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早在中融基金相关股权转让消息不胫而走之后,便已经有意向买家与中融信托方进行了接洽和沟通,此后,有关估值和尽调的工作也在随着国有股权转让需走的挂牌流程同时进行,目前,前期工作也基本落定,接盘方也基本确定。
本文由叩叩财经资讯(ID:koukouipo)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纪沐阳@北京
编辑:翟 睿@北京
2022年10月13日,便是备受业内外瞩目的“千亿级”公募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融基金”)控股权转让的挂牌期满之时。
早在4个月前的2022年6月14日,A股上市公司经纬纺机便就中融基金相关股权的转让发布公告,并由此引发热议。
斯时,经纬纺机宣布,其子公司中融信托拟以不低于15.04亿的价格公开挂牌转让其所持的中融基金全部51%的股权。转让后,中融基金将正式从中融信托中剥离。
工商信息显示,中融基金成立于2013年5月31日,目前注册资本为75000万元,除目前由中融信托持有其51%的股份外,第二大股东上海融晟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融晟”)持有其剩下的49%的股份。
在此次中融基金控股权决定挂牌转让之初,其第二大股东上海融晟便已经表态放弃了对中融基金的优先受让权。
虽然在此次转让之前,中融基金的控股股东为中融信托,但对其稍有了解的便知晓,实际上,中融基金的真正实控人则为国内鼎鼎有名资本巨鳄——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植集团”)。
上海融晟即为“中植系”旗下一金融牌照控股平台。
工商信息显示,中植集团直接持有上海融晟83.333%的股份,剩余16.666%的股份则由重庆昊睿天成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持有。
此外,中植集团还持有中融基金母公司中融信托32.99%的股份。
通过对中融信托和上海融晟的持股与控股,中植集团则实际上至少合计持有中融基金超过57.6%的股份。
曾记当年,在中植集团于A股资本市场“覆手为云,反手为雨”之时,中融基金在其诸多资本运作和腾挪中,均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也可谓曾是“中植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然而,时移势易。
据叩叩财讯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中心(下称“上海联交所”)方获得的信息显示,中融信托所持的51%中融基金股权已于2022年7月18日开始正式在该所挂牌,挂牌的信息披露期满则则是2022年10月13日。
据中融基金最新的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约为2.23亿元,净利润622万元,资产总计12.16亿,其中负责1.1亿,净资产11.06亿元。
按照2021年底其10.9亿元资产规模评估,中融基金评估价值为29.486亿元,对应的51%的股权则评估为15.0378亿。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受让。”2022年10月中旬,在中融基金上述股权挂牌期即将届满之时,上海联交所的有关人士告诉叩叩财讯。
这也就意味着,在上述股权转让结果出来后,中植集团对中融基金的控制权必将旁落。
或许,早在中融信托宣布悉数出空其所持中融基金的全部股权的同时,且中植集团实际控制的第二大股东上海融晟同时宣布放弃优先受让权,中植集团就已经选择了对中融基金控制权的放弃。
在不考虑中植集团继续出让通过上海融晟持有的剩余中融基金股权的前提下,上述中融基金51%的股权若转让成行,中植集团在中融基金中持有的股权比例将下滑至40%左右。
而不接受联合体受让的前提下,接盘方则让顺利上位中融基金第一大股东之位而正式获得这张较为稀缺的公募牌照。
那么,眼看相关股权交易挂牌期将满,谁将成为中融基金的新主人呢?
