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量很大!中央重磅定调,万字最新解读来了!

热点资讯2022-12-21 00:06:26智慧百科

信息量很大!中央重磅定调,万字最新解读来了!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曹雯璟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关于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定调。那么,本次会议释放出哪些重磅信号?后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走向?对市场有哪些深远影响?透露了哪些投资机会?

对此,中国基金报采访了汇添富、博时、广发、南方、招商、创金合信、平安、国泰、汇丰晋信、天弘、万家、诺德、海富通、中信保诚、德邦基金、摩根士丹利华鑫等16家基金公司。

多家基金公司表示,重磅会议释放多重积极信号,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明年财政政策强调“加力提效”,货币政策强调“精准有力”,对2023年A股市场更有信心,从投资机会来看,短期可从稳增长预期来找方向,消费、房地产、高端制造等值得关注,长期看从高质量发展思路去寻找方向,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被提及。

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重磅会议释放多重积极信号

此次会议最关注哪些内容?不少基金公司提出“发展”、“稳”、“安全”等关键词。

汇添富基金表示,近期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整体经济工作做了详细部署,整体来看会议释放了“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这一明确信号。从会议通稿来看,最大的变化体现在:

一是客观阐述了当前市场预期偏弱的情况,同时也强调了要提振信心。本次会议延续了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以及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表述,但是也提出了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这一表述值得高度关注,显示出明年经济建设将成为重中之重,而且首先需要提振市场信心,推动2023年经济工作开好局。

二是对于前期出台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市场高度关注明年如何扩内需。本次会议明确提出明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并继续发挥具有乘数效应的政府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相关重大工程。

三是从房地产表态来看,给出了未来一段时间政策支持的方向,特别是“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地产企业风险以及推动房地产企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等表述值得重视。

综合来看,本次会议显示明年政策将加大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将会有更多措施出台,促进经济增长。这些后续要出台的措施值得持续关注。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表示,本次会议释放了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突出了市场的基础作用,将长期的高质量发展与短期的稳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为2023年经济稳步回升奠定了基础。

本次会议最大的变化是提出了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的全方位的管理方式,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与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并没有传递毕其功于一役的短期思维,更强调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与战术的配合,这是现代化管理的应有之义。这是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和作用清晰划分、共克时艰的有力举措,对于长期的稳健的经济和社会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预计2023年增长目标在5%左右,赤字率、专项债额度均会上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继续使用,货币政策基调不变。会议要求从稳定市场信心入手,统筹做好重点工作:居住、新能源车、养老等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产业政策围绕二十大要求,着力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坚定“两个毫不动摇”,加大开放力度;着力保交楼、促融资、稳主体、稳信心,坚决防范和化解房地产等领域的经济金融风险。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则谈到,继续坚持"房住不炒",这表明中央对房地产态度总基调没有变化,也意味着2023年不会对房地产出台强刺激政策。今年房地产行业相对低迷,前11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近10%,再考虑到对上下游的影响,房地产已经成为今年经济增长的一大掣肘。但即使房地产行业面临困难,决策层也没有再次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当前的政策目标依然是支持房地产业向新模式平稳过渡,大方向上延续“托而不举”。但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支持刚需和改善住房",这是对于“房住”的政策微调,明年依然值得期待。

广发基金表示,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发展”和“稳”出现的次数在2021年的基础上继续增加,依然为第一和第二大关键词,“安全”首次成为第三大关键词。值得注意的是,“稳”字出现次数为过去10年最高,政府稳增长的态度明确。关于经济形势,会议定调延续了“三重压力”的表述,但同时强调,随着各项政策效果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信心。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提振信心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纲举目张”中的“纲”,会议表态积极,随着政策发力,明年的经济环境大概率将有所好转。

南方基金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彰显稳增长诉求。第一,对2023年增长目标表述积极,延续12月政治局会议“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提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总目标描述与12月政治局会议保持一致。12月政治局会议是2019年以来,首次提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并附加“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体现出对2023年的增长诉求积极。

第二,对明年经济恢复预期乐观,“六稳六保”转“三稳”。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后,2019年开始提“六稳”要求(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对2021年提出了“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第三,2023年,总目标的描述中,“六稳六保”调整为“三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体现了对2023年经济内生修复动能的乐观态度。

