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玩实验室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
微信ID:coollabs
比亚迪这两天在德国的事,想必大家都听说了。
德国一家汽车租赁公司Sixt,和我们签下了一笔订单,订购10万辆比亚迪元。
10万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多,但已经是中国企业在欧洲获得的最大一笔订单,破了纪录,更何况还是卖到BBA的老家德国。
不得不说,的确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
但没想到的是,德国那边的“中吹”比我们还猛。
当地最大的媒体之一《焦点》周刊,直接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以廉价煤电和原材料碾压德国汽车工业”的文章,直言“这次给中国企业的大订单,是对德国汽车制造商的一记耳光。”
文中还提到把这次订购上升到了威胁本国工业的层面,说Sixt选择了比亚迪而不是大众新款ID.4,德国汽车制造商将要为此“付出代价”。
虽然说10万辆不算少,但用“碾压”、“一记耳光”这些词汇来形容,总感觉说不上哪里怪怪的。
接下来的更离谱。
德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图片报》发了一篇名为《这笔中国生意损害德国利益》的社论,称SIXT公司的决定“反德国、反西方、反对我们的价值观”、“中国的占领运动早已开始,Sixt则成为了中国的代理人。”
要知道,德国每年往全世界各地出口成千上万辆汽车,也没见他们说自己反什么,中国只是卖了10万辆,就变成“反德国、反西方、反价值观",还被扣上“占领运动”的帽子。
紧接着,《南德意志报》也写了篇文章,表达了对“中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担忧。认为德国的经济根基在于工业,但同时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和中国的市场需求,这种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这不得不让我们一脸疑惑,堂堂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帝国,怎么满嘴透露着一股“洋人要来了”的感觉?
这还没完。
不仅媒体,政府官员也参与到了这次争论中来。
执政党自民党的议员米勒.罗森特里特(Frank Müller-Rosentritt)也就此事发表了看法:"在电动车问题上,我们不应该像对俄罗斯油气那样陷入依赖。"
连德国执政联盟的自民党副主席约翰内斯·沃格尔(Johannes Vogel)也表示:比亚迪进军德国是“来自中国的体制性挑战”,整个欧洲需要团结起来“取代对华依赖”。
这一通从媒体到政界的上纲上线的栽赃和抹黑,让我们直接懵圈:一家租赁公司采购了十万台比亚迪元的商业合作而已,至于反应这么大吗?
01
这次采购远没想象中那么简单
说起租车,在我们印象中一直是个小众行业。
自驾旅游,婚礼车队,返乡探亲......国内除了这些场景少、频率低的场景之外,很难想到还有什么其他用途。
但放在欧美国家,就大不一样了。
假如到当地旅游会发现,机场旁边开着一家挨着一家的租车公司,密度在有些地方比酒店还多。大多数游客下飞机后,直接就在机场取车,然后开回家,手续也很简单,有的还会有送取车的服务。
打算长期居住的人,也不会一上来就买车,而是先租辆车开着,租期到后再决定是续租还是买下,中途想换手也可以转租。
在欧美,有大约35%的新车销售是由租车公司完成的,在公车采购方面,租车公司的比例更高,近年甚至超过了50%,汽车租赁业更是有着千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欧美开车,不是非买不可,宁愿先租。
由此可见,西方的汽车租赁行业并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个和大众息息相关的庞大产业。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租赁领域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呢?
这背后人和物的因素都有。
欧美的交通网络密度远不及国内,包括地铁、高铁、公交、网约车都很少,所以当年轻人步入社会或外国人定居的第一件事,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但是大部分欧美人又没有存钱的习惯,为了能够尽早开上车,就渐渐催生出一种更为廉价的汽车消费方式——“Lease”车,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租车模式。
同样靠租车省钱的还有企业。不少欧美公司都有接送客户和员工班车等的用车需求,而长期包年租车既节省了企业购车的开支又免去了车辆出险产生的麻烦,车辆折旧什么的统统交给租车公司就好,于是租车变得越来越庞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汽车租赁慢慢发展为如今这样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其中欧美国家的租赁市场发展最为成熟,庞大的租车群体孕育出Hertz、AVIS、ALD这样的巨头。
这回的SIXT也是其中之一。作为欧洲汽车租赁行业的龙头,Sixt公司在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拥有超2100处营业网点。
这种体量的龙头企业选择了比亚迪,就好像我们的共享单车被欧洲某公司截胡一样,足以让当地人大吃一惊。
不过说起这种租赁模式,比亚迪也并不是第一个“尝鲜”的车企。
早在2021年8月,爱驰汽车便与德国汽车订阅服务公司finn.auto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在十个月内,爱驰汽车向finn.auto交付至少500辆爱驰U5,用于在德国开展固定月费租车业务。
蔚来也将目光瞄准了欧洲的租车市场。其新车型ET7、EL7和ET5将通过“订阅模式”在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开放预订。
