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媒体首次曝光“北溪”断面视频 几乎排除意外事件可能性

热点资讯2022-10-18 19:00:45智慧百科

瑞典媒体首次曝光“北溪”断面视频 几乎排除意外事件可能性

挪威公司Blueye Robotics的无人潜水器操作员Trond Larsen告诉这家瑞典媒体称,“以我们所看到的,如此厚的金属弯曲成这样,只可能是一种极端的外力。”

财联社10月18日讯(编辑 赵昊)据瑞典当地媒体《瑞典快报》(Expressen)周二(10月18日)的报道,该报记者在波罗的海80米深处拍摄到了“北溪-1”天然气管道的断裂位置的画面。

报道称,该报于周一通过遥控无人潜水器拍摄的视频显示,超过50米的管道可能丢失,也可能被埋在海床下。


视频截图

挪威公司Blueye Robotics的无人潜水器操作员Trond Larsen告诉这家瑞典媒体,“以我们所看到的,如此厚的金属弯曲成这样,只可能是一种极端的外力。”


视频截图

视频还显示,管道的某些部分有直而锋利的边缘,而其他部分的金属则严重变形。Larsen指出,可以看到这种外力“对管道周围海床也产生巨大影响”。


视频截图

不久前,瑞典公布了对“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初步调查结果,指出管道遭“蓄意破坏”的嫌疑增大。今日瑞典媒体公布的视频资料将成为新的佐证。

发稿前不久,丹麦哥本哈根警方也表示,初步调查显示“北溪-1”和“北溪-2”管道的大面积损坏是由剧烈爆炸造成的。丹麦安全和情报局与哥本哈根警方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将对事件进行进一步调查。

上周,俄罗斯外交部表示,已就调查“北溪”管道泄漏事件与德国、丹麦和瑞典驻俄罗斯大使进行了交涉。并强调,除非俄罗斯专家参与对泄漏事件的调查,否则俄方不承认任何“结果”。

延伸阅读

媒体:北溪管道或是遭鱼雷"一击致命" 这是大国手笔



北溪一号二号管路大多走直线,此次爆破点恰好在折角处

直新闻: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已经过去一周。瑞典方面宣布封锁管道泄漏附近海域,并展开刑事调查。你认为这项调查能够从哪些方面下手,又如何看待调查的前景呢?

特约评论员 吴蔚:瑞典方面启动刑事调查,这首先说明在他们看来北溪管道泄漏有着重大的人为嫌疑。事发至今,我们也看到世界各国普遍倾向于认为这是一次人为破坏造成的结果。事发时邻近国家监测到的水下地震的震源与管道泄露处高度吻合,这显然不是一次海底地壳运动造成的地震。毕竟北溪管道当年在技术论证时就已经对波罗的海进行过详细的地理勘测,尽可能杜绝了地震带的影响。

那么瑞典方面将从哪些方面下手呢?刑事侦查讲究证据的搜集,因为世界是物质的,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任何物质交换都会有迹可循。对于爆炸案的调查往往是从保护现场不受破坏开始的,所以瑞典必须封锁事发海域。



瑞典展开刑事调查

假设这起爆炸案发生在地面上,那么调查人员可以通过对爆炸现场的碎片搜集、化学反应还原、溅射模式溯源等方式大致还原出一个作案现场;也能大致推算出爆炸物的TNT当量,是军用还是民用爆炸品甚至是土制爆炸物;还能通过现场碎片的拼凑还原出起爆的方式,是定时引爆还是无线电遥控引爆等等。

但问题的复杂性就在于:这是发生在水下的爆炸,并且炸点不止一处。这也就意味着,就算瑞典方面封锁了事发海域,它也无法阻止水下的洋流涌动对爆炸现场的破坏。况且管道泄漏后,喷涌而出的天然气进一步扰动了水下环境,许多爆炸物产生的碎片很可能已经漂远了。别忘了,爆炸发生至今已经过去足足一个星期了。

刑事调查的关键就在于水下勘测,我相信以瑞典的海洋勘探实力,完全有能力派出专业潜水员与潜航器进行详细调查。尽管许多关键证据很可能已经无法寻回,但是被破坏的北溪管道本身也是重要证物之一,它是跑不掉的。看过刑侦剧的朋友应该都会记得一句行话:死人也是会说话的,它其实就是在描述刑事侦查对被害者的创伤还原。我相信瑞典方面用不了多久就能获取北溪管道爆炸损毁处的影像资料,管路的被破坏程度、创口尺寸、是内向型破口还是外向型破口、管路的应力结构损伤模式等等,都能够协助有关方面大致还原出爆炸发生的状态。