平安基金权益投资总监李化松表示,本次会议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对于信心的提振。和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相比,更加聚焦于经济发展和对于民营经济的支持。过去一段时间,因为内外部因素的干扰,市场对于“两个毫不动摇”和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信心,产生了一些疑惑。

但是中国经济在内外部冲击下,虽然短期的利润表有些受损,但是资产负债表没有变差,居民的储蓄率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持续提升。本次会议的召开,应该会有力提振市场的信心。我们关注后续会有相关的举措出台。

汇丰晋信基金宏观及策略师沈超表示,本次会议最重要的变化是政策重心将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从过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成“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欧美经济面临衰退的2023年,外需边际走弱或难以避免,扩大内需将成为明年稳经济的重中之重。

国泰基金表示,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决策层对于明年经济充满信心。尽管会议强调当前经济“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但还是明确指出“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求各单位“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二是,政策设计更加注重协调配合。今年的会议强调“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布置了“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五大类政策的重点任务。同时,会议还提出了六个“更好统筹”,明确不同经济工作的平衡问题。

三是,政策给予了市场经济更大的活跃度。本次会议共提及11次“支持”,为近10年来最多,惠及平台经济、新兴产业等多个方面。将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当作五大工作之一来抓,并提出让国企“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的目标。施政逻辑明确强调“注重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

海富通基金研究部表示,第一,对未来形势的判断:依然是三重压力。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第二,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第三,明年经济工作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天弘基金表示,大力提振信心,是本次会议最大的超预期之处,会议明确提出“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并对明年经济发展给出了明确预判“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会议同时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整体而言,这有助于显著提振市场各方主体对于明年经济发展的信心。

中信保诚基金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5个坚持”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两个毫不动摇”、“对外开放”、“法治”,均意在提振民企、外企信心。重申政治局会议的2023年经济工作目标和原则,明确稳增长,市场预期2023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为应对“预期转弱”,提出深化改革开放、提振市场信心,也指向民企、外企。为应对“供给冲击”,提出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见产业升级、强链补链仍是重要抓手。为应对“需求收缩”,提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优化疫情防控,助力于修复消费场景和消费主体信心。

总体基调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近,但预计2023年政策效果可能好于2022年,原因:1)2022年二季度、四季度的低基数;2)防疫、地产调控等约束条件的统筹优化。而这些均指向盈利预期修复和风险偏好修复,或可关注疫情高峰释放后市场主体行为的变化和政策应对。

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抓手:1)扩大内需:不仅要恢复,还要扩大,刺激意图明显,住房改善或带来向上弹性;2)现代化产业:围绕“安全”,面向全球产业分工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创造就业的平台经济,有较大的边际变化;3)“两个毫不动摇”、吸引和利用外资,都是为了提振民企、外企信心;4)防范化解房地产带来的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万家基金宏观分析师喻坤表示,经济内外部仍存压力,核心是提振信心,改善预期。会议指出经济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仍然较大,内部是去年持续至今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与此同时,“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应该是指欧洲地缘政治、海外高通胀和未来的潜在衰退风险、以及中美竞争等影响。在此背景下,会议指出,2023年经济工作“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可以看出,政策的核心取向是推动经济回归潜在增速,以及促进市场信心加快恢复。

德邦基金表示, 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的如期召开释放了积极信号。当前国内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叠加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经济受影响程度加深。但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市场的主要关注点会集中在明年的政策发力方向,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

此外,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表示,最大的信号就是要提振市场信心,会议多次提出要提振市场信心,如“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两个“毫不动摇”要是给予民营企业信心。

此次会议制定了五大任务,其中第一大就是抓内需,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会议重点提到了将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作为主要抓手。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谈及接下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汇添富基金表示,从宏观政策的表述来看,不管是前期12月6日的政治局会议,还是12月16号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提出“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指出,“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显示出明年宏观政策更多是发挥组合拳的作用,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同组合中寻找实现经济复苏的最优解。对于接下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们认为:

一是财政政策将保持积极,从2021年的“提升效能”转变为“加力提效”,显示出财政支出仍会保持必要规模,但未来政策倾斜方向有望更加突出。财政政策既强调在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上实现组合优化,也强调了财政可持续性。因此明年有望继续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规模,在财政使用方向上有望将更多向扩内需、产业安全和科技自立等国家战略支持的方向倾斜。

