组成一张卫星通信网至少需要发射一万颗卫星。
况且目前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较高,这制约了低轨卫星快速组网;其次是多项关键技术尚未成熟,包括芯片、操作系统、射频、天线等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根据某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天上的卫星很多,但没有任何一个卫星系统的设计目标是用来服务全球用户日常通话的。无论是铱星,或是海事卫星电话等,都是服务于专业领域,它们的特点是总容量并不大并且费用昂贵,只能是临时或是行业内使用。
况且从过往的历史来看,一些国家也曾发生卫星编码算法被人攻破的历史,如果卫星通信成为一种趋势性风口,卫星通信带来的安全问题比传统互联网更加复杂,如何解决信息安全问题也是一大考验。
对于一项创新而言,它到底是噱头还是有实质的价值,我们最终是要回归到商用与盈利的模式下来考虑,对于产业链公司而言,卫星通信它如何做到在更多场景下使用,实现创新突破与盈利,才是关键的。
毕竟,卫星通信的成本很大。华为Mate50的卫星短信功能每月免费30条的额度,每月到期会清零额度。但事实上,很难覆盖成本。
有厂商的技术负责人表示,一颗卫星制造到上天成本十来个亿,每年运营维护一个亿,按照10年寿命来看,也就是说需要一颗卫星每年发2亿条短消息,每条1块钱才不亏本。目前手机厂商在开通时,需要和各方将利益划分清楚。
电信分析师付亮此前也表示,卫星通信技术本就比较成熟,将该技术融入到手机终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不过两者结合能实现多少功能还有待观察。通过普通手机使用卫星通信,用户一定是要多付费的,这部分高成本手机厂商恐难以承担,但具体通过什么途径收费,还不明确。可能最终还是由运营商来代收。
因此,如果一个平时几乎用不到的功能,消费者需要为之承担较高的费用,那么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无疑将再度下降。但是如果不收费,或者象征性收费,很难覆盖成本,那么它后续的创新与功能迭代就很难推进。
因此,对于厂商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矛盾点。如何把卫星通信做成一项盈利的业务,但消费者又能接受这种付费模式,无疑是华为等厂商们需要思考解决的棘手问题。
这种对风口的炒作源于国内厂商的一种风口焦虑的惯性思维,比如从2019年前后兴起的5G风口来看,彼时众多公司都在想方设法蹭5G风口,但5G发展了这么多年,它几乎并没有让多数用户感知到它带来的产品创新与落地场景。
我们知道,资本要炒作的一个概念来圈钱的时候,往往充满想象力,该将一个极限环境下能使用的低频功能无限放大,将这个功能的外延与内涵无限拉高,炒作成一个新风口,认为它是一个能给众多行业带来增量的应用。
你如果不认同,就会被划入“目光短浅,缺乏长期战略眼光”的那个群体之中了。当然,韭菜总是容易被忽悠,过去区块链如此、元宇宙也是如此。
一些相关公司开始基于这个风口概念布局,比如收购魅族科技 79.09% 的控股权的吉利旗下星纪时代公司也正式确认,其将推出全球首款直连低轨卫星的消费级手机,实现天地一体化和无界连接。
卫星激光通信设备研制商氦星光联(HiStarlink)也刚刚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此次融资甚至只距离天使轮系列融资仅6个月。
不出预料,接下来一段时间,未来几个月,甚至一两年,资本将陆续入场,从炒元宇宙开始炒卫星通信。
历史在轮回:有狂热韭菜,就会有镰刀
在创新概念刺激下,总会有狂热追捧者,有过度看好者。
比如华为mate50发布卫星通信之后,就有微博用户非常激动的评价称:支持北斗导航卫星消息这个完全超出手机行业乃至手机系统的发展,两大主流手机系统目前都还没有完成对卫星通讯的支持,而鸿蒙操作系统3.0这次在卫星短报文功能应用上走在了前沿。一个新的颠覆时代将要来临了!
也有用户非常激动的说:这个卫星功能我们平常可以不用到,但一定要有。
当然,并不是说卫星通信没有前景,它也是一个趋势性的方向,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非常重要的布局方向。
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预计到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的价值将达到1万亿美元。其中,卫星互联网预计将占市场增长的50%甚至70%。
但对于身处行业中的个人与企业而言,这种趋势性的方向与5G、元宇宙等概念类似,它是一个长周期的概念,不是一个快速布局就能迅速获利的风口。
但是资本的操作总是倾向于短期收割——短期内炒热一个概念,带动大量资金入场,吹高概念股公司的泡沫,高位套现离场,留下一地鸡毛。
有狂热韭菜,就会有镰刀——这是过去许多历史已经验证过的,也是行业投资者、创业者以及相关的从业者需要警惕的地方。
过去5G概念被炒得火热,相关的产业链公司不断涌现,但是直到今天,依然没有5G杀手级应用出现,也没有在B端企业级市场形成爆款型的业务与产品,而元宇宙就更不用说了,一年多过去了,概念炒了一波又一波,也没见到实质性的相关产品与服务,疲态渐显。
对于一个长周期的风口型的概念,事实上,无论是厂商还是消费者都需要保持理性,而不是盲目一拥而上追风口,但历史一直重演,我们在过去数不清的风口下,见证了众多被概念性风口割韭菜的狂热追捧者,这种韭菜心理对行业发展无益,但往往会被藏于背后的镰刀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