在这里我需要提醒一句:北溪天然气管道每一个构筑段重达25吨,是一个直径1.1米的钢结构管道,管壁厚度为4.1厘米,外层还包裹了11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是一个具有抗冲击能力的水下吸能结构。也就是说,北溪管道在设计之初就已经考虑过遭遇一定级别水下地震、爆破的极限条件。但是它依然被破坏了,是被人为破坏的。内行人士非常清楚,这绝不是什么所谓的恐怖分子阿猫阿狗能够搞定的。要破坏北溪管道,技术门槛之高,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粗壮坚固的北溪管道预制件

直新闻:既然破坏北溪管道的技术门槛很高,那么在您看来,怎样的团队具备实施这次水下爆破的实力?此次泄露事件有哪些技术细节令人细思极恐呢?

特约评论员 吴蔚:这恐怕也是当下各国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先说说我的结论:这是一次水下特种隐秘行动(BlackOps),是大国手笔。

我们先看爆炸的海域。根据北欧国家发布的消息,此次发生爆炸的地点位于丹麦与瑞典的专属经济区海域。事发水域恰好在丹麦的博恩霍尔姆岛的东北部与东南部,我认真查看了波罗的海的海域等深图,这附近的平均水深大约在50米左右。这个水深意味着此次爆破行动不需要使用饱和潜水装置,也不一定需要无人潜航器,训练有素的蛙人就能够在这个深度的海底作业自如。也就是说,开展这项行动根本不需要深海考察船、援潜救生船这类专业海底作业船只进行技术支持。一架直升机,甚至是一艘伪装成渔船的间谍船就能实现人员的投送。

然后再看爆炸管路的位置。北溪2号管道全长1222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管道。在波罗的海铺设的管路中,大部分都是走直线,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处拐了弯,而此次爆炸发生的地点恰好就在转角处。要知道,管路的排布在转角处的应力结构是最复杂的,往往也是最脆弱的地方,稍加破坏,管路内部的高压会进一步撕裂创口,让破坏的能量扩散。也就是说,这一次水下爆破行动,事先一定经过了严密的水下勘探、摸排甚至是演练。并不是随机挑几处地方说炸就炸,而是找准了管道的薄弱点、应力结构点,一击致命。

我刚刚谈到,北溪管道在设计上已经将许多极限条件考虑在内,但依然被人为破坏了,那么什么样的爆炸物具备这个爆破能力呢?从杀伤原理的角度出发去逆推,它应该是一个聚能定向爆破装置。这个东西大家也许会很陌生,但我说一个东西大家一定不陌生,那就是:鱼雷。鱼雷的战斗部有许多种,随着冷战科技的发展,为了摧毁大型水面舰艇以及双壳体结构的苏联大型核潜艇,以美国MK50为代表的聚能装药战斗部鱼雷应运而生。

那么现在我们或许能够大致还原出这个水下隐秘行动的轮廓了:某个军事大国海军的特种水下爆破小组,在情报的支持下,通过直升机投送至预定海域。潜入50多米深的海底,将几颗加装延时引信的鱼雷战斗部固定在北溪管道转角处的外壁上,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了。几天后延时引信爆炸,当大家回过神来去调查出事海域的飞行、航行轨迹时,根本无法精确对应嫌疑人,因为你无从得知这个延时引信的倒计时究竟有多长。

是的,听起来北溪管道的爆炸案已经沦为一个罗生门,人们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是谁策划并执行了它。具备水下百米以内深度作业的特种潜水员的国家很多,装备了聚能装药战斗部鱼雷的军事强国也不少,可是要想将这所有的元素一一串起来,成功执行一次滴水不漏的特种隐秘行动的国家那可真是寥寥无几。

我留意到,这些天不少专家使用“利高者疑”的角度去揣测真凶是谁,我认为这个思路是对的。但另一方面,我也想提出一个角度:谁更能便利地实施这个行动?

考虑到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整个波罗的海几乎已经沦为“北约内海”,任何从圣彼得堡出发的俄罗斯船只都会被北约针对性地盯防,哪怕是驶往加里宁格勒的民用船只都会被北约的反潜巡逻机一一拍照取证。在这样的条件下,俄罗斯还要顶着万难去炸掉自己亲手铺设的管道吗?直接把阀门拧紧是不是更简单一些呢?

答案其实不言自明,就连德国媒体在国内做的民调都有着清晰地指向,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怕他们敢怒不敢言,哪怕这是一个缺乏直接证据支持的悬案。

本文标签: 瑞典  俄罗斯  海床  天然气管道  意外事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