这么多车企争相涌入租赁市场,除了抢占租车市场之外,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培育买车市场。
大多数人购车时,出于对新能源的认知,都会有所顾虑和担心。
假如换成租赁的形式,可以先租一辆试试看,觉得不好还可以退或者不续租,能大大减少这种担忧,降低选择成本。
再比如蔚来的换电业务,不少顾客会顾虑自己的电池并不是“第一手”。
如果租车就没有这种心理负担,可以放心大胆的尝试。
与此同时,租车带来的广告效应也很大。
想象之下,当10万辆比亚迪车穿行在欧洲的大街小巷的时候,就如同是10万个移动的活广告,欧洲民众就会在日常的亲眼目睹、亲身乘坐感受时,于无形之中被比亚迪慢慢“安利”。
更何况,2021年全年比亚迪总共出口就50万辆,而这次一把就搞了这么多。对于比亚迪的出海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成功。
综合这些我们才理解,为什么这次德国从上到下都会如此“愤愤不平”了。
02
更大的威胁在供应链
当然,光是卖车,德国还不至于这么焦虑。
更让他们坐立难安的,是比亚迪不仅挑战汽车厂商,还能挑战全产业链供应商。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车只是比亚迪所有产业中的一部分,电驱,电池,电控,也是他们的看家老本行。
比亚迪自研的电池,在全球都是数一数二,装机量已经连续两个月高于曾经的第二大供应商LG新能源,仅次于宁德时代。
电动机方面,比亚迪使用的是自家的永磁同步电机,电控所涉及的IGBT芯片,也完全能自己生产。
而且他们还是自建工厂,将材料、单晶、外延、芯片、封装、测试等半导体产业链一举囊括。
车载芯片、刹车卡钳、IPB车身稳定系统、ABS防抱死系统等徳日美垄断的汽车核心尖端科技领域,甚至直接做到了世界前三强。
连汽车模具、空调、多媒体、门把手、灯光这些汽车零部件,也都能自给自足。
这样的全产业链巨兽,恰恰正是德国最惧怕的存在。
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
在所有制造业中,尤以汽车业最为发达。
汽车业为德国经济直接贡献约12%的税收,创造了近百万个就业岗位,光是汽车相关的供应商就有上千家。
其中很多小企业,是完全依赖某个零部件而生存,产品组合非常有限。
一旦被比亚迪这样的企业所替代,对企业本身来讲是关门大吉,对于德国来说更是产业结构的灭顶之灾。
而且说到和欧洲同行比拼,比亚迪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
比亚迪的电动巴士,在欧洲是妥妥的细分领域第一,市场占有率超过20%
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小众领域。
世界上能排上号的商用车品牌,都进军了这个市场,比如斯堪尼亚、沃尔沃、伊萨客车等,竞争十分激烈。
比亚迪能在之中脱颖而出,说明产品本身是很能打的。
类似的一幕复制到供应链领域,对德国来说并非没有可能。
当然,新能源供应链的市场刚刚起步,德国的企业仍有足够多的时间调整和适应,并不一定会沦落一溃千里的境地。
不过前车可鉴,留给德国传统巨头应对的时间,并不多了。
这么综合来看,这样一个既卖车、又卖车零部件的企业,在全产业链都有实力来比试比试,才是让德国最忌惮的地方。
03
出海不只比亚迪
假如我们将视角放得更大,能看到比亚迪这次在德国攻城略地,也是中国车企向发达国家进军的一个缩影。
过去,我们的主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等落后地区,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技术的爆发,越来越多发达国家正在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重要目的地。
2022年9月13日,上海海通码头,一万辆上汽电动车被装载到轮船上,轰隆隆发往欧洲。
要知道仅仅在2年前,上汽集团首次开通欧洲航线运输汽车时,船上的车辆仅为1800辆,连轮船的一半载量都没到。
8月22日,蔚来ET7也在国内港口整装完毕,发往德国、荷兰、丹麦、瑞典、挪威等国家,面对当地用户开放预定交付。
7月21日,比亚迪宣布进军日本乘用车市场,并亮相元PLUS、海豚、海豹三款车型,接连进入欧洲、日本等传统汽车强国,而近日,比亚迪还陆续布局中东、东南亚等市场。
3月11日,小鹏P5正式登陆欧洲,将在丹麦、荷兰、挪威和瑞典四国同步开启预订,与此同时,荷兰首家小鹏汽车品牌直营体验店开业。
同样的还有上汽、领克、红旗、岚图等国产品牌,都在向发达国家进发。
加上这些市场,中国今年有望超越德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我们在质量上也完成了反超。
9月28日,比亚迪召开欧洲发布会,并在欧洲推出三款车型。
而在新车开售之前,比亚迪在欧洲市场获得了新的专业认证。比亚迪ATTO 3(PLUS)在欧洲的ENCAP安全测试中,获得了五星评级。
从价格上来看也有惊喜。汉和唐的德国预售价格为7.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0万元,直接对标bba。
还记得20年前,我们一年的汽车出口量仅有2万辆,而且普遍为低端车。
“那时中国车出口,就是称重卖铁皮。”一位见证着中国汽车出口的资深观察人士曾经如此感慨。
转眼20年后,今天的中国汽车不仅出口量突破200万辆,逼近世界第一,还能对标高端车,冲进bba的老家,在德系日系车的老家翻江倒海。
这样的转变,不得不令人感慨,无论面临多少艰难险阻,只要始终坚持,在技术研发和攻关上不放弃,就一定能换来胜利。
说到这,我想起前些天美国再次对国内半导体实施制裁的新闻。
他们力度之大,手段之狠,再次证实了毛主席的那句名言:
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西方的目标,就是彻底击垮国内的尖端科技,掐灭任何冒出的火苗,否则绝不罢休。
不少人感到前途渺茫,黯淡无望。
但通过电动车这一路的经验,只要我们坚持自主研发,持续在这个领域不断投入人力物力,就一定可以突破封锁。
无论面临多少艰难险阻,只要我们坚持搞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相信再过若干年,不仅是新能源,在尖端科技的每个领域,我们都能完成如今比亚迪在德国上演的剧情。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