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那年,他站在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舞台上;
82岁那年,他站在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上;
92岁那年,他的数学人生享誉国际,却想“接着干”。
他有一个中国数学梦:要让外国人跟着中国人跑。
这句话,并不是说说而已,他用尽毕生的心血,身体力行地实现了这个梦。
吴文俊
他就是吴文俊,中国的数学界泰斗。
他时常调侃自己脑子不灵,是个笨人,只会脚踏实地做事。
自称“数学笨人”,却在数学机械化和中国数学史方面,皆取得国际性突破。
这位“老顽童”数学家,谦卑又低调,却鲜少人知。
这位数学泰斗,年少时的数学并不突出。
1991年5月12日,吴文俊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朱家镇。
因父亲在上海书局、报馆做翻译,倒是培养了吴文俊爱阅读的习惯,尤其深爱英文小说。
年轻时的吴文俊
除了英文基础不错,吴文俊文学素养也非常不错。
初中的时候,语文作文老受到老师表扬。
而他也经常独立思考,查找书评,了解文章背景,就为了写分析型的文章。
当时胡适正提倡白话文,吴文俊就竖起大拇指说,“大胆假设,小心印证。”
初二寒假那年,日本轰炸上海。
吴文俊全家躲在朱家角镇好几个月,可学校却没有停课。
一回到城里上学,功课却跟不上了。
语文一如既往稳定,倒是数学,期末靠考试得了0分。
吴文俊遭受重大打击。
所幸的是,他喜欢力学,物理成绩也优秀,还考过满分。
年轻时的吴文俊
物理老师一眼就相中吴文俊,认为他是未经挖掘的宝藏,他的物理成绩优异是因为在数学上天赋异禀,所以推荐他选修数学科系。
可能吴文俊也没想到,自己具有数学天赋,他完全没有计划报考数学系。
只是当时物理老师看好他,校长也承诺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就能获取100元大洋奖学金。
大学学费需30元大洋,可吴文俊家里实在拿不出来。
吴文俊
于是,他听从了学校的安排。
最终,他以第2名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理学院录取了。
从数学0分到整体成绩第2名,吴文俊确实是有天赋在身上的。
这位物理老师,决定了他数学命运的开始。
而另外一个人,则是吴文俊走上数学研究的关键。
资料图
他就是著名的数学大师陈省身。
1940年吴文俊大学毕业,确定自己想要成为一名数学家。
只是时值战乱,为了糊口,只能在上海的中学当老师,还兼职教务,每天负责的是点名这些琐事,根本无法钻研数学。
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好朋友赵孟养推荐吴文俊去见数学大师陈省身。
彼时陈省身在上海筹备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且他早已在美国普林斯顿作出了了不起的成绩。
吴文俊初见陈省身,就聊了很长时间,还带了一篇颇为得意的稿子。
只是当下就被否定了,“你这个方向不对,只是逻辑推理,没有什么意义。”
吴文俊细想,陈省身提出了关键的一点:他确实陷在了数学名词中。
他思考后提出了一个大胆想法,“我想到中央研究院跟你做研究。”
陈省身沉默。
资料图
就在吴文俊离开,走到门口时,陈省身却说,“你的事我记在心上。”
过了没多久,陈省身吴接收吴文俊到中央研究院数学所。
跟着陈省身,吴文俊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都开始变了。
一天,吴文俊在图书馆看书。
陈省身找到他,说,“你书是看得不少了,不要再看了。你得还债了。”
吴文俊一头雾水,什么还债?
陈省身一脸正经,“你看那么多书,就是欠了古人的债,要还债了。”
吴文俊还是一头雾水。
资料图
陈省身一句话点醒了吴文俊,“还债就是,你要自己研究,自己写文章,不能老看别人的。”
从此,吴文俊才正式开启真正的数学研究之路。
和陈省身认识,让吴文俊接触到了让他大开眼界的拓扑学,并且能独立进行研究,且他独创的对拓扑学示性类中的对偶定理证明的文章,被陈省身推荐到普林斯大学出版的《数学年刊》。
这对于疏忽数学多年的吴文俊来说,是一个小成就。
此后,吴文俊的人生开始了数学研究的坦途。
在中央研究院数学所工作了一年后,他以数学组第一名成绩考取了中法交换生的留学名额。
吴文俊进入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研究拓扑学的示性类问题。
资料图
流行上是否存在复结构?