二是在货币政策上,强调“稳健”,再提“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相比2021年,将“灵活适度”的提法调整为“精准有力”,显示2023年货币政策工具将进一步发力,我们也深刻认同央行刘国强副行长“总量要够、结构要准”的货币政策表述。从目前房地产行业、地方政府债务和中小银行等流动性风险仍未充分化解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有望保持稳健偏宽松的格局,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快速复苏。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表示,财政政策是积极的,预期将会合理提升财政赤字,通过专项债、财政贴息等方式,增加财政结构性的支出,特别是对传统制造业技术升级方面、居民消费恢复和扩大的支持上。同时,财政政策的积极也将是克制的,财政扩张的主力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方面,主要保障财政的可持续性和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可控。

货币政策是稳健的,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是主要的内容,总量上并不会出现2022年过分宽货币的情况。信贷政策是结构性的,主要是促进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同时,货币政策还需要在处理风险方面留有余地。

南方基金表示,对财政政策的描述强调“保障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且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继续强调“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边际上没有出现市场预期的放松。因此预计2023年财政赤字率目标和新增专项债额度不会过于激进,赤字率目标有望小幅抬升至3%,专项债额度约4万亿,但准财政工具的使用规模将根据经济实际情况具备较大的灵活性,稳增长的同时坚持高质量发展。

汇丰晋信基金宏观及策略师沈超表示,2023年财政政策强调“加力提效”,整体仍有望保持积极。2022年财政政策重点是“减税降费”,2023年是则强调“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通常来说,财政贴息一般会与产业政策结合,比如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进行贴息扶持。

货币政策表达为“精准有力”,预计明年货币不会大水漫灌,但仍会保持相对宽松的流动性。同时更多配合财政政策,进行精准的结构性扶持。

国泰基金表示,今年会议对财政政策的定调是“加力提效”,与2021年的“提升效能”和2020年的“提质增效”相比,把“加力”置于“提效”之前,说明政策重心明显向着加大力度的方向倾斜。

今年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精准有力”,与2021年的“灵活适度”和2020年的“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相比,货币政策更强调其结构功能。同时,本次会议重提“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同样重提的还有“两个稳定”——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这或许意味着数量宽松政策的概率有所下降,未来货币宽松的重心或转向价格型工具。

海富通基金研究部表示,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的安排,接下来预计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万家基金宏观分析师喻坤表示,财政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力,狭义和广义赤字均有加码空间。财政政策要求“加力提效”,较前两年的表述最大的变化是要求“加力”,这意味着明年财政政策力度在今年基础上仍有提升空间。从具体措施来看,会议弱化了“减税降费”,而更强调“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发力重心更偏向支出端,预计赤字率可能有所上调,同时专项债预计维持较高规模。财政贴息贷款也有助于增强为实体降成本的效果,属于货币财政协同发力的举措,预计明年进一步扩大使用。

此外,政策性金融机构预计也将构成广义赤字的发力重心。货币总体基调变化不大,边际上更强调精准。货币政策强调“精准有力”,变化在于边际上更强调精准,但同时力度仍然会维持,这意味着货币总体偏宽的取向暂时也没有变化。流动性基调不变,仍然是“保持合理充裕”。

中信保诚基金表示,积极财政:提高赤字率、运用专项债、财政性金融工具维持中央财政支出力度,通过转移支付化解地方财政压力。稳健货币:预计配合财政政策为主,努力维持出口下行环境下的汇率稳定,以及地产风险暴露期的金融体系稳定。

德邦基金表示,会议强调财政要“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货币政策更强调要“精准有力”。“精准”说明未来会更多的结构化货币政策出台,“有力”则是政策托底信心的反映。表明明年财政政策将会加力,货币方面继续保持流动性充裕。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增长的决心更强,2023年稳增长再度升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将有力推动经济修复。

平安基金权益投资总监李化松表示,与国外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宏观政策整体偏紧。接下来整体的政策空间预计相对较大。对于财政政策,我们目前的政策空间还比较大,未来发力空间较大。对于货币政策倾向于温和货币、宽松信用的政策组合。

