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周远方 编辑/马媛媛)
“毛主席说,妇女是半边天,中国政府一直以来有很多政策帮助女性发展”。
自称“外国民营企业家、上海女婿”的丹麦家具商李曦萌(Simon Lichtenberg)在进博会期间的一个圆桌论坛上抛出的一句话,引发同场讨论嘉宾们的热烈共鸣。
11月7日,由商务部主办,全球化智库(CCG)与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秘书处共同承办,联合国妇女署支持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2022全球人才流动与发展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
论坛第二场圆桌讨论“高端国际化人才培训机制与创新中的性别视角”由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明竺(Zoon Ahmed Khan)主持,与会嘉宾就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职场和家庭如何平衡、女性职场“玻璃天花板”、二胎和男女产假平等政策、辅助生殖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李曦萌1995年就创办了特雷通集团,率先引进北欧家具进入中国市场,如今在中国,该公司制造的皮质沙发出口全球,每月出口量达1000个集装箱。
李曦萌形容自己办了一家“有中国特色的丹麦企业”,他已在上海生活25年,普通话流利,甚至已经很擅长使用中国政治概念。
特雷通总裁、创始人,中国丹麦商会主席李曦萌
“我们的业务是制造家具,在中国有2000名员工,其中裁皮等工种有很多女性,重体力的工作一般是男性。”李曦萌说道,“在我们公司,中国的女性管理者工作细致度非常高,责任心非常强,另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她们普遍比男性谦虚,这很适合我们公司的文化,据我所知,有一家北欧的跨国公司就有内部政策规定,在中国的高管只能由女性担任。”
“毛主席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他说,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帮助很多的妇女发展,这也是我们能雇用到很多女性高管的原因之一。
在资生堂,妇女不仅顶半边天,该公司中国区共有近1万名员工,女性占比达到89%,其中初级和中级管理者女性占比达到72%,高级管理层达到45%。资生堂中国区对外事务副总裁中原杏里表示,资生堂在日本是对于女性赋权排名第一位的公司,也是女性特别想进入的公司。
“女性工作当中,我们特别困惑的是职场和家庭如何平衡,”中原杏里提到,“在日本,资生堂为了育儿的母亲设立了幼儿园,有12-13个小时可以托管孩子,另外还有两个月的产假,所以资生堂的女性员工在产后的回归率达到100%”。
资生堂中国区对外事务副总裁中原杏里
“中国的妇女参与经济劳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全球领先的,即使到现在,中国妇女参与劳动的比例在亚太地区仍然处于领先水平,”联合妇女署合作伙伴关系专员杨睿侃承接话题表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妇女参与劳动的水平有一定的下降,中国以前很多的育儿机构都是由政府和企业负担的,后来就转为市场化和民营化。”
杨睿侃提到,新冠肺炎对妇女就业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过去三年的疫情中看到,像李兰娟院士、陈薇院士,包括许多冲到一线、一直奋战在疫区的医疗工作者,有大量都是女性。从这里能够看到,中国妇女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时候,能够展现出巨大的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
中国政府在过去这些年里一直都致力于妇女经济赋权及推动性别平等的相关工作,就在刚刚过去的10月30日,中国人大通过了《关于中国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其中大量涉及妇女均等就业机会、终身学习、预防和应对工作场所性骚扰和性别歧视等等方面的内容。
和睦家医院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李碧菁(Roberta Lipton)1979年就来到中国,她对“妇女能顶半边天”也深有感触。
“当年我也是通过这句话了解中国的男女平等的,”李碧菁回忆,“当时我也看到那些漂亮的宣传海报,画着一位勇敢的女性在爬电线杆,我觉得肯定中国是一个(男女平等的)天堂。”
和睦家医院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李碧菁
“我刚到中国的时候,很多美国人都问我,你作为一个女企业家,在中国是什么感受,”李碧菁说,“我的答案是,其实那个时候,在中国的外国人很少,所以最大的特征不是我的性别,他们把我当成外星来的人一样。所以当时我并没有遇到太多歧视和挑战,但是在随后的多年里,我发现我的中国姐妹们还是遇到很多挑战的,尽管很多政策看起来对女性非常友好。”
李碧菁举例,比如很长的孕产假,以及例假时可以休假,这些好的政策也可能影响女性的一些职业发展,很多公司会认为招聘一名未生育女性,会损失她6-8个月的生产力。她因此建议,应该强制父亲也休与女性同样长的孕产假。此外,她还建议为年轻女性提供更好的辅助生殖政策和服务,以及为女性健康提供更多的筛查和治疗。
来自欧莱雅的兰珍珍特别提到了中国科学领域的女性力量和仍然存在的“玻璃天花板”现象。
“刚刚嘉宾谈到妇女能顶半边天,现在的中国女性已经可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中国的著名女性科学家如屠呦呦、陈化兰、付巧妹、颜宁等等,已经不胜枚举”,她谈到,“可是我们仍然看到玻璃天花板的现象,尤其对女性科技人才来说依然存在。”
欧莱雅北亚及中国首席企业事务与公众联动官兰珍珍
兰珍珍谈到,在女性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家庭依然希望女孩子去读文科,觉得理工科对女生挺苦的,生孩子、结婚、家务、养育孩子等家庭责任都会影响她们的科研之路,她们的心理和身理周期也一定会影响工作节奏和职业的发展,许多人都很难迈过这个槛。
兰珍珍提到欧莱雅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创立的“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该奖项在2014年进入中国,已经有164位青年女科学家获此殊荣。
来自全球老牌时尚媒体WWD的刘炳森提到,在中国,女性撑起半边天,但在全球时尚界,情况是不太一样的。
华意国际时尚文化集团暨WWD中国创始人兼董事长刘炳森
“女性似乎是全世界时尚消费的主流,但是,在时尚产业这个里面,女性始终是一个弱势的团体,为什么?”刘炳森说道,“作为一家拥有113年历史、最权威的国际时尚媒体,我们对这个问题有充分的了解。”
他说,欧洲的工商业是在中世纪末端,文艺复兴的前端开始发展的,当时,随着现代国家出现和“地理大发现”,欧洲变得逐渐富裕,他们的工商业成立了大量行会,唯有加入行业团体,才能从事相关行业,但当时,欧洲所有的行会,都是不允许女性参加的。
这意味着,当欧洲时尚行业开始发芽的时候,女性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参与权。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后来,虽然随着时间推移,情况改变了很多,但是时尚行业的基因没有改变是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承认,在全世界来看,女性在时尚行业里,并没有受到公平待遇。
“但是这个情况在中国不太一样。”刘炳森说,“中国的现代时尚产业始于40年前改革开放,这个迟到的启蒙让中国避免了欧洲时尚界的先天问题。”
中国最受欢迎的国际设计师中,有7位女性,3位男性,世界四大时装周中,中国女性服装设计师发表的作品越来越多,而且用中国的文化来发表作品也都是女性,而且越来越多。
刘炳森说,从时尚产业来讲,中国不但是全世界最早以纺织立国的国家,也是今天全球纺织品产量最大的国家,同时是全球时尚产品第二大消费国,其奢侈品市场占到全球的47%,因此,中国女性在时尚产业的发展,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