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中国品牌是否正在超越欧洲汽车品牌?”瑞士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一瞥报》19日的报道称,在巴黎车展上,比亚迪和长城两家中国公司的展台特别受欢迎,中国汽车制造商模仿西方流行车型、做工糟糕或应付碰撞测试成绩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来自中国的新品牌正快速进入欧洲,以至于欧洲品牌可能会感到“害怕”。今年1—9月,中国汽车企业出口211.7万辆,同比增长55.5%。“醒得早、起得早”的新能源汽车更是表现突出,出口38.9万辆,同比增长1倍。在2010年出口量到达100万辆之后,直到去年才突破200万辆,今年有望接近300万辆,这种暴发式增长依靠的是什么?又是否能证明中国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强国呢?
优势在于“创新链”
除了出口量激增,“出口结构发生变化是今年中国汽车‘出海’的另一特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对《环球时报》记者称,“从车型上看,乘用车出口占比大,从出口国来看,欧美市场突破大。”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1—9月,乘用车出口169.6万辆,同比增长60.1%。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前三大市场是比利时、英国和泰国。
在欧洲,中国新能源汽车热潮的起点是挪威,随后到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大型汽车市场。比亚迪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丹麦、德国、荷兰和瑞典推出新车。长城也将在德国等欧洲国家推出新车。德国汽车媒体Auto Motor Sport对中国汽车进入欧洲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共有16个品牌已经或正进入德国,除了比亚迪、蔚来外,还有爱驰、北汽、奔腾、奇瑞、东风小康、江淮、领克、上汽大通、上汽名爵、欧拉、极星、赛力斯、斯威和魏牌。德国电视二台在分析原因时说,中国汽车企业发挥了中国市场产能的优势,利用中国运转良好的汽车市场将它们的产品带到欧洲。欧洲汽车企业由于缺少零部件,无法按时交付新车,“吓跑了”消费者。
而德国电视一台认为,中国汽车企业能打开欧洲市场,首先是依靠现代科技。“随着行业向电动化转变,中国汽车制造商看到了向欧洲扩张的机会”,被称为“汽车教父”的经济学家杜登霍夫说,德国领先的内燃机技术正退出市场。德国汽车管理中心(CAM)发布的2022年电动汽车报告也证明了这一点。该研究考察了主流汽车集团的创新实力。结果,特斯拉仍然位居榜首,比亚迪、吉利等中国企业进入前十,北汽、长城、蔚来和小鹏也进入前20名。
付于武认为,这次“出海”的优势在于“创新链”。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为何中国出现了宁德时代、比亚迪、地平线等国际化公司?以前一直谈整车供应链,现在应叫‘创新链’。中国聚焦电动化、智能化汽车发展,新创企业有很多。这是以前没有过的。2022年,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是一个拐点,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令人鼓舞的。”
难度在于真正全球化
德国电视一台在报道中称,中国新能源车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的机会非常大,因为这些产品已经主导了中国自己的市场。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1—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71.7万辆和45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1.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3.5%。全球消费者洞察、市场研究和咨询机构J.D.Power中国区联合研究总经理王庆华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根据他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国内消费者对电动车产品设计有更好的评价,在智能化程度上也有更多认同。根据J.D.Power的数据,中国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原因相比以往,对政策优惠和牌照等方面的考虑更少了,购买原因正在向汽车产品本身回归。
本月,蔚来汽车在柏林召开发布会宣布正式开启欧洲计划。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全球主要的汽车公司对电动化转型的反应都慢了一点,这给了我们机会。“与以前的‘出海’不同,蔚来希望成为立足于中国的真正的全球公司。这就需要在研发、管理和市场三方面做到全球化。”记者从蔚来汽车了解到,目前本地员工占蔚来在欧员工的90%。蔚来正在以全体系落地的方式进入欧洲市场,将他们在线上、线下打造用户社区的模式带到欧洲。
王庆华告诉记者,中国新能源汽车成功的主要原因还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和营销策略的应用,无论在产品设计、智能化功能配置,还是在服务体系上都把握了客户需求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对于海外市场,如何继续保持这些成功因素来应对完全不同的市场,是每个出海企业都应该认真应对的。标普全球汽车中国汽车企业规划方案服务副总监萨博尼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欧洲是由30多个国家组成的一个地区,中国品牌需要耐心理解各国市场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战略规划。德国汽车专业网站Efahrer举例较早进入欧洲市场的爱驰品牌,认为爱驰即将在欧洲上市的新产品已经根据欧洲人的需求进行了改进,比如尾门打开时,即使身高1.85 米,也可以轻松站在尾门下面。付于武认为,特别是中国新势力品牌到了欧洲面对的不光是资本问题,还有品牌、质量可靠性、服务方式的问题,以及苛刻的欧洲标准,都是巨大挑战。
为挑战做好准备
中国品牌汽车进入欧洲市场也引起来印度媒体的关注。印度《经济时报》报道称,一位欧洲消费者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明白他们目前在当地市场缺乏消费者品牌认知,缺少零售店和汽车零配件网络。该报道认为,现在的欧洲市场正处于一个经济高度不稳定、能源危机和高通货膨胀的时期,这给了中国企业一个市场学习机会。
管理咨询公司思略特研究预测,2030年中国品牌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市占率将达7.9%。比亚迪、蔚来等品牌将很快成为欧洲街头车辆的一部分。但报告也认为,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开局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客户接受困难、欧盟进口限制和当地制造商的抵制。
付于武对记者说,现在还不能谈中国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强国,因为汽车产业不能脱离整个制造业,中国在高端制造、高端装备,特别是半导体芯片等领域还有“卡脖子”的问题。“这个时候,中国汽车产业要理智,看到与产业强国的差距,才能找到下一步的突破口。”他认为,现在的成绩主要来源于在近年的产业发展中市场机制、企业主体地位起到了最关键作用。而面向全球不同市场对“碳中和”的标准要求,付于武也表示,中国汽车产业是有准备的,虽然在供应链上有的企业要重新来过。
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化道路为全球汽车产业带来了新的气象,为产业链上的各国企业带来新机会。萨博尼表示,部分中国新能源汽车车型已经成为全球车企车型开发的重要对标对象。大陆集团相关人员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大陆集团坚定支持中国本土品牌出海全球市场,集团可以利用全球协作为中国品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