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郭媛丹】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版12日刊发一篇评论文章,渲染近些年中国海洋发展取得的成就对美构成威胁,并呼吁美国采取对策。对此,13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这种观点是西方霸权海洋文化的投射。
该文章由美国海事合作组织的前主席、哈德逊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迈克尔·罗伯茨撰写,标题为“是时候打破中国对海洋的控制”。文章称,中国已成为全球海洋强国,数以千计的商船在海上航行,庞大的造船业有能力生产更多船舶,并且在全球供应链占据主导地位,在冲突中可能会迫使美国就范。美国经济严重依赖中国和东亚的产品和资源,而航运网络越来越受中国的控制。包括香港在内,中国拥有的商船数量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几乎是排名第二的希腊的两倍。中国制造了世界上大约一半的大型商船,它还生产了世界上96%的干货集装箱。此外,中国实体还获得一些全球海运码头和基础设施的所有权股份。文章引述美国国会一家咨询机构发出的警告称,北京可以利用航运数据来跟踪货物流动,以获得商业或战略优势。
资料图
另一方面,文章对美国造船业现状表示担忧:截至2018年的10年间,美国造船商平均每年交付约16艘船,主要供海军或海岸警卫队使用;到2021年底,悬挂美国国旗的商船不到200艘。相较而言,截至2021年底,中国造船厂拥有1529艘大型商船的订单,悬挂中国国旗的商船则超过5000艘。
文章提议仿效此前的《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出台“美国船舶法案”,制定明确的国家海事战略,引导投资发展造船工业基础,并提供财政和其他支持,以帮助美国造船商和航运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收复失地。
根据哈德逊研究所官网的信息,迈克尔·罗伯茨的研究重点是:在与中国进行地缘政治竞争的背景下,影响美国商业海运的政策问题。此前,他就对中国造船业发表过类似观点,称美国大型商船的生产明显落后于中国,每年订单不到10艘,并称“商船”可以在“台海冲突”中发挥重要的后勤补给作用。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副主任杨达卿13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自始至终都是秉持和平与互利发展的目的推进海洋开发,美国主流媒体有这样的声音,是美国长期以来“食战而肥”战争经济下的惯性思维,只有这样的思维才会把海运产业竞争“战争化”,把商船资源“武器化”。这也是西方国家自大航海时代以坚船利炮掠食全球资源形成的霸权海洋文化的投射。
杨达卿进一步表示,海运承担全球贸易90%以上的货运量,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自然带动中国航运和造船业的发展,这是市场需求使然。即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造船大国,也没有把产业“战争化”,把商业资源“武器化”。中国在全球航运市场的角色不只是生态平衡者,更是秩序的维护者。
延伸阅读:
欧洲开始清醒,冯德莱恩却横插一脚:不要对俄罗斯能源那样依赖中国
最近欧洲传出风声,法国国内发起对北约和制裁俄罗斯的反对呼声,马克龙批评美国“朋友”不那么朋友,而德国先曝朔尔茨即将访华,再是朔尔茨自己公开表示,“坚定支持全球化”并反对与中国脱钩。
在俄乌冲突中,在欧盟中领导力均表现下降的法德两国,似乎开始觉醒。但这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突然跳出来表示——不能像依赖俄罗斯的能源那样依赖中国。
德法的醒悟
曾是欧盟“轴心”的法德,在俄乌冲突期间过于听从美国的安排,遭受到了冲击式的反噬。
作为著名的生产制造国,不断飙升的能源价格对德国的工业企业造成沉重打击,全球最大钢铁制造商之一安赛乐米塔尔在德国汉堡的钢铁厂被迫减产。
朔尔茨
所以朔尔茨在出席柏林机械工程峰会时强调的是支持全球化,这在某种程度上与之前要坚定地和美国站在一边是极大的转变。朔尔茨提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建立更广泛、更稳健的贸易关系,还提到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开始强调多元化多样化,认为脱钩是完全错误,是德国在痛定思痛后的思想转变。实际上,德国的机械制造商们比德国政府所想的更希望与中国保持密切的贸易往来。
与德国因能源紧缺被美国吸走制造业的焦头烂额类似,法国则陷入了油荒、通胀、罢工等一系列恶性循环,外贸持续疲软让法国经济根本无法复苏,低迷的经济让法国面临新一波去工业化的浪潮。
法国财长批评美国经济强权,呼吁欧美之间建立“更加平衡”的经济关系。马克龙则暗指美国等“友好”国家借俄乌冲突发战争财:不能再这样了。
马克龙
甚至是欧盟贸易执行副主席,如东布罗夫斯基斯的发言致辞,也提到了欧盟和中国是深度融合的经济体,“与中国脱钩不是我们的选择。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增长市场,也是我们承担得起投入的宝贵来源。”
阻碍者是谁
冯德莱恩作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在这场俄乌冲突中,积极发挥了“制裁作用”。
冯德莱恩
欧盟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被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称为“能源问题上,我们是矮子,俄罗斯是巨人。现在矮子正在制裁巨人”,是“灾难性的”。
但在德法开始意动转变的时刻,冯德莱恩却再次提出:不能像依赖俄罗斯能源一样依赖中国——如中国稀土,满足了欧盟98%的稀土需求。
中欧的密切贸易,意味着双方都有需求,但冯德莱恩把这种共赢共利诡辩为“控制”,战略储备依赖。对此,欧尔班进行了颇有意思的反驳,一是呼吁对制裁进行审查,二是警告欧盟不要陷入对美国的能源依赖。
欧尔班
联系冯德莱恩的身份来看,不难看出她为什么有意识地让欧盟协调美国的对华经贸和技术竞争,甚至让欧盟从竞争角度看待中欧关系,这是对美国的负责,而不是重视欧盟的利益。
但随着欧洲国家在认清美国趁火打劫的本质后,欧洲内部或许会出现不一样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