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韬志略|美侦察船在南海活动频繁,试图立体监控南海

热点资讯2022-12-05 10:05:45智慧百科

兵韬志略|美侦察船在南海活动频繁,试图立体监控南海

据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表示,11月29日美国“钱斯洛斯维尔”号导弹巡洋舰未经中国政府批准,非法闯入中国南沙岛礁邻近海域,被南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进行跟踪监视并予以警告驱离。而在此之前,美海军还派出“汉森”号海洋测量船和“忠诚”号海洋监视船两艘侦察船进入南海,分别在海南岛以南和西沙群岛东北部进行高强度作业。

点评:南海地区是美国开展海域态势感知行动的重要区域,被纳入到所谓的“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体系”中,成为其全球海域态势感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太地区竞争对手实力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美军在南海地区频繁出动军舰、战机甚至还动用天基和电磁维平台进行态势感知侦察行动,其重要原因是企图通过构建立体化海域态势侦察体系,有效掌握地区战略态势主动权,并以此来抵消竞争对手在南海区域日渐增长的力量优势,牵制其海上力量向外延伸。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官兵观察驱离美“钱斯洛斯维尔”号导弹巡洋舰。

美欲构建立体化海域态势侦察体系

长期以来,美国在南海地区一直打着所谓“航行自由”的旗号,频频采取挑衅行动,并在积极实践一种名为“远征前进基地作战”的作战概念。该概念设想在对手海域防区内设立数个由美军掌控的“前进基地”,并在这些“前进基地”部署F-35B隐身战机、防空导弹、特种部队等机动力量,配合美军的海空大部队从多个方向进一步接近和打击对手的前沿阵地。为在南海实现这个目标,美军就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周边岛礁的信息,如面积、附近水文状况、涨潮和退潮状况等,为未来潜在的“抢夺岛礁并建立前进基地”做准备。

为此,近期美军在南海地区动用了包括各型侦察机、无人机、侦察船、核潜艇,以及轨道侦察卫星等在内的多种战略侦察手段。此次非法闯入中国南沙岛礁邻近海域的“钱斯洛斯维尔”号导弹巡洋舰是一艘搭载了“宙斯盾”系统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虽然服役了33年之久,但仍然有着较强的探测和信息获取能力,而两艘侦察船则打着“海洋观测和测量”幌子进入南海,公开搜集区域水文资料情报。其中,“汉森”号海洋测量船在海南岛以南区域展开秘密侦察行动,主要进行海底地形地貌探测以及海洋气象水文调查,而“忠诚”号海洋监视船则在西沙群岛东北部海域活动,主要负责侦察水下目标、支持反潜作战等。

除了水面舰船外,美国还开始加强在南海部署水下侦察力量。随着海军战略的转型,美国将核潜艇赋予了更多执行抵近敌方海岸、舰队进行侦察的任务。例如,“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作为美军最先进的水下侦察平台之一,在更换了卫星通信和新的传感器后,可用于侦搜难度较大但具有特殊价值的战略情报。未来,美国还将对“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嵌入潜射无人机和无人水下航行器两种新的侦察平台,进一步提升其情报收集、监视侦察、中继通讯、毁伤效果评估能力。

除了海上力量外,美军在南海地区还增加了多样化的空中侦察力量。10月20日,美国空军一架RC-135V战略侦察机进入了南海,在巴士海峡以西空域展开了所谓的“抵近侦察”行动。该型侦察机具备强大的情报搜集能力,通过搭载的电子设备,可以对各类电磁信号进行搜集和分析。此外,美军还在南海战场还纳入了天基和电磁维侦察,这些都会大幅提升美军在南海地区的立体化侦察体系能力,从而开展对地区重点目标的全面侦察。


美“钱斯洛斯维尔”号闯入我岛礁邻近海域。

妄图有效掌握海上战略态势主动权

拜登上台后,出台了新的“印太海洋安全战略”,计划5年投入5000万美元用于开展包括海域态势感知体系建设在内的海洋安全合作,同时还配套制定了“太平洋威慑”和“海洋安全”两个合作倡议,不断加强“印太”地区前沿军事部署。而随着太空卫星、无人和智能化等技术的发展,拜登政府还提出了“综合威慑”新战略理念,要求扩大水面、水下和空中常规和战略性力量,整合太空、网络、情报等各部门资源进行海域态势的综合性侦察,特别是强调要加强与准军事及民事力量的协同作战。