此外,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2023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将持续发力,预计明年赤字率会小幅提升,政策性金融工具也会继续投放。但也应看到,明年的核心矛盾在于消费,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不是无限度的,而是要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债务风险可控。

提振市场信心

2023年A股表现可期

不少基金公司投资人士认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带给市场以信心,众多人士坚定看好A股中长期投资价值。

天弘基金表示,与过往相比,此次会议最值得关注的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大力提振信心,这也是本次会议最大的超预期之处。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信心的大幅改善和增强预计对于A股市场会有较为直接的正面影响,投资者对明年经济基本面的预期将显著增强。

其次,是外需下行背景下着力扩大内需。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的托底性力量居民资产负债表依然稳健,当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消失,勤劳的中国老百姓积攒下来的购买力值得期待。对应到资本市场投资,需要关注不同消费行为的修复顺序。明年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着力点是加大投资,2022年基建增速比较强劲,2023年预计还能够保持在一个相近的中枢之内,基建增速仍会比较强劲。

最后,是毫不动摇支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这方面预计未来会有相关的产业政策出台,对于资本市场的相关领域如信创等,也或许会存在相应的投资机会。

天弘基金表示,在政策重心重回经济增长、疫情扰动持续降低、房地产融资环境明显改善等多方积极因素共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将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增速将持续回升。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利好令A股的战略投资机会进一步凸显,2023年A股表现可期。

“还是增强市场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信心,因此将会修复市场的风险偏好水平,将有望促进国内外长期资金的回流。”平安基金权益投资总监李化松更是乐观表示。

汇添富基金表示,首先,经济定调更加积极,促就业、增收入、提信心是重要发力环节,扩内需则是明年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这些都将直接利好股市的分子端修复,明年全A盈利周期有望逐步企稳向上,因此,会议的积极定调无疑将对市场信心形成重要的提振作用。

其次,本次会议对今年市场的各项制约因素都针对性地予以了积极回应,一则在防疫领域重申防疫政策将持续优化,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二则在地产领域强调保障地产合理融资需求,化解信用风险,支持刚需与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地产发展迈向新常态;三则在平台经济领域,延续监管但侧重常态化,同时强调要支持和发挥平台企业在模式创新、创造就业和国际竞争中的优势。这些都将引领消费、地产、互联网等产业迈向疫后发展新阶段。

此外,在产业投资领域,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并强调高质量发展,兼顾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这也意味着我国产业链现代化将加速推进,能源、粮食、矿产安全保障力度将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突破和关键部件研发也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汇丰晋信基金宏观及策略师沈超也表示,本次会议显示明年国家对稳增长的信心明显提升,有利于提高市场对疫后经济回升的信心,提高市场的风险偏好。目前市场风险溢价处于高位,源于市场信心仍不足,看好后续市场信心提升带来的风险溢价回落,市场有望实现估值修复。

“不管是制定政策,还是强调未来政策方向,本次会议都格外强调‘信心’。从结果来看,本次会议所提出的各类举措及具体力度都将使得市场对于明年经济增长抱有更强信心。换言之,本次会议的积极信号将有效提振市场的风险偏好。”国泰基金相关人士表示,对于平台经济、国企改革、自主可控等长远问题上的定调,也使得受益行业的发展前景更为明确。这将有助于市场对相关行业及公司进行价值重估。

广发基金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振信心,政策稳增长态度明确。政策稳中求进,经济预期改善有望推动权益资产上行,市场整体的风险偏好和盈利预期有望得到提升。考虑到当前A股估值处于较低位置,明年A股或将受益于经济复苏带来的支撑。

海富通基金研究部认为, 总的来说,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点包括:一是,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包括对于经济增长的要求、对于房地产和平台经济政策的转变、两个“毫不动摇”等,有利于提升风险偏好水平。二是,目标明确,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是,政策重点的转移,从供给侧转变为需求侧,扩大内需,依靠消费和投资。我们预计2023年的宏观政策是扩张性的,以多种方式和渠道积极扩大内需。

