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河南拆迁,补偿老农1亿遭拒,专家来后一看:你家真的不能拆

热点资讯2023-01-18 17:08:29智慧百科

那年河南拆迁,补偿老农1亿遭拒,专家来后一看:你家真的不能拆

因为“拆迁”一夜暴富的大有人在,所以拆迁规划下来的时候,大多数的民众都会配合,不仅是支持宏观的政策,也能改善自己的经济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2007年的时候,由于城市规划的原因,河南省郑州市东史马村,乡村改造工作开始进行。

当时的补贴方案是,拆迁房给居民安排安置房,并且发放一大笔拆迁补助款。

旧房换新房,还有一大笔钱可以拿,居民们都很高兴,这简直就是天降的大喜事。

然而,家住该村的一位村民任金岭,却坚持不让拆迁自家的古宅,拒绝接受补偿款。

任金岭住的地方,被村民们称为“任家大院”,位置正处于东史马村的正中心。

由于地理环境优越,这里成了开发商十分想要的地皮,甚至一度开价达到了1亿元。

如今,在高楼林立的东史马村,只有任金岭的大院,孤零零地被环抱其中,显得有一些格格不入。


那么,任金岭为什么不愿意拆迁?这栋古宅又有什么秘密?竟然连1亿元都不能打动它的主人?

拒绝上亿拆迁补偿款,只为守护百年古宅院

“任家大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据地方志记载,任金岭祖上曾在朝廷为官,发达以后在老家建下此宅。

建成之时,这处宅院占地30多亩,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任金岭这一辈,宅院面积只剩下不到4亩。


东史马村东临牡丹街,西临河南工业大学,南临莲花街,北临连霍高速,是一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的地段。

而“任家大院”正处村中心,所以便成了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都想把这个地方给盘下来。

改造工程还未进行时,任金岭的家里天天都会去人,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几乎都没有断过。

来的人之中,大多数都是开发商请来的说客,还有一些是村里的负责人,德高望重的长辈,甚至是任金岭的亲戚朋友。


然而,不管这些人说得如何劝说,即便是先给钱后拆迁,但是任金岭就是一口咬死了不同意。

有人调查过任金岭的家庭,得知他的父辈以及他自己,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什么面对如此优越的条件,却依然无动于衷呢?

开发商十分疑惑,从而觉得会不会是价格开得太低了?于是就一再加价,从上百万到上千万,再到整整1个亿,可最终的结果还是碰了一鼻子灰。

有人就不乐意了,直接挑明了,认为任金岭觉得开发商一直在加钱,所以还想要更高价。


不料这一下点燃了任金岭的怒火,他直接赶人,并且大声地说道:“别说1个亿,就是给我10亿、100亿,我也不会同意的,你们想都不要想了……”

任金岭油盐不进的态度,让所有人都顿足捶胸。但是搬走的很多村民,都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大家都在暗暗地笑话他。

有人觉得任金岭太傻,拿着那么多钱,想过什么好日子没有?即便是存到银行里吃利息,子孙几代人都能衣食无忧。

也有人很眼红,凭什么任金岭的房子能报价那么高,而他们的补贴款却只有区区的几百万元?

后来,也有媒体记者前去采访,任金岭说出了自己不愿拆迁的原因:“我也不想做钉子户的,但是老宅子,对我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任金岭从来没有想过卖掉祖宅,即便他自己说的10亿、100亿,那也是一时的气愤言语。

“任家大院”始建于1775年,历经任家数代人的努力,最终于1838年正式竣工,建造修缮时间长达63年。

在古时候,人们称呼它叫“大门楼”,是官府门第。任金岭的先人任德润,曾经官居布政使。

按照历史资料记载,清朝的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而任德润布政司布政使属于从二品大员之列。

这栋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的大宅院,在建成之初,占地总面积达到了1978平方米,形成了七进大院的规模。


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八个朝代,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两百多年来,任家人一直都在这处大宅院生活,但是由于历史的变革,外围的建筑被破坏,到了任金岭这一代,只剩下了两处院落,48个房间。

在任金岭的爷爷去世时,他曾千叮咛万嘱咐,让孙子一定要守好这处宅院,因为这不仅仅是任家的象征,也是他们的祖根。

倾注半生的心血,为了古宅当木匠

2007年,任金岭的父亲去世了,守护祖宅的重任就托付到了任金岭的身上,他从街上的新家,搬到了这处古宅里居住。

但是因为老宅子年久失修,一遇到下雨下雪,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里外都下雨。

木质结构的房子,长时间被雨水渗透后就会腐烂,任金岭看得是心急如焚,但是又没有钱请人修理,最后他只能自学了一手木匠手艺。


从此以后,任金岭除了农忙季节下地干活以外,他一直都住在古宅里面,冬天受冻,夏天挨热。

不管是家人还是邻居亲戚,走进这处宅院时,任金岭几乎都是在敲敲打打,他正在处理木材,准备修缮房屋破损的地方。

为了能够保留屋子的整体面貌,任金岭一笔一笔地临摹雕刻,久而久之也能做出一手绝好的木匠活。

毫不夸张地说,古宅就是任金岭的命根子,他为它倾注了大半辈子的心血。


用任金岭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古宅是祖上的东西。不是我的东西。它只是传承到我这一辈,我有责任保留下去,如果在我这一辈把古宅卖了。那就是断了家根,我愧对祖上。”

