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汽车上市公司陆续发布2022年Q3财报,在《汽车行业关注》统计的12家A股上市整车企业Q3财报中,仅比亚迪、广汽集团、长城汽车、力帆科技实现营收、净利的双增长,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北汽蓝谷等净利润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而赛力斯亏损幅度有所收窄。
从Q3财报来看,各大车企表现喜忧参半。作为国内体量最大的汽车制造商,2022年第三季度上汽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29%至2114.16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18.43%至57.40亿元。上汽集团表示,受疫情、零部件供应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以及产销结构的改善和产品毛利率的恢复仍有滞后,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大幅承压。
联营公司收益减少,或是上汽净利润下滑的主因。财报显示,第三季度上汽投资收益为40.6亿元,同比下滑50.3%。其中,来自联营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为30.5亿元,同比下滑27.4%。
当月下降幅度大于累计下降幅度,上汽通用的下降速度正在加快。数据显示,9月上汽通用销量为11.20万辆,同比下滑9.68%,前三季度上汽通用累计销量85.39万辆,同比下滑5.32%。与排名前十的厂商相比,上汽通用在“金九”的月份里,单月及累计销量均出现同比下滑略显尴尬。现阶段,上汽自主品牌正在快速发展,可以抵消一部分合资品牌不良的影响。
由于净利润再次下滑,上汽集团险被比亚迪反超。财报显示,2022年Q3比亚迪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5.59%至1170.81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50.26%至57.16亿元。也就是说,虽然比亚迪营业收入只有上汽一半,但净利润却与上汽相差不大。此外,前三季度上汽集团净利润为126.49亿元,而比亚迪为93.11亿元,如果上汽集团在第四季度的净利润没有较好的改善,或可能被比亚迪反超,成为国内最赚钱的车企。
得益于王朝系列宋、唐、汉、元,以及海洋系列海豚、海报、驱逐舰05等热销,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几乎“一家独大”。最新数据显示,10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21.75万辆,同比增长171.89%。这是比亚迪单月销量的新纪录,9月该数据为20.10万辆,同比增长187.0%,其已经连续两月突破20万辆。此外,1-10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139.28万辆,同比增长239.05%。
同样实现营利双增的车企还有广汽集团。财报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广汽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58%至315.2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44.07%至23.12亿元。众所周知,广汽集团旗下拥有合资品牌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广汽三菱、自主品牌广汽传祺、广汽埃安,其中大部分销量来源于日系“两田”。不过,相比于传统品牌,广汽埃安将成为集团未来的业绩增长点,10月广汽埃安销量30,063辆,同比增长149.20%,连续两月销量超过3万辆。有消息称,广汽埃安计划将于2023年Q2提交科创板上市申请。
虽然销量下滑,但长城汽车也实现营利双增。财报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长城汽车营业收入373.46亿元,同比增长29.36%;净利润25.60亿元,同比增长80.74%;长城汽车表示,净利润增加是公司优化产品结构,单车售价上升带来毛利增长,以及汇率收益增加所致。
年初,由于动力电池成本上涨的原因,欧拉被迫停售白猫和黑猫,随后上市芭蕾猫和闪电猫两款20万元级别的车型。换而言之,虽然长城汽车的销量下滑了,但是单车利润率却提升了。不过,当前摆在长城汽车面前,更危急的是哈弗品牌销量增长出现瓶颈,以及魏牌转型的失败。
作为连续七年蝉联中国纯电动车的“销冠”,北汽蓝谷可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今年亏损再度扩大。财报显示,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2.27亿元,同比下滑39.1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亏损13.18亿元,同比增长58.71%。也就是说,北汽蓝谷不仅营业收入下滑,净亏损也越来越大。据了解,北汽蓝谷主要运营“BEIJING”和“ARCFOX”两大汽车品牌,其中ARCFOX是主要经营目标,是北汽蓝谷能否成为大众视野的关键。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极狐批发销量仅9829辆,而年初制定的销量目标为4万辆,完成率不到25%。日前,北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极狐汽车总裁王秋凤因个人原因辞职。
至于赛力斯,与华为合作造车后仍处于亏损状态。财报显示,三季度赛力斯营业收入107.07亿元,同比大增163.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9.47亿元,同期为-6.02亿元;对于营业收入增长,赛力斯表示,报告期内问界系列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增长所致。对于净利润亏损扩大,赛力斯表示,虽然问界系列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增加,但费用及税金也相应增加。同时,受到芯片、动力电池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持续投入等因素的影响。
有人说,当前的比亚迪代表了这个时代最成功的发展方式,犹如20年前的上汽大众。如今,包括广汽、北汽、东风、上汽等传统汽车大厂开始发展自主新能源,以及蔚来、理想等新势力企业都已经站住脚跟,用一种新的模式给中国汽车产业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