诺安基金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精神的贯彻执行,将在提振消费以及地产周期企稳方面起到尤为亮眼的效果。随着病毒新毒株自身特点的变化防疫政策也随之优化调整,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有望逐步消退、后续随着复工复产逐步推进、以及后端医疗保障工作的逐步落实和完善,有望持续提振内需。平台经济、民营经济以及外资支持力度的加强,或有利于调动各方市场活力、提振市场信心,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往前看,政策落地的力度及节奏、以及疫情影响消退的具体节奏仍需持续关注。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一是,高质量发展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政策的主基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入康庄大道,这一战略不因短期的扰动而改变。二是,“两个毫不动摇”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企业家精神将成为创新的核心动力。三是,政策管理的系统化更加明确,宏观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弱化。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表示,本次会议定调较为积极,其中提到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因此,明年我国实现较好的经济目标可能性很大,这将给投资者带来信心。

德邦基金认为,从定调上看,明年经济复苏企稳是大概率事件,当前权益市场最重要的行情基础就是经济走强的预期。目前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后的短期冲击只是暂时的,防控政策调整带来的长期正向影响大于短期冲击。明年国内经济面临低基数效应,随着政策密集出台助力经济发展,国内经济将逐步回归潜在增速水平,企业盈利有望持续改善。

沿着稳增长预期寻找方向

大消费、房地产、高端制造被看好

究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了哪些投资机会?不少人士认为短期可从稳增长预期来找方向,消费、房地产、高端制造等值得关注,长期看从高质量发展思路去寻找方向,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被提及。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来看,2023年我们坚定看好中国权益市场。”汇添富相关人士表示,随着“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一政策回暖基调将持续提升风险偏好,疫情防控放开顺利推行假设下分子端企业盈利也有望持续改善。从细分方向来看,未来更看好消费复苏和高端制造业这两条主线。

一是随着扩内需远景规划出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指引下明年消费复苏有望成为市场的投资主线之一。目前来看,尽管短期疫情防控放开后可能对经济产生扰动,但看长一些消费出行等链条复苏有望持续。一方面,疫情防控三年以来形成的消费低迷预期有望扭转,未来一段时间有望出现多个细分行业的陆续复苏。另一方面,从中长期来看,扩内需政策规划到了2035年,显示出未来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内需动力,这构成了投资消费板块的中长期逻辑。

二是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来看,不仅重视“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也提出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这显示出中国未来既要稳固当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领域,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相关具有全球优势的产业,也要积极参与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未来新兴制造业的全球产业链分工。这意味着包括传统优势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相关的高端制造业仍将是市场关注的主线之一。

汇丰晋信基金宏观及策略师沈超也认为可重点关注三方面机会。他具体分析,“促消费”相关的消费板块投资机会。会议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消费将成为明年政策扶持的重点和稳增长的核心。“保交楼”相关的地产链机会。会议强调房地产平稳发展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持。“保安全”相关的自主可控板块机会。产业政策强调发展与安全并举,产业安全将成为明年政策重点扶持方向。

消费被不少投资人士看好。平安基金权益投资总监李化松就表示,“消费方面,可能是2023年很重要的方向,包括居住消费、新能源汽车消费、养老消费等方面。科技创新方面,核心软硬件的自主可控也会是重要方向。”

广发基金表示,结构方面,消费和自主可控短期内或相对受益。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明显的变化是拔高了消费的重要性,把“扩内需、扩消费”作为明年的第一大要点。近期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对如何扩消费作了系统性规划。后续可进一步关注政策具体落地情况。

此外,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会大力强调发展科技产业、高新产业、高端制造产业等,但每一年的侧重点又略有不同。今年重新强调“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自主可控又重回最中心,跟随国家安全的大主题,重要性被抬至新高度。具体而言,沿“发展和安全”并举的角度进行配置,其中顺周期的食品饮料、医疗服务等方向将受益于人员流动以及经济活动的修复;而能源安全、自主可控相关的新能源和科技板块也有配置价值。

国泰基金表示也认为,从整体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建立了一个稳定且积极的政策预期,政策预期趋稳将提振整体风险偏好,惠及权益市场。此外,稳增长对于分子端将形成强大支撑,而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将使得分母端保持稳定。

从具体主题来看,会议的积极表态众多,关注四个方向:第一、扩内需中的消费。消费将迎来一轮自然复苏,考虑到会议格外重视收入增长所带动的消费改善,与居民消费升级换代相关的行业将因此受益。

