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陶震】近半个月来,中国汽车品牌密集出海欧洲,深入汽车发源腹地。比亚迪和蔚来相继宣布,将在德国等欧洲主要汽车市场开启交付,建立销售服务体系。作为中国之后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欧洲正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与外国车企角力的新赛场。据统计,目前已有近10家中国车企向欧洲出口新能源汽车,去年中国出口的新能源汽车近一半都运往欧洲。在全球历史最悠久汽车市场的家门口,中国新能源汽车是否具备一较高下的实力?当地媒体与用户如何评价中国新能源汽车?中国汽车品牌向目前深陷能源危机漩涡的欧洲扩张布局需注意哪些问题?
欧洲成出海主要目的地
9月底,比亚迪宣布,将面向欧洲市场推出汉、唐、元PLUS三款新能源车型,开启欧洲多国交付,并计划年底前进一步开拓法国和英国市场。蔚来汽车10月初在德国召开发布会,宣布进军德国、荷兰、瑞典等欧洲国家,建立销售服务网络,计划到2025年逐步建立数百座换电站,给欧洲用户带来比充电速度更快的补能体验。比亚迪、蔚来,包括此前的长城和上汽进入德国,预示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式吹响了在汽车发源地与欧洲汽车品牌正面交锋的号角。
目前,欧洲已成为中国汽车,尤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主要目的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8月,中国汽车出口量达30.8万辆,同比增长65%,历史上首次超过30万辆。从今年前八个月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越德国,跃居全球第二。其中,新能源汽车成为主要驱动力,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前三大市场分别为比利时、英国和泰国,其中有两个是欧洲国家。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王都介绍,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49%是出口到欧洲市场。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在本周月度信息发布会上表示,据统计目前已有近10家中国车企向欧洲出口新能源车,中国电动汽车已经占到欧洲电动汽车总销量的10%。
目前,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发展迅猛。据德国电视一台报道,电动汽车正在欧洲驶向快车道。根据欧洲制造商协会的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欧洲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几乎翻番,至10%,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份额也接近9%。
此外,许多欧洲国家也在通过大力补贴吸引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补贴金额最高的罗马尼亚,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可获得10000欧元补贴,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等国也可获得5000到9000欧元不等的补贴。除此之外,电动汽车在一些欧盟国家还可享受到免费停车、公交车道免费通行、高速公路和城市通行费折扣等优惠政策。
为支持电动汽车发展,欧洲还在大力兴建充电设施。根据欧洲制造商协会的要求,到2030年,欧洲将建立约680万个公共充电站,是当前数量的22倍。
特斯拉在欧洲销量领先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长期被特斯拉和欧洲本土品牌占领。路透社援引欧洲汽车经销商协会的数据,今年截至目前,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依旧是欧洲销量领先的电动车型,销量为53997辆和43575辆,紧随其后的是大众ID.4和斯科达Enyaq iV等欧洲车型。背靠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及产业先发优势,中国汽车品牌有可能对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既有格局形成冲击。
德国《商报》6日称,大众、梅赛德斯-奔驰等德国车企希望在创纪录的时间内实现其车队的电气化,但问题是许多竞争对手目前的增长速度更快。“德国汽车制造商强大的国际地位基于出色的动力系统和舒适性,但这种竞争优势在转向电动汽车后却被侵蚀。”奥纬咨询的合伙人西蒙·施努勒表示,“到目前为止,看不到德国在电池、电机和燃料电池方面的优势。”路透社报道称,在电动汽车最为核心的动力电池领域,中国现在处于领先地位。另外,中国还拥有原材料的优势。在电池生产上,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宁德时代等还在德国、匈牙利等投资建立电池工厂。
德国《世界报》2日表示,在欧洲,一辆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对于打开大众市场来说太高了,而中国电动汽车更具价格优势。按照全球汽车市场研究公司Jato的说法,目前在中国,一辆电动汽车的平均售价为31829欧元,而在欧洲则为55821欧元。过去7年,美国和西欧主要国家的电动汽车平均售价有所上涨。相比之下,中国的平均价格却在下跌。随着中国平价电动汽车的到来,德国《经济周刊》认为,如果一切顺利,中国品牌将在几年内占领欧洲约8%的市场份额,抢走欧洲年销售额约300亿欧元的市场。
此外,中国品牌也在通过全新的商业模式拓展欧洲发展的新空间。“鉴于动力电池成本大约占到一辆电动汽车价格的1/3,蔚来的BaaS模式(向车主出售不含电池所有权的汽车,并让他们有租用电池的选择)将使其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称。但德国汽车销售平台 Meinauto却指出,在做工质量和材料选择方面,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仍难以与德国制造商媲美。另外,中国汽车品牌仍在一些本土化问题上存在问题,比如菜单导航复杂,难以一目了然,有时甚至难以理解,德语翻译令人困惑等。
“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中国品牌在欧洲的表现并不强,但在出口‘换道’竞争后,中国新能源车凭借产业链的竞争力,在续航、智能化和人机互动方面更优秀。”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欧洲本土车企生产放缓
受能源危机影响,欧洲汽车工业发展疲软。有专家提醒称,面对欧洲汽车行业的不景气,此时中国汽车品牌出海欧洲,大力布局更应谨慎行事,避免快速扩张引发当地消费者的抵触情绪。
《华尔街日报》10月7日的一篇报道称,8月德国工厂产出下降,原因是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减少后,成本飙升,能源密集型行业削减了生产。据《福布斯》报道,能源短缺让欧洲汽车工厂面临生产停滞,经济衰退、通货膨胀也在侵蚀着消费者的信心,欧洲汽车制造商的业务面临重大打击。为此,投资银行瑞银下调了整个欧洲汽车销量预期,预计该地区将下降6.8%,至1560万辆。德国汽车研究中心的教授杜登霍夫尔表示,2022年德国汽车销量将降至250万辆左右,为30年来最低,2024年之前看不到复苏的迹象。
崔东树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当下中国汽车品牌进入欧洲新能源车市场仍处于试水阶段,虽然暂时不会影响欧洲本土的销售状态,但如果出现短期高速增长,可能会引起欧洲因汽车工业衰落和心理反差造成的排斥效应。因此他建议,中国汽车品牌出海欧洲市场一定要通过优秀的产品、良好的口碑和长期的市场培育,逐步获得欧洲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