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媒体15日报道,汽车行业研究机构——标准普尔全球移动日前发布的一则报告显示,欧洲能源危机使欧洲汽车行业面临巨大的能源成本压力,加之冬季来临前的能源使用限制或将导致汽车工厂停产。从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欧洲汽车企业每季度预计将减产30%—40%。
图源:央视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加速“出海”,欧洲市场成重要“战场”。据统计,目前已有近10家中国车企向欧洲出口新能源汽车,去年中国出口的新能源汽车近一半都运往欧洲。
中国汽车品牌的机会来了?在中国车企“卷”入欧洲的同时,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能源危机致欧洲汽车工厂或停产
据央视新闻援引俄罗斯媒体15日报道,汽车行业研究机构——标准普尔全球移动日前发布的一则报告称,从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欧洲汽车企业每季度的预计产量原本在400万辆到450万辆之间。然而,由于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和冬季来临前政府对能源使用的限制,该机构预计,欧洲汽车企业每季度的产量将减少到最低275万辆。
该机构研究人员称,整个汽车行业供应链中,尤其是金属结构的压制和焊接等,需要使用大量能源。研究人员预计,从今年11月份到明年春季,由于欧洲汽车生产商和供应商都将受到严格的能源使用限制,欧洲汽车行业供应链将出现严重中断。
欧洲汽车行业遭到能源危机的严重侵蚀而陷入困境。欧洲企业为了降低能源成本,纷纷将生产线外迁,而外迁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就是美国。大众集团今年6月在其位于田纳西州的工厂启动了一个电池实验室,该公司到2027年将在北美总共投资71亿美元。梅赛德斯-奔驰3月在亚拉巴马州开设了新的电池工厂。宝马宣布10月在南卡罗来纳州进行新一轮电动汽车投资。
图源:央视
有媒体评论称,高昂能源成本迫使不少欧洲国家的能源密集型企业减产或停产,令欧洲面临“去工业化”挑战。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欧洲工业结构可能永久性改变。
据界面新闻援引《泰晤士报》10月15日报道,宝马集团Mini品牌负责人斯蒂芬妮·沃斯特(Stefanie Wurst)表示,宝马的电动汽车Mini将在明年结束在英国牛津的生产,因为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电动车和汽油车的效率很低。此外,宝马下一代纯电车型Mini Aceman将由宝马与长城汽车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生产。
中国汽车加速出海
据环球网报道,9月底,比亚迪宣布,将面向欧洲市场推出汉、唐、元PLUS三款新能源车型,开启欧洲多国交付,并计划年底前进一步开拓法国和英国市场。蔚来汽车10月初在德国召开发布会,宣布进军德国、荷兰、瑞典等欧洲国家,建立销售服务网络,计划到2025年逐步建立数百座换电站,给欧洲用户带来比充电速度更快的补能体验。比亚迪、蔚来,包括此前的长城和上汽进入德国,预示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式吹响了在汽车发源地与欧洲汽车品牌正面交锋的号角。
目前,欧洲已成为中国汽车,尤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主要目的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8月,中国汽车出口量达30.8万辆,同比增长65%,历史上首次超过30万辆。从今年前八个月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越德国,跃居全球第二。其中,新能源汽车成为主要驱动力,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前三大市场分别为比利时、英国和泰国,其中有两个是欧洲国家。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王都介绍,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49%是出口到欧洲市场。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在本周月度信息发布会上表示,据统计目前已有近10家中国车企向欧洲出口新能源车,中国电动汽车已经占到欧洲电动汽车总销量的10%。
目前,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发展迅猛。据德国电视一台报道,电动汽车正在欧洲驶向快车道。根据欧洲制造商协会的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欧洲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几乎翻番,至10%,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份额也接近9%。
此外,许多欧洲国家也在通过大力补贴吸引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补贴金额最高的罗马尼亚,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可获得10000欧元补贴,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等国也可获得5000到9000欧元不等的补贴。除此之外,电动汽车在一些欧盟国家还可享受到免费停车、公交车道免费通行、高速公路和城市通行费折扣等优惠政策。
“卷”入欧洲还有这些问题要解决
据经济观察报,从销量来看,刚刚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还需要等待口碑发酵和渠道完善,充电桩等设施也仍有待布局。
汽车咨询公司Automobility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Bill Russo告诉界面新闻,外国消费者对中国本土品牌的认知度不高,说服他们相信中国品牌比说服中国消费者要难得多。中国有大量充电基础设施,欧洲和美国在这方面还存在问题。
中国公司的优势在于产品、制造规模和价格,它们还需要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销售、配送和服务生态,这需要耗时多年才能建立起来。并且中国公司也需要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和电池供应基地。
“这并不容易做到,这将需要大量的投资。”Russo表示,“坦率地说,你必须找到愿意帮助你的合作伙伴,无论是经销商、服务提供商还是供应商。”
中国汽车公司将与特斯拉在欧洲“第二战场”继续展开竞争。随着特斯拉在柏林建成超级工厂和产能持续优化,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开拓速度也在加快。
根据德国车辆管理局数据,Model Y今年9月在德国共卖出9848辆,超越持续热销多年的大众经典车型高尔夫的7095辆,以及大众途观的5887辆。这是特斯拉首次在德国市场获得乘用车市场销量冠军。
延伸阅读
德企集体抵制对华"脱钩" 大众宣布168亿在华投资项目
“与中国断绝经济关系不仅难以想象,而且会给德国带来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后果。”
与中国“脱钩”?德国企业集体发声,这不可能!
