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1日,欧盟秋季峰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闭幕,与会欧盟领导人就多项紧急能源措施达成共识,但在整体的能源政策上分歧依然严重。
根据峰会声明,欧盟27国领导人同意欧盟委员会此前提出的多项紧急能源措施,包括联合采购天然气、对欧洲天然气基准价格实施限价机制以及协调欧盟成员国能源供应等。此外,各方广泛支持对“用于发电用途的天然气实施价格限制”。
视频截图
但在是否要对进口天然气限价这一关键问题上,目前至少有15个欧盟国家支持联合实施天然气价格上限,但因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对限价持反对态度,本次峰会仍然未能就部分成员国极力推动的对所有进口天然气实施限价达成共识,欧盟内部在此关键问题上分歧依旧。
欧盟方面表示,将继续对“限价”问题进行研究,而欧盟成员国能源部长也将在近期再次开会讨论这一问题。
视频截图
此外,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峰会期间透露,欧盟已同意匈牙利无须参加欧盟层面的联合采购天然气计划,匈牙利与俄罗斯现已签订的供气合同不受影响。即便欧盟最终决定要限制进口天然气价格,匈牙利也将得到豁免。
外界普遍认为,本次欧盟峰会在能源问题上达成部分共识的背后,展现出的更多是欧盟内部的固有分歧。(编辑:陶亦益)
相关新闻
欧盟成员国在会议上谈起中国 提到了“避免天真”
欧盟秋季能源峰会20日至21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重点讨论有关限制天然气成本的各类措施。经过马拉松式的讨论后,尽管欧盟各国就能源问题多项对策“达成协议”,但进口天然气限价等关键分歧仍存。此外,在俄乌冲突和对华政策议题上,欧盟各国的表态也存在不小的“温差”。
资料图
限价议题分歧太大
据法新社21日报道,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当天凌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过11个小时的讨论后,欧盟峰会已在能源问题上“达成一项协议”,各国“强烈并一致认为”需共同行动实现三个目标:降低价格、保障供应安全以及继续减少需求。根据峰会声明,欧盟27国领导人同意欧盟委员会此前提出的多项紧急能源措施,包括联合采购天然气、对欧洲天然气基准价格实施限价机制以及协调欧盟成员国能源供应等。此外,各方广泛支持对“用于发电用途的天然气实施价格限制”。
不过,因德国、荷兰等国坚决反对,本次峰会仍然未能就部分成员国极力推动的对所有进口天然气实施限价达成共识,欧盟内部在此关键问题上分歧依旧。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方面将继续研究“限价”问题。预计欧盟成员国能源部长将在本月25日举行的会上继续就此问题进行磋商。报道称,目前至少有15个欧盟国家支持联合实施天然气价格上限,但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对限价持反对态度。美联社评论称,欧盟各国在天然气限价议题上分歧如此之大,以至于同意进一步探讨欧盟委员会提出的计划本身就被视为“一项成就”。
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总理朔尔茨对于天然气限价问题的态度有所变化。英国《金融时报》称,朔尔茨20日仍表示,欧盟实施天然气价格上限可能会适得其反。然而,在欧盟峰会后,朔尔茨承认对天然气实施价格上限是“有道理的”,“我们已经讨论了限制(天然气)价格飙升的可能性,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此外,匈牙利在欧盟对俄石油禁运中获得豁免后,再次为本国争取到了天然气问题上的“特权”。匈总理欧尔班20日表示,匈牙利在欧盟峰会上谈妥了一些事情,即该国在欧盟设置天然气价格上限和集体采购天然气问题上将得到豁免。
一些国家对俄乌问题更加谨慎
“在欧盟各国选择在天然气限价问题上求同存异后,转向外交政策议题”,路透社21日以此为题报道称,欧盟峰会当天主要讨论俄乌冲突和对华政策议题。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波罗的海国家领导人21日在峰会上呼吁欧盟成立一个“特别法庭”,并以“侵略乌克兰罪”起诉俄罗斯领导人。报道称,该提议得到目前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捷克的支持,但欧盟其他成员国对这一提议更加谨慎。
根据欧盟峰会21日发表的声明,与会各方未能就部分成员国推动的进一步对俄制裁形成共识,会议未出台新的对俄制裁措施。冯德莱恩当天宣布,欧盟将每月向乌提供约15亿欧元援助,2023年全年将提供180亿欧元援助。
资料图
“我们欧洲国家过于自满”
报道称,对华政策12个月来首次被提上欧盟峰会议程。据彭博社21日报道,比利时首相德克罗当天在会前表示:“过去我们作为欧洲国家过于自满,过去几个月里,我们了解到,在许多纯经济领域,地缘政治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德克罗还称,我们与中国保持关系是正常的,“但一如既往,这是一种在不同话题上非常多样化的关系”。此外,爱沙尼亚总理卡拉斯与拉脱维亚总理卡林斯在会前分别声称,在对华关系上,最好“用一个声音说话”,“与中国的任何单独协议都会削弱欧盟”。
据法新社21日报道,米歇尔当天表示,欧盟寻求避免与中国直接对抗,“今天的讨论显示出非常明确的‘避免天真的意愿’,但我们也不想进入系统性对抗的逻辑”。香港《南华早报》称,即便欧盟外交部门在峰会前的一份内部备忘录中呼吁采取紧急行动,并对华采取更强硬立场,但欧盟解决内部一连串的危机已焦头烂额,中国话题恐怕不会成为首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