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17日报道 据俄罗斯《消息报》网站10月9日报道,俄欲打造卫星生产流水线。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裁尤里·鲍里索夫表示,俄正在为发射“月球-25”自动登月装置进行准备,还将在2030年前为把宇航员送上月球“做好技术准备”。不过,近期的俄罗斯航天事业却面临完全不同的首要任务,载人月球飞行计划并未包含在这些任务中。《消息报》了解到了俄国家航天集团未来几年的工作计划。
近年来,许多航天设备制造企业已将卫星生产方式从装配架组装改为流水线组装。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卫星造价昂贵,通常一枚火箭只发射一颗卫星。美国和苏联都喜欢建造所谓的太空“联合收割机”,这种大型卫星可搭载许多不同仪器。这样的卫星需要做得尽可能长寿以避免浪费已投入的资金,因此,可靠性是其制造工作中最优先考虑的问题。此外,还会对其进行许多专门测试和检验。最终,一个国家每年只能制造几十颗卫星。近期的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卫星能够用流水线方式组装,要归功于卫星平台的通用化。这种平台应包含所有功能系统,包括卫星的能源保障、在轨姿态调整、对地通信和温度维持等。
报道说,在这种平台上额外加装仪器和系统后,就能将其变为成品卫星。这种平台可用于制造多种不同卫星。与此同时,流水线组装卫星的质量保障原则也完全不同:不会对每颗卫星进行单独检测,而是采取随机抽查的检验方式。在卫星数量众多的情况下,个别卫星损坏不会造成太大危害,可通过定点发射超轻型运载火箭的方式予以替换。
现在,俄罗斯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生产革命,将卫星的生产方式从单颗生产改为流水线生产。要从目前每年20颗的卫星产能提高到每年200颗的水平。通过其他办法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卫星平台的通用化有助于打造类似于“星链”和一网公司的多颗卫星批量入轨发射装置。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启用多条生产链条,其中每条都非常重要和有用。第一条是研制出多型卫星平台。鉴于卫星有各种尺寸,这些平台至少需要两到三种。在它们的基础上建造拥有所需功能的卫星。第二条链条是造出可批量发射10至40颗卫星的发射装置。
为了尽快顺利改用新的生产方式,最好看看别国是怎么做的。俄罗斯需要出去学习,借鉴经验并在最短时间内在国内建立类似的生产设施。
改变卫星发射工作局面将是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未来几年的基本任务。该集团总裁鲍里索夫此前已就载人航天工作作过表态:只要有可能,俄将继续开展国际空间站的工作,只有到了为发射俄本国轨道空间站做准备工作时,俄才会退出国际空间站项目。
这么做是合乎逻辑的,毕竟国际空间站正在慢慢老化。宇航员们要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维修和更换空间站部件。有统计显示,俄罗斯宇航员在过去一年中为这些工作花费了约2个月时间,即总时间的15%至17%。
因此,俄将在本国轨道空间站各模块准备完毕后开始逐渐退出国际空间站项目。这一时间可能不早于2025至2026年,甚至可能更晚。国际空间站的寿命目前已延长到了2028年,而且可能进一步延长。
不过,有关俄罗斯本国轨道空间站和新科学项目的事情目前还很难说。俄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修订相关计划或出台新的类似计划,从新的文件中肯定能了解到规划中的科研任务以及俄国家航天集团在卫星大规模生产方面制定的目标。那时,人们就可以大致清楚月球计划了。
目前,俄航天部门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它需要学会快速、优质和低成本地制造卫星,而且这一切都必须在电子元器件短缺、无法购买外国生产线的情况下实现。航天事业的前途都直接取决于该问题的解决,之后国家才有可能开展载人月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