不仅如此,这处古宅也传承着任家的家风。

在古宅屋基的横梁上,雕刻着“诗礼传家”、“布德施恩”的家训。


任金岭的儿子告诉记者:“任家人都是背着这些家训长大的,我无论走到哪里。工作多辛苦,可一想到老宅中的家训,就会告诉自己,不攀比,不盲从,踏踏实实工作。”

任金岭说:“我们这一辈是平凡之辈,不如先祖显赫。在我们村中,不少人因为拆迁补偿过上富足的生活。坐拥七八套房产。可是有多少钱才算有钱呢?”

在任家人的心中,后辈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卖掉宅子,要世代传承,而想要的一切,都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去获取。


这样来看的话,古宅已经成了任家人的精神支柱,所以任金岭坚持不拆迁,也可以说是事出有因了。

随着改造工程的继续,任家古宅附近的大小房子,基本上都已经被拆除殆尽。随着施工队的进入,古宅也断水断电了。

这时的任金岭,不担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却十分的担心古宅的安危,害怕开发商突然强拆,所以他一分钟都不愿离开,连晚上也不敢睡得太久。

看到父亲忧心忡忡的样子,儿子任原野和父亲商议,把老宅子的消息上报上去,申请相关部门的保护。

相关部门很快就派来了专家,当他们迈入古宅以后,眼睛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走进院落,青砖灰瓦,木门斑驳,石凳也已经被磨得光滑,黑色的拜石板,似乎在诉说着家风威严。

专家们细看各处,只见木雕山屏花纹繁杂,门头左右各有一只麒麟,栩栩如生。

东西厢房的门窗上,还雕刻有“仙鹤云海、双鹿食草、麒麟送子”等精美的图案。

抬头往上看,正房的房梁足足有7米多高,上面雕刻着祥云、蝙蝠等纹样,映衬着下方的“暗八仙”,无不彰显出古宅昔日的辉煌。


不管是从建造手段,还是雕刻技艺上,古宅都有着无比巨大的研究价值。

临走的时候,专家一再提醒任金岭:“你这处古宅是十分罕见的古建筑,一定不要拆,要好好保护这些文物。”

两次“改造”获新生,古宅变成博物馆

2009年,“任家大院”被列为了郑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得以继续保留。

专家的认可,让任金岭十分的欣喜,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后面的麻烦却还远远没有结束。

随着周围开始盖起了高楼大厦,各种施工车辆总是在古宅周围来来往往,甚至还有一些人不请自入,顺走了一些古宅里的老物件,这让任金岭十分的气愤和难过。


为了保护古宅,任金岭用泥巴糊住了所有的砖雕,把传承下来的老物件埋进了地下,对于那些怕水的木雕,他用玻璃把它们隔了起来。

除此之外,任金岭还在大门上挂上了“非请勿入”的牌子,防止陌生人进入宅院。

但是施工时漫天的灰尘,还有时不时压过古宅屋脚的车辆,都不可避免地对古宅造成了一定的损坏。

任金岭琢磨着,想在宅子的外墙边上,再次修建一道矮墙,这样就能进一步保护古宅了。

然而,任金岭把一生的积蓄,全部都花在了修缮宅院上,已经拿不出钱来了。看着宅子门前的路面,被进出的车辆压得千疮百孔,任金岭欲哭无泪。


任金岭考虑再三,决定向相关部门申请将古宅建设成一座博物馆,为此他和老伴挖出了藏在地下的上千件文物,像河南省文物局提交了申请。


2017年,河南省文物局派人下来考察,最终通过了任金岭的申请,将老宅改造为了“郑州天祥博物馆”,由任金岭担任馆长。

之后,任金岭采取不收费的措施,让市民们凭借身份证就能进宅参观,而他和妻子,则担任游客们的讲解员。

在高楼林立之下,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隐藏在婆娑树影之中,见证了200多年的文化传承。


有人夸任金岭收藏的文物品相特别好,但是他却说:“我也不懂什么文物不文物的,我保留这些东西,是为了让文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多数地方都在实现城镇化,这就导致了古建筑和新工程的冲突时有发生,如何避免古建筑被破坏,应该要想出一个万全的办法。


正如在2007年,中国文联副主席冯冀才说过这样一段话:“城镇化和留住我们的传统不是对立的,应该是一致的。把两者看成是“矛盾”的观念是没有文化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那么在中国,还有多少像“任家大院”这样的地方?它们有的被破坏,有的自然毁灭了,它们的消失,何尝不是传统文化的丢失呢?

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报《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不是“矛”和“盾”》

中国日报《藏身郑州高楼间 这所百年古宅有着怎样的秘密》

中国文化报《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不是“矛”和“盾”》

大河报《村民坚守百年古宅:给100亿不卖 要为郑州守遗产》

本文标签: 拆迁  金岭  古宅  任家  宅院  宅子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