据叩叩财讯独家获悉,中融基金的接盘方早已浮出水面。
“早在中融基金相关股权转让消息不胫而走之后,便已经有意向买家与中融信托方进行了接洽和沟通,此后,有关估值和尽调的工作也在随着国有股权转让需走的挂牌流程同时进行,目前,前期工作也基本落定,接盘方也基本确定。”一位接近于中融信托的知情人士向叩叩财讯证实,接盘中融信托持有的中融基金51%股份并一举从“中植系”手中夺得控股权的将是国联证券。
1)“中植系”公募业绩整合继续
2021年12月,在创始人、掌舵者兼“灵魂人物”解植坤突然离世后,昔日高调的中植集团风格突变。
近一年多时间里,曾在A股掀起过资本狂澜的“中植系”开始隐遁其身。
在解植坤离世后不久,中植集团宣布,由中融信托董事长刘洋代理主持中植集团全面工作。
公开信息显示,刘洋现年47岁,为解植坤的外甥。
自2001年刚大学毕业后不久,刘洋便加入了中植集团,曾先后在集团内部多岗位和子公司任职。
2016年前后,曾有相当一段时间解植坤长期旅居境外,在此之间,刘洋便一度被委以重任掌管“中植系”全局。
但几年后,“归隐”的解植坤又再度出山,刘洋则回到了原岗位,直到2021年那个周末的早间,解植坤意外的突发。
对于此次清仓中融基金股权的初衷,中融信托的有关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本次转让是为了落实回归本源、突出主业的监管要求,转让中融基金股权主要是为了促进业务回归信托本源,削减非信托主业投资,凸显信托主业定位,符合战略发展规划和长远利益。
对于中融基金而言,的确是“正本”的做法,但对于中植集团,放弃优先受让权,无异于对这张公募牌照的主动出让。
“按照中植集团目前的业务规划,继续控股甚至是继续持有中融基金的作用已经大不如之前了。”2022年10月12日,一位来自于中植集团的有关人士告诉叩叩财讯。
中植集团对旗下金融资产的战略调整,早在几年之前便已经开始。尤其是当年与“中植系”合作紧密且瓜葛颇深的前恒天集团董事长张杰落马之后,中植集团更是加速了对相关资产的整合与收缩。
“只能说,中植集团在公募基金领域的整合,在刘洋掌舵下,的确在进一步加速”。上述来自中植系的有关人士坦承道。
于是,外界看到了2022年1月7日,中植集团公告称,旗下的北京恒天明泽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下称“北京恒天明泽”)、北京植信基金销售有限公司、唐鼎耀华基金销售有限公司、北京晟视天下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正式整合成立北京中植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几个月后,中融信托便正式宣布开启了对中融基金控股权的转让。
中融基金母公司中融信托董事长正是中植集团目前的代掌门人刘洋。
作为一家目前仍由信托控股的基金公司,背靠央企恒天集团和资本巨鳄“中植系”的中融基金,在业内也是颇受外界瞩目的公募之一。
自2013年成立以来,经过九年发展,中融基金早已颇定规模。
根据公开信息,截至2021年底,中融基金共管理公募基金73只,总管理规模超过1500亿元(含专户),其中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达到815亿元,在全行业中排名第47位。
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千亿规模”的基金公司。
在中融信托中,虽然中融基金为其营收和利润占比贡献并不突出。
据经纬纺机公告显示,2021年全年,中融基金营业收入为4.69亿元,营业利润9644万元,而在同期,中融信托合并营业总收入达58.58 亿元,净利润为14.8亿元。
但中融基金的管理规模,在中融信托总体管理规模中却占有相当比重。
中融信托相关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融信托合并自有资产327.16亿元,公司及各子公司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8123亿元,其中中融信托自身管理信托资产 6387.30亿元,占78.63%;子公司受托管理资产1735.7亿元,占21.37%。按上述数据测算,中融基金的管理资产规模,在中融信托各子公司中占比超过80%。
2)接盘方——国联证券
“《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出台之后,监管机构对公募基金的股东背景做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前,在中融基金股权转让消息经由经纬纺机公告后,其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股权转让将为中融基金引入专业性和实力更强的股东。
4个月后,中融基金的新的控制方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不出意外,应该就是国联证券将拿下中融基金这51%的股权,成为中融基金新的主人。”上述接近于中融信托的知情人士向叩叩财讯证实道。
如果此举最终成行,这也将使得国联证券多年来梦寐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基金牌照”的梦想成真。
“近几年来,早前并不被外界重视的国联证券实际都在动作不断,并寄希望通过再融资、并购等资本运作进一步扩大业务的规模。”早前,有接近国联证券的有关人士便向叩叩财讯透露,尤其是在2019年以来,以葛小波为代表的中信证券前团队加盟之后,国联证券的发展可谓有目共睹。
葛小波可谓是行业资深人士,曾在国内龙头券商中信证券摸爬滚打多年。
公开资料显示,葛小波今年48岁,早在1997年就加入中信证券,是中国首批保荐代理人,曾任中信证券投行部经理和高级经理,中信证券A股上市办公室副主任,风险控制部副总经理和执行总经理,交易与衍生产品业务部、计划财务部、风险管理部、海外业务及固定收益业务行政负责人,中信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财务负责人。
