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
自打俄乌开始打仗,最大的获益者是谁?
肯定是美国,他们光靠能源就挣了2000多亿美元,今年第二、三季度,美国能源业迎来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半年。
赚了钱得分,像美孚就连续开启了巨额分红模式,二三季度分红158亿美元,CEO很会说,“这是把部分利润直接返还给美国人民的一种方式”,其实大家也都知道,大股东才是最得实惠的人。
美国人挣这么多钱,最大的冤大头就是欧洲,乌克兰越来越像无底洞,能源价格上了天,电费贵、天然气贵,连带着通货膨胀不断,夏天热死几千人,他们担心冬天会不会冻死几千人。
对此,欧洲人也是有反思的。
前几天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就说了,“欧洲不能完全依靠天然气这种传统的化石能源,也需要对风能等新能源进行开发。”
道理都对,但怎么做呢?冯德莱恩女士没说,她话锋一转:
“制造锂电池和其他重要设备的锂矿、稀土矿目前都在中国的手上,这对西方产生了’威胁’。为了保证欧盟和西方世界的安全,接下来需要剥夺中国对中国稀土、锂矿等珍稀矿产的掌控和经营,改由西方控制。”
她直接把这总结为“未来之战”。
冯德莱恩是德国人,她说这话之后没几天,德国总理朔尔茨就带着一堆企业家在访华。
因为他也是看清了,现在不是冷战,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深度全球化之后,中国是唯一的全产业链国家,脱钩哪那么容易,基本不会有赢家。
看起来都是德国人,但也分左中右,作为欧盟主席的冯德莱恩,现在的角色就是美国的“嘴替”,喊出新的中国能源威胁论,一点不稀奇。
美国除了在芯片上给中国卡脖子,这两年还组织了矿业朋友圈,针对锂矿、稀土,处处给中国下绊子。
前不久加拿大就以安全为由,要求三家中企撤出已投资的锂矿企业,白字黑子的合同说不认就不认。
冯德莱恩提出西方要控制稀土,也是源自一个思路。
但她没说西方应采取什么方式来剥夺中国在稀土和锂矿方面的优势,难不成像对待俄罗斯富豪那样,直接没收?
但这也太难了。毕竟,矿在中国,技术在中国,出不出口的决定权也在中国,明抢行不通。
就连他们的小伙伴澳大利亚都看不下去了,说这想法真是“白日做梦”。
争夺稀土的控制权,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在稀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大到军事装备,如导弹、雷达、声呐、坦克,小到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汽车零件等等都离不开稀土,号称“工业黄金”。
稀土元素在地壳中丰度并不稀少,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分散了。
2011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一个稀土储量报告,内容显示,中国、原苏联、美国的储量位列其三,中国一家的占有率达到了48.34%。
但到了2012年,咱们制作的《中国稀土白皮书》显示,中国稀土储量的占全球的比例为23%。
数据差了不少,可能有统计方法的问题,但我们也可能要表达一个潜台词:虽然老天爷赏饭吃,但储量也没那么多,还是省着点用吧。
毕竟,现在也不是90年代,家里有矿也真的不能挥霍了,更何况,这矿还越来越值钱。
咱们在稀土工业方面的垄断地位,来之不易,很多人以为仅仅是因为储量大,事实还真不是这样。
这其中科学家作用巨大。
咱们有个院士叫徐光宪,他提出了一套串级萃取理论公式,并据此搞出了一套新工艺,原本复杂的稀土生产工艺被彻底简单化,以前一百多天才能完成的模拟实验流程被缩短到不超过一星期,稀土分离纯度提高到了创世界纪录的99.99%,绝对的世界尖端水平。
在这样一波科学家的带领下,咱们的稀土产业链条日渐完善,从技术开发到块石开采,从原矿精炼到产品深加工,基本完成了全产业链的制造能力。
既然产品搞出来了,那就卖吧。
90年代,中国稀土确实没少卖,价格也便宜,至今被不少人批评,但客观说,当时对稀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且太缺钱,大家考虑的是先把日子过下去再说,能卖就卖吧。
当时的稀土消费大国——美欧日韩一看来了这么个新卖家,很快就达成了一致,要联手割韭菜。当中国稀土涨价时,他们共同降低采购量,逼迫降价,当中国稀土降价时,他们就疯狂购买。买了也不用,就囤起来,埋在地下,作为战略储备资源。
说白了,当时中国没有定价权,只能充当上游卖原料的角色。
这种日子持续了几年,出人意料的结果出现了。
为啥这么说呢?