这是当时大家关心且无法证明的问题,而吴文俊则用示性类证明了没有复结构。
这一证明引起了拓扑学界的震动。
当时顶级权威瑞士人霍普夫深受震撼,他亲自跑到斯特拉斯堡,邀请吴文俊到苏黎世理工大学访问。
1949年秋天,吴文俊去到巴黎跟着亨利·嘉当学习和工作2年。
不曾想,在巴黎他做出人生中,第一个引以为豪的工作。
他在巴黎的这个工作方法叫“吴方法”;
他引进的示性类被叫做“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
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
这在当时是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至今都还在理论物理等研究中使用。
资料图
在数学领域,吴文俊掀起了“拓扑地震”,成了拓扑学界大名人。
1951年夏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发出教授邀请函,而吴文俊已在回国路上了。
1952年10月,回国后的吴文俊到数学研究所担任教员,与所长华罗庚一起工作,并建立了中国拓扑学研究的一个小组。
资料图
1957年初,吴文俊和钱学森以及华罗庚获得,首届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一年后,37岁的吴文俊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之一。
不过,当时的国内局势水深火热,,研究者被迫中断学术研究。
在那个敏感时期,吴文俊被鼓励去做中国古代数学研究。
资料图
他先后读了《九章算术》《中国数学史》以及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的《四元玉鉴》,突然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独特之处。
他迷上了中国古算,并对其进行了正本清源,期间发现中国古代数学和西方数学的重大区别:古代中国的更相减损术,比西方的因式分解方法更强大。
1986年,他把这一发现写成报告,并在《数学学报》上发表,引起了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关注。
吴文俊强调:“不能外国人搞什么我们就跟着搞,应该让外国人跟着我们跑。”
时隔16年后,还是国际数学家大会上。
吴文俊已是大会主席,他呼吁要“复兴中国数学”,并强调“ 中国古代的实数系统世界上最早的,欧洲19世纪才发现。”
资料图
这是除拓扑学的工作成就外,吴文俊新的一项研究成果。
然而在他心里,他更加骄傲的是数学机械化的研究。
1977年,吴文俊58岁,可以说是功成名就,退休养老也说得过去。
可他却开始研究起机器运算代替人力。
这是他从未触碰过的新领域: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研究。
仅仅一年时间,在没有计算机辅助的情况下,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新方法被他找到了,运用这套方法可以实现机械化。
而这一发现,对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领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证明更多的几何定理,吴文俊花了25000美元外汇买了一台计算机。
有了计算机,他马不停蹄自学编程。
资料图
每天超过10个小时坐在计算机面前。
从一开始的单个手指戳字的笨拙,到双手应用游刃有余。
吴文俊的新方法果然非常有效,很多定理被证明出来了。
1990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吴文俊成立了“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
随后,他的数学机械化思想,不仅成为我国,甚至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方向,还广泛应用在计算机图形学、智能CAD、机器人、数控技术等科学领域。
吴文俊又一个成功的研究,震惊国际。
1997年,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颁给了吴文俊。
2001年,吴文俊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位获奖人;2006年,获得了邵逸夫奖。
这些嘉奖并没有让吴文俊自满。
他时刻谨记:他一直在还债,还科学上的债,还党和国家的债。
吴文俊永远对未知的领域保持好奇。
晚年的他,还常常一个人到处逛逛。
有人形容,他是武侠世界里的老顽童周伯通。
你能想象吗?
70岁,还吵着坐过山车。当时工作人员极力不让,吴文俊硬是“骗了一下”,就跑到公园去了。
80岁,酷爱看日本侦探小说。
他乐呵呵分析道,英国的福尔摩斯探案奇奇怪怪,不具备社会性。
吴文俊童心未泯得非常可爱,还偷偷跑到游乐园,骑在大象鼻子上笑呵呵。
资料图
90岁,大大方方地一个人看电影,并且跑去文艺小店喝咖啡。
95岁,光脚穿皮鞋,说这是最好的锻炼方法。
一般来说,从事研究性工作的人都不苟言笑,但吴文俊就是一个可爱的老小孩。
2010年,当时的温总理看望91岁的吴文俊。
两人除了聊起数学不亦乐乎,还聊了小说和电影。
吴文俊仰着笑脸和温总理说,“我最近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是自己一个人偷偷去看的。”
温总理听到后,也忍不住偷笑,后来这一幕被写进了纪念吴文俊的文章里。
除了在工作上可爱,在婚姻上也可爱得非常大胆。
吴文俊和妻子
1953年,34岁的吴文俊和认识只有2个星期的陈丕和闪婚。
这着实吓坏了研究所的同事们。
闪婚后的吴文俊和妻子,三女一儿,十分幸福。
当所有人都夸吴文俊有天赋的时候,只有他认为自己是笨人。
资料图
但是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的程民德却说,“吴文俊是大智若愚,老说自己不懂,其实内心清楚明白得很。”
有智慧的人,从不对外喧嚣。
这才是吴文俊真正可爱的地方。
大师年岁已高,可巨星永不落幕。
2010年5月4日,国际编号为第7683号小行星,将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
后人抬头,便是万人崇敬的“吴文俊星”。
资料图
2017年5月7日,这位可爱敬业的数学大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19年5月12日,吴文俊百年寿诞。
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表示,“吴文俊的精神将在中国数学界传播。”
同年,吴文俊和钱学森、邓稼先、杨振宁等人,入选了“中国海归70年70人”。
以此纪念,他们真正的爱国赤子心。
资料图
实际上,悼念吴文俊大师最好的方式,就是年轻一代继承大师数学大业,且永远牢记:要让外国人跟着中国走。文/Y小姐
参考资料:
杨戈.吴文俊 | 大智若愚的“老顽童”
中国科学报 | “人民科学家”吴文俊的数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