近日,对于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提议出台一些严苛的对华经济政策,德国企业界纷纷表达了强烈反对。不仅如此,大众汽车等多家知名德企这段时间还陆续宣布了在华投资大动作,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坚定立场。
这些年,中德经贸合作发展迅猛,哪怕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中德两国经贸往来也有增无减。德国社会各界不难体会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而德国部分政客试图在对华贸易问题上采取强硬措施的想法,既不现实,也不理性。
德企集体抵制对华“脱钩”
13日,德国经济部的一项试图让中德两国经贸“脱钩”的提案,因引发德国企业的集体不满,而很快就被搁置在一边。
路透社报道称,不少企业领袖对德国经济部没有充分咨询他们的意见,就提出对中国业务如此不利的提案而感到恼火。一些企业甚至在视频会议中,直接向哈贝克表达了愤怒。
这其中就包括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德意志银行、西门子等大公司的高管。巴斯夫以及德国汽车品牌宝马等知名企业表态称,不存在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撤出的问题。梅赛德斯-奔驰发言人加斯特称,将中国同欧洲完全“脱钩”是不可能的。
“我们发出了反对与中国‘脱钩’的警告。”德国中小企业联合会主席耶格表示,“经济部试图切断德国经济在中国的业务,是一条错误的道路。”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的提议受到质疑。图源:DW
德国中小企业联合会有超过90万家德国中小企业会员。耶格说,如果德国政府这样做,其会员中将有50%至70%的公司不会继续在市场上有亮眼的表现。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联合会(VDMA)外贸部主任阿克曼则呼吁:“促进同其他国家的贸易才是正道。”
大众宣布在华投资项目
同时,一大批德企也正在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对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的重视。
13日,德国大众汽车宣布,将投资约2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68亿元)与中国智能计算平台提供商地平线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主要聚焦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开发,交易预计在2023年上半年完成。
德国大众汽车在2021年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图源:chinadaily
“中国市场充满活力,是大众集团在全球最重要的业务区域。”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表示,“与地平线的合作,是大众在华推进战略转型,强化在华业务的核心基石。”
彭博社报道称,中国是大众最大的市场,每年约有40%的大众汽车交付至中国。在德国《商报》看来,大众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有助于迅速恢复自身在软件和数字化方面的竞争力。
最近,同样在中国市场拿出大手笔的,还有巴斯夫、宝马等。11日,巴斯夫宣布计划在中国的湛江一体化基地投资新建一座世界级规模的新戊二醇(NPG)装置,年产量达8万吨。今年6月,宝马斥资约150亿元人民币在沈阳建设的新工厂正式开始运营,这是宝马在中国单项投资中最大的一笔。
一项研究显示,梅赛德斯-奔驰、大众、宝马和巴斯夫在2018年至2021年期间共占欧洲对华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德国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德国在华投资约为1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99.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欧洲各界发出理性声音
除德国企业外,德国社会,乃至欧洲各界,也陆续对此发出理性声音。
与哈贝克不同,德国总理朔尔茨近日就向中国释放出了积极信号。11日,在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上,他表示:“‘脱钩’是完全错误的道路,当务之急,不是‘脱钩’,而是政治与经济的多样化。”
朔尔茨认为德国与欧盟必须建立更广泛、更稳健的贸易关系,非但不能与个别国家脱钩,而且必须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兴国家开展贸易。
德国总理朔尔茨认为“脱钩”是完全错误的道路。图源:rfi
欧盟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指出,当今世界需要的不是孤立和保护主义。他表示,欧盟和中国是深度融合的经济体,“与中国‘脱钩’不是我们(欧盟企业)的选择。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增长市场。”
“与中国断绝经济关系不仅难以想象,而且会给德国带来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后果。”今年7月,柏林前市长夏埃尔·米勒在一篇题为《我们不能孤立中国》的文章中指出,“如果没有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德国无法应对这个时代中那些紧迫的全球性挑战。”
近年来,中德经贸关系非常密切。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连续6年蝉联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双边贸易额为2351.2亿美元,同比增长22.5%。
而中国和欧盟亦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去年,中欧贸易额首次突破8000亿美元,双向投资规模累计超过了2700亿美元。今年1至8月,中欧贸易总额为5752.2亿美元,同比增长8.8%。欧盟对华投资74.5亿美元,同比增长121.5%。
“中欧合作植根于坚实的民意基础、广泛的共同利益、相似的战略诉求,有着强大韧性和潜力。”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所说,“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低迷背景下,坚持开放合作,增强经贸联系,不仅有利于中欧双方,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