在1985年之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当时美国莫利集团(Molycorp)拥有着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稀土矿——加利福尼亚州的山径(Mountain Pass)矿。
不过山径矿的运营成本极其高昂、附加值极低。原来,稀土根据其不同的化学性质被分为重稀土和轻稀土,美国稀土中大部分都是轻稀土,使用范围非常局限,因此也被称为“假稀土”。
90年代中国的稀土一出现,美国人发现,中国货价格便宜质量也不错,再后来,他们发现中国的工艺也比美国好,干脆把自己开采的稀土也送到中国进行原矿精炼,成本降低了不少,质量提升了不少。
而且不存在被环保组织指责的破坏环境问题。
有了这么好的生产商,那还自己干啥?
虽然当时中美不时也有摩擦,但合作是大趋势,于是没几年,美国厂商基本把这活都给中国了。
1995年,美国最大的稀土产品加工商同时也是美国唯一的军用永磁铁制造商——麦格昆磁,以及美国最大的稀土磁粉生产商GA粉(GA powders)被中国收购,这放现在简直天方夜谭。
7年后,麦格昆茨干脆关闭了美国的工厂,导弹飞机这些需要稀土的产品通通受制于人。
但当时关系不错,美国在2002年干脆完全停止了重稀土资源的生产,与美国类似,欧洲、澳大利亚的稀土加工链基本上在21世纪初就没啥竞争力了。
从事稀土的公司要么破产,要么被中国收购,逐渐的,90年代中国稀土贱卖的情形也成了老黄历。
标志意义的转折点出现在2009年,这一年中国基本拿下世界稀土的定价权。
这背后除了天然储量,最最主要的因素是中国掌握了稀土生产的核心技术,徐光宪的贡献就不说了,这些年,中国在稀土行业的专利数量也是绝对的老大。
像巴西,储量也不少,但是想让他们提供像样的产品就比较难。
美国现在也没辙,在稀土方面高度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他们自己也不是没搞过,过去十年,美国有超过400家新公司从事稀土产业,最后正式投产的有五家,实现规模生产的只有两家——后来,其中一家被吊销了生产许可,另一家破产,后被中国企业给收购了。
基本全军覆没。
所以,现在美国在这个领域不断挑事,就是要重塑自己的稀土供应链,在他们的定义里,这公司国家安全问题,毕竟最牛的战斗机,用的也都是中国稀土,但重建需要时间,美国专业研究机构评估过,至少需要15年。
重建稀土产业链的难度,日本体验过。
2010年,一艘中国渔船被日本两艘巡逻艇撞了,这就是著名的“撞船事件”,当时很是轰动,这之后,中国公司对日本的稀土出口一度断供,当时日本90%的稀土都来自中国,你说急不急吧?
之后日本开始寻求搭建自己的稀土产业链,花了十几亿美金、租了美国的潜艇四处找稀土。
两年之后,日本放出了大消息,是啥呢?
原来他们在小笠原群岛的南鸟岛海域的海底发现了稀土泥,然后日本媒体疯狂了,个个欢呼,说发现的这些稀土,够全人类用800年,中国卖不卖都无所谓了。
好像一夜之间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然后,一晃过了10年,都没啥动静。
为啥呢?
有矿,但挖不出来。
日本这个矿掩埋在6000-8000米的海洋深处,2021年,中国的海牛2号在海底2000多米的地方成功钻探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纪录。
显然,就是这个技术也无法在6000米的深海作业。
所以过去十年,日本都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前两天,他们又兴奋地宣布,政府将增加预算开采这个矿,力争五年内有产出。
这是解决了技术难题吗?
至少日本人看来,是这样的。
原来今年八九月份的时候,日本海洋研究部做了个实验,他们从地球号探测船上把一根管子伸到2470米的海底,然后用水泵成功从海底吸上来70吨的泥浆。
日本人从这个计划看到希望,一个月后立马立项,给钱给人,可见急迫之情,他们的计划是把管子插得更深一些,装上性能更好的水泵,也就是说,造一个能力更强的“深海吸尘器”,把稀土从海底吸上来,最终目标是每天开采350吨稀土泥。
这个能不能行,真还得再看看。
稀土之争,既然美欧已经定义为“未来之战”,咱们也没啥办法,见招拆招吧,有实力,也不怕作妖。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