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表广受欢迎,而美国政府官员并未获邀到场”

热点资讯2022-11-05 11:10:48智慧百科

“中国代表广受欢迎,而美国政府官员并未获邀到场”

香港《亚洲周刊》最新一期文章,原题:沙漠峰会改变全球格局,中东远美友华转折点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25日,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与会者参加年度未来投资倡议(FII)会议。(图源:视觉中国)

被称作“沙漠达沃斯”的第六届“未来投资倡议”大会10月25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落下帷幕,全球共有超过6000名代表参加,大会也是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国际投资和创新论坛。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代表在会场广受欢迎,而美国除商界人士外,政府官员并未获邀到场。一场中东的“沙漠峰会”,成为了折射国际局势“中升美降”的转折点。

在今年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美国高通胀影响的背景之下,此次大会尤受瞩目。会程第一天,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型企业就获得中东国家5亿美元的投资,而香港的证券交易所也正与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接触,如果沙特阿美想在香港上市,港交所将竭尽全力支持。本次大会还特别为中国举办“中国之夜”活动,沙特官员表示,中国企业的强劲发展为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作出重要贡献,也赢得世界肯定。

从“沙漠峰会”上,可以窥见美沙两国近期愈演愈烈的交锋。拜登政府目前并没有修复美沙两国关系的意向,而沙特一方很明显地想要摆脱美国控制,但这个裂痕不是一朝造成的。2018年10月,《华盛顿邮报》记者遇害案就已使美沙的盟友关系蒙上一层阴影。

在俄乌冲突之后,政治博弈与军事冲突的战火燃烧到经济与商业领域,美国等西方国家竟然可以违背商业世界的契约精神,任意占有、冻结俄罗斯近3000亿美元资产,沙特对此深感不安。从8月至今,沙特已撤走1000多亿美元资产,抛售近三成美债,欧美社会更是不断传出沙特王子变卖豪宅游艇的奇闻。

根据《纽约时报》披露的消息,拜登在夏季访问沙特时双方曾达成一项秘密石油协议,涉及石油价格涨幅以及美国民主党选举利益,但沙特从经济层面考量拒绝了拜登的“小算盘”,仍推动欧佩克组织减产石油,美国对此极为愤怒。

地缘政治的演进使得“中升美降”的趋势愈发明显,欧洲产业链已经开始转移至中国,这也使中国、沙特和欧洲三地在供应链、产业技术和能源上的分工合作出现更多契机。一场俄乌冲突将美国利用能源危机和高通胀搅乱、控制欧洲的野心彻底暴露出来,欧洲对美国充满不信任感,国际上出现多边主义抗衡美国单边主义的趋势,因此世界格局亦将改变。

从历史角度来讲,中国与沙特无民族宗教等矛盾,中阿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这是两国扩大合作的基础。而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两国在扩大贸易、提升经济发展、实现互利互惠方面潜力较大,中国在人民币国际化、新能源与光伏发电、军工、基建等领域均可以强力支持沙特发展。

沙特2016年公布“2030年愿景”并为此不断努力转型,这是其抢占历史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抉择,亦为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开辟广阔的合作前景。而近期,沙特更宣布将投入320亿美元,全面推进本国军工本土化与独立化,为摆脱美国军事影响发力。

环球时报 平浩东

延伸阅读:

媒体:遭吸血、拱火、挖墙脚 美国的盟友不想忍了

更多人开始思考:影响波及全球的俄乌冲突,到底便宜了谁?

“美国目前是乌克兰危机的最大受益者。”俄罗斯驻华使馆高级参赞法捷耶夫的话,让更多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影响波及全球的俄乌冲突,到底便宜了谁?

目前看来,这场冲突似乎呈现出俄乌两国流血、欧洲“埋单”、美国赚钱的局面。但随着危机外溢效应的逐步显现,美国看似不断“吸血”,却可能正在种下未来动荡与不安的祸根。

欧洲:矛盾集中爆发

上个周末,大批法国民众走上巴黎街头,抗议马克龙政府面对持续高涨的物价毫无作为。这场抗议活动由左翼政党召集,有大约14万人参加。



物价持续高涨,法国民众走上街头抗议。图源:GJ(下同)

18日起,法国多个工会和青年组织展开全国性罢工,法国全境公路和铁路运输系统等公共服务行业陷入瘫痪。而从9月底开始,法国多家能源企业已开始罢工,导致法国约30%的加油站供应中断。受此影响,法国电力公司的一些核反应堆已停止运营。路透社报道指出,这次的罢工行动是马克龙5月连任以来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法国的大规模罢工,是欧洲当前能源困境的集中爆发。据统计,受地缘政治、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欧洲天然气价格在短短两年时间上涨超过10倍,煤炭价格上涨超过6倍。跨国巨头从高企的能源价格获取巨额利润,却不愿与员工共享。

法国《观点周刊》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66.2%的法国人担心在接下来的几周内,会发生“社会性爆炸”。《回声报》援引经济预期数据称,法国民众的购买力继连续两年下降之后,2023年还会继续下降。受此影响,越来越多民众不得不开始使用消费信贷,这在推高法国家庭负债率的同时,也促使法国通胀率进一步高升。

在法国陷入经济与社会危机之前,抗议示威的浪潮已经席卷了德国、荷兰、捷克、比利时等国。各国民众的诉求大同小异:反对盲目追随美国,要求政府以实际行动缓解民众经济负担。

在英国,首相特拉斯激进的经济政策引发朝野动荡。英国信用机构“巴克莱卡”的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英国人通过减少夜生活、自带午饭上班、少买新衣服等办法省钱,以确保能够支付今年秋冬季的取暖费用。

美国:大挖伙伴“墙脚”

