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等三人获奖

热点资讯2022-10-11 00:44:22智慧百科

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等三人获奖

见习记者 骆吴

诺贝尔经济学奖在10月10日揭晓。因为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迪布韦克获得202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考量更偏向于实证领域研究,这个趋势变化使得政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成为评选考量条件,2022年的获奖者就是明证。

本·伯南克:拯救美国经济

伯南克1953年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奥古斯塔,1975年获得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7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他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7年,曾担任经济学系主任。2002年被布什任命为美联储理事。2005年6月,伯南克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2006年,接替传奇人物格林斯潘出任了美联储主席,直到2014年。卸任后,伯南克进入了著名的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参与经济研究项目,重点关注经济复苏政策。

不过,伯南克没有赶上美国经济的繁荣时期,反而是在任职不久后遭遇了金融危机。2008年9月15日,随着拥有150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美国全面金融危机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对此,伯南克主张宽松货币政策,在短短15个月内,他就将联邦基准利率从5.25% 降至0,同时还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他还力谏国会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大规模救市计划,并且在危机之后强化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这也促使了美国历史上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法案落地。

虽然这些政策主张在当时让伯南克饱受非议,但奥巴马曾说他确实让美国经济避免了“另一次大萧条”。

从这方面来说,伯南克可以说是“拯救美国经济的男人”。

在学术研究上,《比较》杂志研究部主管陈永伟认为,伯南克最大的贡献有两个,一是对1929年大萧条的经济史研究,二是对“金融加速器”的理论探讨。

由于对大萧条有深入研究,相比于同期的宏观经济学家,伯南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他的“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理论就是这种关注的体现。

所谓金融加速器,就是金融系统对于冲击的放大和加强作用。在1989年发表的论文《代理成本、净值与经济波动》中,伯南克和他的合作者马克•格特勒(Mark Gertler)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在伯南克之前,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曾提出过一个融资结构无关的理论,也就是著名的MM定理。根据MM定理,如果金融市场是完美的,那么企业的投资行为就不会受到融资结构的影响,其价值也会独立于融资结构。

但伯南克和格特勒认为,在现实中,这个假说显然不成立。

现实中,金融市场是不完全的,因而外部融资的代理成本会高于内部融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投资就会受到企业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充足的现金流量和高资产净值会从两个渠道影响投资。直接的,它本身就可以构成内部融资的来源,从而激发企业的投资意愿。间接的,它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抵押品,从而减少外部融资成本。当企业受到冲击时,其现金流和净值当然会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本身又会进一步放大冲击的效用,由此,金融市场对冲击的放大效应就出现了。

在伯南克看来,金融越不完美,代理成本越高,这种放大效应就越明显。而代理成本本身是反周期的,因此它就会延长周期,造成周期的放大。

戴蒙德:为金融中介正名

道格拉斯·戴蒙德生于1953年。本科期间就读于布朗大学。1975年,他获得学士学位,随后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并于1976年获得硕士学位(M.A),1977年获学术学位(M. Phil),1980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一直在芝加哥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目前是该校布斯商学院的莫顿·米勒讲席讲授。

据《比较》杂志研究部主管陈永伟的研究,戴蒙德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金融中介、流动性、金融危机,以及金融管制。

在1984年发表的论文《金融中介和代理监督》中,戴蒙德提出了著名的“代理监督”理论。

戴蒙德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借款人会发生事后的道德风险问题。借款人一旦借到了钱,就可以用它们来为所欲为,并无成本地获得投资的最终结果,而金融合同对他们的约束能力是很低的。很显然,这样就会增大市场上的金融风险。在引入了金融中介之后,金融中介就可以作为存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一个代理人来监督合同的实施状况。戴蒙德用模型证明了,相比于让存款人来直接监督借款人,这可以节约巨大的成本。

在戴蒙德的以上理论提出之前,学界一致在流行“银行地位下降”的观点。认为随着银行对融资信息垄断的结束,银行的地位在不断下降。而戴蒙德反其道而行之,从贷款发生之后的问题来论证银行的作用,确实从理论上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很好的回击。

对于银行而言,挤兑是最难以应对的问题。一旦挤兑发生,就可能发生银行倒闭,资金断裂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现代讨论,则是由戴蒙德首先发起的。

在1983年和戴维格合作的论文《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中,戴蒙德和戴维格认为,能否预防挤兑的产生,主要要看储户对银行的信心。因此,他们建议由国家向银行提供存款保险,这样就可以成功提升储户信心,也可以让银行更好地帮助投资人抵御风险。

进入新世纪之后,戴蒙德的研究兴趣开始转入到了对金融危机的分析。

在2001年,他和拉詹一起,对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进行了分析。在当时,学界普遍认为,造成亚洲金融危机的关键是短期债务的缺乏限制。而戴蒙德则在分析后认为,短期债务在缓解亚洲市场的流动性问题方面是十分重要的,并不是造成金融危机的主因。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是投资项目的低下,以及监管的缺失。

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戴蒙德和拉詹也从流动性角度对危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他们指出,在新世纪初高科技泡沫破灭后,受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推动,房地产价格出现了上升。这使得美国金融业通过资产证券化来扩大其授信范围,并通过证券化将风险打包、分割。在金融危机发生时,银行高层不当的激励、银行的资本结构等,都会扩大这个风险。尤其是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两重态度:一方面对因流动性需求压力而被迫抛售资产心存恐惧,另一方面又期待其他银行抛售资产,因而不愿进行同行拆解和正常信贷,这可能会导致市场上流动性的收紧,从而放大了危机的影响。

菲利普•迪布韦克: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菲利普•迪布韦克是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金融学教授、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金融学教授、金融学科建设咨询专家。

他在1981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工作。

作为国际知名学者,菲利普•迪布韦克长期从事金融教学与研究,在银行理论、资产定价、利率理论、公司治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关于银行挤兑的开创性研究成为经济和金融领域被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对银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金融学方面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研究成果被认为“奠定了现代金融学的基础”。从2008年起,菲利普•迪布韦克教授受聘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金融学科建设咨询专家,并讲授金融学课程、举办学术讲座、指导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并自2010年担任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

菲利普•迪布韦克以其在金融经济领域最为广泛引用的Diamond-Dybvig论文而著名。“Diamond-Dybvig”银行挤兑模型显示了银行是如何通过创造资产流动性来促进经济运行,以及这种流动性在没有任何存款保证或其他保障的情况下是如何依附于银行运作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