第二、受益于地产政策优化的,包括金融、地产和地产后周期消费。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新动能,不论是突破卡脖子技术,还是在新能源等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仍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切,也将是政策持续乏力的重点方向。

第四、国企改革。会议对于国企持续改革,并向市场化经营转型的态度十分清晰,优质国企的业绩表现或带来国企价值的重估。

海富通基金相关投研人员表示,影响今年股市的“内滞外胀”的核心变量均发生显著变化。内部,此前核心矛盾是外需下行背景下的内需不足问题。近期房地产等政策均出现根本性转变,从预期阶段进入政策落地之后的现实验证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2023年的政策方向为扩大内需,重点在消费和投资。

“随着国内稳增长政策发力,流动性保持宽松,中国率先复苏仍是大概率事件。由于国内外不确定性均有望降低,预计市场将有较为明显的机会。”上述人士表示,风格上,短期成长性价比较高,以新能源、光伏、储能、风电、军工等为代表的主要细分行业的成交额占比及换手率均回到阶段性低位,性价比逐步提升。消费领域,考虑到最近三年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逐步走向低位,储蓄率不断上升,一旦疫情等因素有改善的预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预计消费领域有望反弹。

中长期风格与行业的观点,在经济增长中枢没有显著上移或者下行的背景下,科技制造方向中小盘占优的情况或仍是常态。若经济修复预期改善,则风格或切换至价值。

港股方面,分母端和分子端均迎来了边际改善。分子端,中国的房地产等政策进一步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稳增长,经济预期存在修复空间。分母端,美国CPI连续低于预期,美联储紧缩退坡,港股估值端的压制出现明显修复。预期港股将迎来修复,结构上看好互联网、金融地产、地产后周期等。

中信保诚基金则表示,看好困境行业的政策转向,第一是房地产。预计政策出发点可能是防风险,但如果防风险需要行业的适度扩张,相应的需求侧政策仍需要追加出台,这些或将边际更利好金融、地产产业链.

第二平台经济。政策出发点可能是吸纳就业,因此需要平台经济的适度扩张,关注后续绿电案例、以及常态化监管规则,这些将边际更利好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平台经济。

第三是制造业改造升级:1、内涵从战略新兴产业延伸到传统行业;2、核心技术和零部件重点支持;3、如获得财政性金融工具、新型举国体制等政策支持,或有望边际更利好通用机械。

德邦基金也认为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地产、投资、以及安全三大方向。在扩大内需上将会有更多投资机会,其中以住房、汽车为主。会议明确提及将住房改善定义为一种消费,支持刚需住房,对于地产板块的表态偏乐观。而制造业方面,狠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技改设备、资本开支或是重点方向。对于平台经济的表态也更加积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传统能源问题将再度平衡,增加传统能源的供给,保障能源安全。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认为,行业选择上,沿着稳增长预期和二十大报告寻找方向,有三条主线:一是基建链条,钢铁、建材、工程机械、建筑,二是消费,食品饮料、社会服务、商贸零售,三是科技成长:汽车、电力设备、军工、电子。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表示,明年抓内需是首要工作,这包括消费和投资两项。由于消费占我国经济总量的比例更大,如果消费能更快的恢复,经济的弹性会很大。我们预计,明年在刺激消费方面会出台一些政策,如地产需求端的政策继续松绑,汽车、家电等方面也可能会出台一些鼓励政策等。

招商基金相关人士表示,政策当前对于明年经济需求侧“稳增长”诉求提升,此为较今年基本面边际变化比较大的方面,除了长期导向的投资机会外,需要继续重视明年“稳增长”带来的相关投资机会。虽然扩内需首提消费,地产仍是核心,地产产业链在博弈波动后仍有一定机会。后续可考虑将投资逻辑链条从政策预期驱动逐步转向业绩兑现。

“从长远布局看,高质量发展将是投资的不二法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特别是独立自主的产业链安全,这些产业主要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领域,布局时需要均衡。”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表示。

魏凤春还认为,房地产经过重组后,或将会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加速向公用事业转化,从而具备长期获取红利的价值。短期看,消费的恢复和扩大,可以根据估值修复的程度进行投资。此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也需要重点考虑。

编辑:乔伊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本文标签: 中央  政府  内需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