在经济整体低迷、通胀严重的背景下,欧洲还面临严峻的产业外流现象。流失的产业大多去向哪里?答案是美国。

标普全球旗下机构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9月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初值由8月的49.6降至48.5,创27个月新低。PMI指数下降,反映出市场对欧洲经济环境前景预期的失望,直接后果是制造业不断外流,欧洲面临“去工业化”的严峻挑战。

目前,欧洲越来越多钢铁、化学、新型电池和有色金属的生产企业正将产能转移至美国。据德国《商报》报道,由于欧洲天然气使用成本几乎是美国的8倍,位于欧洲尤其是德国的制造业目前已经限制或关闭了大部分产能,其中钢铁行业减产约5%,化工行业减产8%,化肥行业甚至关闭了在德国70%的产能。同时,大批德国企业纷纷赴美投资。此外,意大利超过35万家企业陷入经营亏损,荷兰最大铝业制造商代尔夫宰尔达姆科铝业公司日前宣布停产,欧洲最大化肥生产商挪威亚拉国际公司已关闭一座大型化肥厂。

面对“失血”的欧洲伙伴,美国没有展现丝毫的“战友”情谊,反而全盘笑纳欧洲的资本、产能与技术。如果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是通过关税施压等方式从欧洲口中“夺食”,拜登政府则是激化并利用俄乌冲突,以更隐蔽的手法“挖墙脚”。两者都是“美国优先”霸权思维的体现,对欧洲利益的损害并无本质不同。

此外,美国还以俄乌冲突为饵,诱使欧洲一边为天价能源“埋单”,一边不得不大笔采购美制军火。结果是欧洲对美国及北约的依赖将进一步增强,欧洲几代政治家努力推动的欧洲战略自主恐将落空。

在美国的持续鼓动下,欧洲对俄能源制裁不断加码。俄罗斯能源退出欧洲市场的同时,美国的油气资源越来越多地运往欧洲,并以高价占领俄罗斯原先的市场。

数据显示,9月份,美国出港货船装载的液化天然气达630万吨,其中近70%都被运往欧洲。据美国媒体报道,一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利润,就高达令业内人士惊呼“疯狂”的1亿美元以上,而这还是“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前的数据。



美国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停靠欧洲港口

俄乌冲突引发的安全危机令欧洲诸国纷纷重整军备,大幅增加防务费用。在不少国家军事工业生产线大量关停、武器装备研发逐渐落后的背景下,巨额订单不得不流向美国。美国军火商以俄乌冲突为试验场,通过大笔军援验证和改进武器性能,诱使欧洲国家采购美制先进装备。同时,也通过武器输送在防务战略上控制欧洲。

以目前美军正在换代的F-35隐形战机为例,这款战机曾因成本失控问题而一度走到项目破产边缘。但在俄乌冲突苗头出现后,捷克、波兰、芬兰、瑞士等国纷纷表示将采购F-35,该机的量产成本有望借助欧洲的资金进一步降低。更重要的是,F-35作为美军目前抓紧换装的主力机型,具有突出的信息化和网络战力。装备F-35的欧洲国家为了最大程度上发挥该机的性能,势必更深地融入美军作战体系。

因此,美国凭借挑起俄罗斯和乌克兰流血的争斗,既消耗了俄罗斯这个老对手,进一步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还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国会两党让资本和工作岗位回流美国的夙愿,的确从俄乌冲突中受益不少。但是,美国可以笑到最后吗?

盟友:开始对美说“不”

10月15日,一则沙特王室流出的视频震惊了国际舆论。在视频里,一名沙特王子怒吼道,“所有自以为可以威胁我们的人,你们给我听好了,沙特人不怕任何威胁。”

这名王子是沙特王储本·萨勒曼的亲表兄,而本·萨勒曼此前刚刚不顾美国重重施压,推动由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和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组成的“欧佩克+”决定从11月起,在8月产量基础上将月度产量日均下调200万桶。

数十年来,美国以向沙特提供安全保障为条件,换取沙特石油对美元霸权的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美沙特殊关系。尽管沙特与拜登政府有着因沙特籍记者卡舒吉遇害案而起的龃龉,但原油减产决定其实向美国传递了一个意味更加深长的信号——美国的利益与沙特等欧佩克成员国的利益正在渐行渐远,美沙特殊关系的小船正在时代变迁的大潮前迷失方向。



拜登(左)7月访问沙特时与王储碰拳

面对自主性逐步增强的盟友,美国在震惊之余,先是威胁将重新评估两国关系,继而不打算在下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与沙特王储本·萨勒曼会面,并宣布将重新审视对沙特的军售清单。

在“欧佩克+”的减产决定出炉后,国际油价立刻止跌。由于俄罗斯仍在大量出口原油,拜登政府认为减产决定将让俄罗斯在石油产能减少后,仍能获取足够的资金。同时,美国国内原油零售价格也随之涨价,迫使拜登宣布11月将再度释放1500万桶的战略石油储备。

面对美国的怒火,沙特坚持说“不”。沙特先是披露了拜登希望“欧佩克+”的减产决定如果不能取消,至少要推迟到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之后的意愿,让拜登无比难堪。紧接着,沙特鼓动海合会以及多个欧佩克成员国公开出面力挺,指责美国的反应“过于情绪化”。

美国的情绪化反应,恰恰反映了美国“割韭菜”的惯性与冲动,而这种惯性与冲动又难免催生新的愤怒与不安。沙特并不孤立,无论是逐渐意识到“失血”问题的欧洲,还是努力在美俄间保持平衡的许多国家,都必将在未来对美国构成更多的挑战。毕竟,和平发展才是绝大多数国家的诉求,无人甘愿沦为霸权主义的牺牲品。

出品 深海区工作室

撰稿 杨一帆

编辑 深海贝

本文标签: 美国  拜登  沙特  中东  欧洲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