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砍一刀,新势力们要不起

热点资讯2022-10-28 07:43:07智慧百科

特斯拉的砍一刀,新势力们要不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新媒科技评论

在今年双11预售开启的第一天,一家车企的降价成功抢走了电商平台的风头。

10月24日,特斯拉官方宣布,即日起中国大陆地区特斯拉在售Model 3 及Model Y 售价调整,其中Model 3起售价调整为26.59万元,下降了1.4万元,Model Y 起售价为28.89万元,下降2.8万元。


此外,不同版本的车型降价幅度还略有不同,其中降幅最大的为特斯拉Model Y的长续航版本,如今售价已经下探至35.79万元,整整比之前降价了3.7万元。

在刚刚过去的9月,特斯拉已经有过一次变相降价,用户在9月16日-30日购买特斯拉任意车型,并在特斯拉店内保险,将直接补贴8000元。才过去不到一月,特斯拉就从“暗降”改为“明降”,马斯克是铁了心要在国内市场发起价格内卷?

连番降价,底气何在

在此之前,市场也有小道消息传出特斯拉两款车型将降价4万,彼时特斯拉还曾出面否认,结果是,确实是没有降价4万,只是3.7万而已。

但对于一夜被“割”的老车主来说,这也并没有什么区别,于是在特斯拉官宣降价的第二天,老车主就开启了维权,甚至举横幅直称特斯拉“无耻”。

有车主表示,特斯拉割了一波又一波,自己对这个品牌的好感度已经降到0点了。对于此次的“突发降价”,不少特斯拉销售均表示并不知情,不过,对于只缴纳了定金而并未提车的消费者,其仍可享受这次的降价优惠。

但会不会对已经提车的老车主做出赔偿,特斯拉则尚未回应。从特斯拉一向不太在意公关的态度来看,已经提车的老车主大概率只能默默接受被“背刺”的事实。毕竟,相较于国内新造车品牌铺天盖地的宣传,特斯拉在公共传播上一向佛系。

此前曾有网友表示,在招聘网站看到了特斯拉招聘国内公关经理的需求,但其中一个要求竟然是“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展开工作”,可见对马斯克来说,他还是更愿意将钱花在产品上,毕竟单靠他老人家一张嘴,几乎就能撑起特斯拉的品牌知名度了。

特斯拉对于成本的控制堪称极致,尤其在车辆生产上,其自研的自动化设备、软件系统和创新工艺,都能有效帮助降低其生产成本,比如特斯拉的一体式压铸工艺,就比传统的焊接工艺“高效”不少。

但尽管有着成本优势,此次降价对特斯拉来说也并非“大有余地”。德国杂志WirtschaftsWoche曾对Model 3进行了一次分析,将材料、物流、人工成本相加后,Model 3的单车成本约为2.8万美元(约20万人民币),而马斯克也确认了这个数字。

按照这个数字粗略核算,当Model 3后驱版本由27.99万元降至26.59万元,特斯拉的毛利率也将从约40%降至32.5%,下降幅度也并不小,既然如此,特斯拉为何仍要执意降价?

被“围剿”的特斯拉

事实上,上半年国内新能源车才刚刚掀起过一轮“涨价潮”,受芯片、电池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威马、比亚迪、小鹏、哪吒等多个品牌均宣布提价,特斯拉也没有例外,Model Y在今年3月不到十天的时间内连续涨价了三次。

目前来看,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并没有出现大幅回落,在这个节骨眼上降价的也只有特斯拉一家公司,在其涨价后,比亚迪、小鹏等品牌均表示暂无降价安排。一意孤行选择降价,可能是因为特斯拉实在卖不动了。

乘联会数据显示,1-9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387.7万辆,同比增长113.2%,而特斯拉在中国的累计销量则为31.82万辆,同比增长55.4%。

但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在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中的市占为8.2%,要低于比亚迪和上汽通用五菱,从销量增速来看,国内大部分新能源车企的增速均在100%以上,而特斯拉仅55.4%的增速,无论是对比国内市场的平均值,还是市占比自己低的车企,都略显缓慢。

特别是在9月的国内新能源车销量排行榜上,排在首位的比亚迪销量为200973辆,足足比第二名特斯拉83135辆的销量多出一倍。作为从前国内新能源车的“销冠王”,特斯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正不断被其它车企蚕食。


此外,特斯拉上海工厂产能过剩也是其必须快速打开销量的原因。特斯拉上海工厂每日的产能量约为2500辆左右,每月产能约为7.5万台。

按特斯拉9月的销量情况来看,其产能和销量已经非常接近,再加上当前的库存,特斯拉上海工厂可能很快就要面临产能过剩,一旦如此,对特斯拉来说将难以进一步压缩成本。

国产品牌难以跟进

除了本次“主动降价”外,马斯克更在特斯拉三季报的财报会还表示,公司将会集中精力开发下一代新车,其成本只有Model 3的一半,产量可能会高于特斯拉目前所有汽车产品的总和。

参考上述的成本推算,新车型的成本一旦降至10万元左右,结合特斯拉当前约30-40%的毛利率,其售价或会在15万元左右,此款“低价”车型落地后,特斯拉或将直接刺入国内的中低端新能源车市场。

而这一决定,也意味着特斯拉已经开始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回顾特斯拉在国内的两款轿车车型Model 3和Model Y,较为“年轻”的Model Y也已经是2019年的“老产品”了,几年间两款产品也没有大幅度的升级。

但过去三年,却是国内新能源车企不断崛起的阶段,从原来的“蔚小理”三家独大的格局,变成当下比亚迪遥遥领先,更有成功逆袭的哪吒、问界、广汽埃安等一众新品牌。

就连特斯拉的前董事会成员史蒂夫·威斯利也承认:“我认为特斯拉第一次有了一个真正的挑战者,这个挑战者的名字叫比亚迪。”

虽然从销量来看,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依然保持充足的竞争力,但国产的新能源车却更加“内卷”,一众车企在电池,续航和性能以及智能驾驶方面都已经做得非常极致,就以座舱舒适度为例,特斯拉也被不少车友吐槽“过于简洁”、“看上去不像20万的车”等。

业内也一度用“配齐”来形容当前新能源车企的竞争,就是只要消费者要,车企就能给,20万的车给出30万的配置也不在话下。当前国内的新能源车企只有比亚迪一家在盈利,而其它车企都处于“亏钱卖车”的阶段,都是希望先占据消费者心智,完成圈地。

在特斯拉降价之后,国内的新能源车企会不会跟进这一策略,目前来看,造车新势力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特斯拉之所以敢降价,底气来源于丰厚的毛利率,而国内的车企中,毛利率最高的是理想汽车的22.1%,蔚来汽车为16.7%,比亚迪为16.3%,而小鹏汽车仅为9.7%,对比特斯拉的27.9%,仍然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此外,受限于芯片短缺、电池原材料上涨等其他因素影响,新能源车企本身在今年就捉襟见肘。如果再跟进降价,恐怕会使得自身处境更加艰难。长远来看,国内的新能源车企还需要在供应链和产品生态上进一步发力,如果不能尽早拿出相应的策略、产品来应对特斯拉的挑战,恐怕还会有一批车企倒在黎明之前。

本文标签: 特斯拉  比亚迪  新能源车  马斯克  上汽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