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变且要变得更好,近乎是我与生俱来的一种 “执念”。后来学了管理, “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就成了我生活和工作的信条。但 “好” 是有方向的,否则就无法说好与坏。对我来讲,从和谐理论建立 (1985年) 前的下意识,到后来的有意识,这个判定 “好” 的方向就是自己的人生定位,与个人拥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伦理观密切相关。用管理学术语来讲就是 “愿景” 和 “使命”,离愿景和使命越近就是越好。但怎么实现 “更好”?愿景和使命赋予的方向感只提供了指南,我们还需要 “地图” 引导具体的实践。于是,我们研究总结出了 “一个主题,两条基本途径” 的追求 “更好” 的方法论。
“一个主题” 是指,如果清晰此阶段、此情此景下的工作重心或核心任务,我们就不会迷茫,就可能围绕这个重心使生活和工作好上加好。和谐管理理论中的 “和谐主题” 概念就是设法描述和发现这个重心,它使得我们在朝向愿景和使命的行进过程中始终清楚当下和下一步我们的脚应该踩在哪儿,我们的时间、资源、精力应该集中在哪儿。
“两条基本途径” 分别是:对于那些 “目的—手段—结果”关系比较清晰的活动、事件,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已经提供了很多走向 “更好” 的知识、技术和工具,应尽量压缩 “人为干扰” 的作用,也就是和谐管理理论中的 “谐则”;但遗憾的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中还有不少无法用这些知识、技术、工具妥善处理,必须以我们的能动性、聪明才智、创新精神加以应对的,更需要我们着力营造释放这种创造性及能动性的环境和体系,这就是和谐管理理论中 “和则” 的任务。于是,我们就拥有了实现 “更好” 的科学设计和优化的 “谐则”,以及引致能动创新和相机行事的诱导演化的 “和则” 双机制 (基本途径)。
其实,我们自身和生存环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即使有了愿景和使命、有了清晰的和谐主题、有了 “谐则” 与 “和则” 双机制,我们常常还会遇到很多矛盾、困惑与窘境。也就是说,会因某种变化引发上述四个方面不到位、不匹配而失去协调和制衡的情况,此时必须有一种力量来帮我们协调以使之达到和谐,围绕和谐主题让双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状态,我们称之为 “和谐耦合”。而在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当下,随时随地发挥协调作用的那种力量,难以复制、移植、借鉴,它就是眼下时髦的 “领导力” 的一部分。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同人的人生、事业会各种各样,很大程度上是因各自的愿景和使命不同;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因其把握主题的能力有差异;为什么有的成绩大、效率高,有的成绩小、效率低,因其双机制运用能力不同;为什么同样的事业有的人驾轻就熟,而有的人举步维艰,因其和谐耦合或领导力有差异。似乎一切皆管理,何为?上述和谐管理方法论、行为模式、领导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段,可以帮助我们在追求 “更好” 的路上一路高歌,高效、轻松、快乐地行进。
回眸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庆幸的 是我比较早地形成了上述 驾驭 (管理) 人生的 “利器”,并不断践行、完善、丰富和升级 。还要庆幸自己具有特立独行的个性,虽不太喜欢给自己树立榜样,但坚信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反倒可以随时随地找到镜子,更多元地对照、反思和学习。《管 理何为:一个“理想主义”践行者的人生告白》记载了我在各时期与非常多的师长和朋友互动的故事。
马尔克斯说过:“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从学术意义来讲,这种自传体文本是通过真实的生活故事对自我的建构,以形成个体对自身的完整、统一的认识,因此必然与自我、人格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这种人、环境、发展长时段演进的认知,无疑对人、自身、生活和事业的发展有反哺价值。为了不让记述单调或有失偏颇,我还选择了一些第三方或自己在某个时间段面上的文章作为附文,相互映照,以更加立体地展现那些历程。不论您在什么年纪翻看本书,都愿您不觉得浪费了时间,最好是能激起您突破世俗、奋斗一把的冲动!
本文摘自《管理何为:一个“理想主义”践行者的人生告白》,席酉民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