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VR引爆市场后,下一个会轮到AR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董静怡 上海报道
Meta的元宇宙遭遇现实尴尬。
近日,一份Meta的内部文件显示,目前Horizon Worlds的月活跃用户总数已不到20万,这与Meta最初设定的年底前达50万目标差距明显,元宇宙难掩“长期乐观,短期悲观”的态势。
而在另一边,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更在采访中给元宇宙泼了一盆冷水,他表示,带来下一次互联网革命的不是元宇宙,而是增强现实(AR)。在他看来,AR是一项变革性技术,很快就将像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一样无处不在。
近日,罗永浩的AR创业公司 "Thin Red Line"完成近4亿元天使轮融资,又掀起了业内对AR的关注。据悉,本次融资由美团龙珠领投,经纬创投、蓝驰创投等九家机构跟投,美团龙珠创始合伙人朱拥华代表美团方出任董事,并计划于10月底继续开放新一轮融资。目前Thin Red Line的估值范围为10至15亿元。
陀螺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6至2022年上半年间,AR/MR相关融资从2019年开始稳步回升,2021年的AR/MR投融资案例数量达到338起,总融资额达到554.4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了一倍以上。2022年上半年,AR/MR的投融资案例达到了172起,金额达312.6亿元。
Rokid创始人兼CEO祝铭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AR设备目前已进入到个人领域,但离通用化和普及化还有距离。然而行业发展势头不容小觑,根据Strategy Analytics预测,到2027年,全球专用AR头显设备市场出货量有望达到6000万部。
Meta向左,苹果向右
去年年底,扎克伯格提出了他对元宇宙的美好愿景。他认为,在未来,人们将在一个虚拟世界中工作、聚会、学习和娱乐,为此,扎克伯格投资了近100亿美元,将Meta的未来押在了虚拟现实上。
事实上,Meta的VR头显确实垄断了市场。IDC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VR头显出货356.3万台,其中Meta份额占全球VR市场的90%。截至今年6月,发售于2020年10月的Meta Quest 2全球销量超过1480万台。
然而其开发的VR平台Horizon Worlds却屡屡遭到全网群嘲。近日,一份Meta公司的内部文件显示,Horizon Worlds的月活跃用户总数不断下滑,目前已不到20万。
Oculus VR联合创始人Palmer Luckey直言,Meta旗下的元宇宙平台Horizon目前来看确实不是一个好产品。但他同时认为,虽然目前很糟糕,但未来可能会很惊人。
这其实与扎克伯格的计划相差无几,“元宇宙的投资并不能立刻带来利润,预计或许到这个十年的晚些时候,或会更像个真正的商业故事。”
元宇宙遥远且模糊的未来让很多公司持怀疑态度。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在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并不看好元宇宙是未来的趋势,“VR可以经常使用,但不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
他将目光转向了将信息叠加在物理世界上的增强现实(AR),他认为,AR是一项变革性技术,很快就将像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一样无处不在。
此前,库克已经多次在公开场合上表达对于AR的重视,甚至宣称其是类似智能手机一样的革命性技术。鉴于苹果在iPhone、iPad和Mac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苹果对AR的看好,或将吸引更多人进入其硬件、软件和服务生态系统。
在选择AR的理由上,罗永浩与苹果是类似的。他认为,VR的本质更像是游戏机,AR才是下一代计算平台。今年6月,罗永浩宣布在债务接近偿清后,将重心转向AR(增强现实)创业项目。具体到公司计划上,他表示,硬件团队会每年研发一款工程机,原则上不对外发售,仅限内部开发使用,直到商业化条件和整体环境大致成熟再开售。
“如果过程顺利,再加上一点运气,我们想在AR时代做出一个像2007年的iPhone+iOS一样的东西,成为下一个平台上类似苹果一样的公司。”直接对标苹果,罗永浩的口气不小。
那么这是一门好生意吗?
走向C端
IDC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VR/AR终端出货量达到1123万台,同比增长92.1%,其中VR头显设备出货量达到1095万台,AR设备只有28万部,且八成出货量都为企业用户。可见VR与AR虽常被同时提到,但在发展上两者并不同步。
深圳市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协会秘书长钟建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AR相比于VR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AR的技术壁垒相比VR较高;其二,AR目前比VR少很多的应用;其三,AR产品的价格普遍比VR高。
这无非对应着科技产品走向C端必然面临的几项挑战:技术成熟度、内容生态、成本与价格。
技术方面是主要的原因,AR的产品特性决定了其需要在以轻便性、可穿戴性为前提的情况下,尽量展现出大的算力。祝铭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VR目前通过一些妥协产品化更早成熟,而AR恰恰相反,能做的事就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越轻越好,但用户对信息的贪婪是不能去遏制的。“这种矛盾其实比VR要大得多得多。”
除此之外,显示与光学是AR的核心技术,目前市场上方案各异,各有利弊。以光学棱镜为例,虽然技术已经成熟,但视场角(FOV)很小,除了用于提示外几乎没有适合它的应用方向;另一方案Birdbath虽具备了更大的视场角,但仍略重于传统眼镜,很难做到极致的轻薄;光波导方案解决了重量问题,同时也拥有了大FOV,但技术较为复杂,仍处于技术优化和规模量产的前夕。
祝铭明认为,单凭技术的难易度和先进性来谈论产品好坏,这中间并不存在强逻辑关系,光学技术与产品形态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有针对场景是否合适。
但站在消费端显然面临更大的挑战,“消费用户对产品的要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消费者角度,希望它有不亚于VR的大视场角、堪比普通眼镜的轻薄程度甚至希望更轻、能够支撑一天甚至更长时间的续航、不伤眼以及足够丰富好用的应用等。”祝铭明表示。
随着AR设备在光学、显示等关键部件取得突破,消费级AR头显的价格将不断降低,Strategy Analytics预测,AR平均售价将从2020年的超过800美元下降至2026年的500美元以下,降幅约38%。
而内容方面,其完善程度往往和市场的成熟度相辅相成。随着AR不断发展,量产规模逐步提升,有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到AR硬件和软件领域,整个生态也会因此而繁荣。
祝铭明认为,2026年,将是AR这个行业的关键时间,AR是否将成为普及的通用终端需要拭目以待。“无论关键部位、整机产品以及软件开发,还是AR眼镜中芯片、光学、电池等方面的技术研究,现在都在不断突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