例如,由于海警在执行任务时具有灵活性高和较低敏感性等特点,美国开始在“印太”地区积极构建集海警力量前沿部署和联合行动、海上信息情报共享等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海域态势感知体系,通过情报监视与侦察、舰艇目标跟踪、海上执法支援以及为易受攻击的目标提供必要防护等行动,不断提升美国在该区域的前端态势感知能力。

而针对美海军在“印太”区域部分舰船老化、任务量加重而造成的疲于奔命困境,美军提出了大规模建造新舰船、采购新一代先进战机及增加部署新的防空和中短程导弹等计划予以解决。但问题是,这些计划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庞大的军费开支已经成为美国财政预算的瓶颈,迫使美军在开展海外部署和开展海外行动时不得不考虑到经济成本。因此,美国开始寻求与盟友的合作,将其作为降低在西太平洋地区军事成本的重要举措。

5月24日,美国在美日印澳“四国合作机制”领导人峰会上,高调推出一项海上安全新倡议——“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宣称将提升太平洋、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各国的海域监控能力,并将该伙伴关系作为构建全球海域态势感知体系的重要手段。在该伙伴关系的框架下,美国以加强联盟和伙伴关系为基本路径,积极整合本地区有实力的盟友和伙伴国的力量,通过人员训练、装备转移、基地援建、直接拨款援助等方式,部署使用各种跟踪识别系统,帮助地区盟友和伙伴提升海域感知能力,初步构建起了以新加坡、印度、太平洋岛国为三个中心的海洋信息融合网络,实现美国与区域内国家海洋安全和海上执法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美国认为,构建和深化所谓的“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可以大大降低地区海域态势感知体系建设及遏制对手海上影响力外扩的成本,为美军避免在从东北亚-东南亚-南太-印度洋的漫长战线上分散兵力、疲于应对和耗费巨资提供了可行的出路,是美国在保持对竞争对手海上影响力外延进行有效遏制前提下降低自身成本的最佳措施,也可以通过实现在公海和濒海区域的持续存在,有效掌握海上战略态势的主动权。


“汉森”号海洋测量船。

政治象征远大于军事价值

从此次美海军在南海进行军事活动的时间节点和背景来看,恰逢东盟峰会、G20峰会和东亚峰会举办的敏感时刻。按照美国人的一贯的强权政治思维,派遣一支类似于航母打击群的庞大军事力量进入南海进行炫耀才符合其一贯的霸权主义作风,但此次美国一反常态,仅派出1艘老旧的巡洋舰和两艘侦察船进入南海活动,再加上近期美军舰船和侦察机进入南海地区实施挑衅行动的数量也明显减少,这多少有点令外界感到意外。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美军需要应对俄乌冲突和朝鲜半岛紧张局势,能用于在南海军事挑衅的力量明显不足;更重要的是,中国坚定的反击决心和日益完善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足以令美国的过激挑衅付出相应代价,也对美军构成了强大的威慑,这些都迫使美国在南海进行军事活动时日渐趋向于实用性,政治象征远大于军事价值。

此外,东南亚国家的态度和感受也成为美国在南海进行军事挑衅活动时需要顾及的一个重要因素。东盟各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发展利益考虑,都希望地区局势稳定。特别是在中国成为东盟的信任国家之后,南海沿岸国家都热衷于与中国在相关问题上展开合作,美国在南海的军事搅局行为容易引起地区各国的反感,但美国又不甘心因此放弃在南海地区的军事行动和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派遣老旧战舰和敏感度不高的侦察船到南海活动,非常符合当下美国与东盟关系的尴尬境况。

总之,美国不顾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法规定,频繁在南海地区进行海域态势感知行动,甚至在行动中时常伴有挑衅性军事演训等其他动作,充分表明其安全理念已深陷“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的怪圈。在中国与东盟正在努力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落实进程的情况下,美国的这些做法显然是不合时宜,不仅是对南海多边主义合作机制与共识的背离,而且还将使该地区海洋安全秩序的“碎片化”趋势愈演愈烈,成为美国奉行“霸权和国家利益优先”的注脚。

(兵韬志略是由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凌云志为澎湃防务栏目开设的个人专栏,盘点近期重大防务事件,评点信息背后暗藏的玄机,剥茧抽丝、拂尘见金,两周一期,不见不散)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