葛小波还曾兼任中信证券国际、CLSA B.V.、华夏基金、中信证券投资、中信产业基金等公司董事,中国证券业协会国际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9年4月8日,中信证券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变更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议案》,葛小波因个人原因向公司董事会提交了书面辞职报告,彼时其身份为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财务负责人、首席风险官。
在辞职大概2个月前,葛小波还刚刚被宣布兼任中信证券首席风险官,葛小波的辞职较为突然,并在业内引发轰动,其去向自然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而葛小波最终和国联证券走到一起也有些出乎众人意料,外界也是诸多猜测,其中最多的是“报恩说”。
有消息称,葛小波此番入职国联证券,并非为了钱,更可能是为报答老领导——中信证券原董事长王东明的知遇之恩。
王东明自1995年6月加入筹备中的中信证券,一直被视为公司的灵魂人物。2015年退休后,被聘为国联证券顾问。
国联证券在近年来在行业中最为“出圈”的资本运作要属2020年9月的那庄欲以“蛇吞象”的模式计划对国金证券的合并。
当年9月20日下午,国金证券、国联证券同时公告,国金证券控股股东长沙涌金与国联证券签署股份转让意向性协议。长沙涌金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将其持有的约7.82%的公司股份转让给国联证券。同时,国金证券与国联证券正在筹划由国联证券向国金证券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国金证券。
斯时,这桩交易甚至被圈内人形容为“石破天惊”。
毕竟,从财务数据对比来看,国联证券无论从哪个维度看皆远逊于前者。
据2020年年半年报显示,国金证券总资产达到653.58亿元,几乎是国联证券369.32亿元的2倍。同时,国金证券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及净利润规模均在两位数以上,分别为28.96亿元、10.02亿元;而国联证券为个位数,依次为8.22亿、3.21亿。
虽然该宗交易最终“流产”,但也让业内首次见证到了在葛小波领衔下的国联证券那不同凡响的资本运作实力。
公开资料显示,国联证券是无锡市政府发起并控股的地方券商,创立于1992年11月,前身为无锡市证券公司。2015年7月,国联证券在香港上市,2020年7月完成A股IPO上市。
“国联证券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大部分业务通过跑马圈地皆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基金牌照却一直是其或存的‘短板’。”上述接近于国联证券的有关人士表示,在过去几年中,获得一张“基金牌照”,也是国联证券努力规划的重点业务之一。
尤其是在2020年时,国联证券便首批获得了基金投顾业务员资格,其也是当年第一批获得该资格的7家券商中唯一的一家中小券商。
此前,基金牌照的缺失,让其财富管理战略始终受到局限。
据叩叩财讯获悉,在国联证券出手拍得中融基金控制股之前,也曾一度对另一家基金公司的控股权产生过强烈的渴望,甚至仅一步之遥的距离,便可收至囊中。
国联证券此前虽未有控股的基金公司,但其目前还持有中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海基金)33.409%的股份,为中海基金第二大股东。
中海基金成立于2004年,最初名即为国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6年7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旗下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入主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公司相应更名为“中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对于一直想获得一张自己控制的“基金牌照”的国联证券而言,直接收购中海基金的控股权,不失是最为便捷的方式。
于是,2020年9月30日,国联证券便正式启动了对中海基金的增持计划,斯时,其公告称,与法国洛希尔银行订立股权转让协议,国联证券已同意1.15亿元收购后者持有的中海基金的25%股权;收购事项完成后,国联证券将持有中海基金58.409%股权,而中海基金将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
对于这桩收购案,国联证券也公开坦承,此举“乃本集团加大其于中海基金的控制及快速获取公募牌照,形成公司的重要业务增长点”。
但几个月后,因中海基金大股东——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未放弃其所享有的优先购买权,根据股权转让协议的约定,国联证券控股中海基金的计划以失败告终。
“显然,中融基金控股权的出让,于国联证券而言,适配度是非常高的,正好解决了困扰国联证券业务发展的制约。”上述接近于国联证券的有关人士感叹道。
而至于十余亿的价格,上述接近于国联证券的有关人士坦言,国联证券目前已经刚刚宣布进行新一轮在A股的定增计划,以为国联证券此后的业务发展筹备足够的资金“弹药”。
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9月29日,国联证券宣布启动新一轮增发方案,拟发行不超过6亿股A股股份来实现不超过70亿元的再融资,并用于扩大融资融券、固定收益、权益及衍生品等资本中介及交易业务规模。
在一年前2021年9月,国联证券才刚刚完成50.90亿元再融资。
若此次再融资顺利实施,则意味着国联证券在一年多时间内的A股累计再融资规模有望超过百亿元量级。
国联证券表示,此次发行将有助于巩固行业地位和提升综合竞争力,为各项业务的发展奠定基础,并利用杠杆效应进一步带动债权融资和总资产规模的扩张。
虽然目前国联证券拿下中融基金控股权的消息还未正式披露,并此后也让需要通过证监会的批准,但据叩叩财讯获悉,如果一切尘埃落定,中融基金的名称也或将以更以“国联”之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