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大会步履维艰,穷国喊话让富国掏钱

热点资讯2022-11-16 17:39:02智慧百科

联合国气候大会步履维艰,穷国喊话让富国掏钱

【观察者网 文/李泽西 编辑/张广凯】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机制,正面临倒退的风险。

如何平衡能源安全、经济发展与降低碳排放的目标?在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虽然各国之间存在分歧,但是总体对统筹经济与环境目标持乐观态度。然而,在今年正在举行的埃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中,气氛显然变了。


2022年埃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图源:CNBC)

在过去一年间,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反而更为抱紧化石燃料,使得去年的气候共识土崩瓦解。随着俄乌冲突恶化全球能源局势,新冠疫情的后续影响持续冲击全球供应链,连一向支持碳中和议程的欧洲也在犹豫,并没有支持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所提倡的“富国补贴受害穷国”提议。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也无力强行推动气候议程,开始施压发达国家掏出更多真金白银。当前大会上没有出现任何新的承诺,反而连“控制升温于1.5度内”的目标也遭到部分国家反对。如何对待历史碳排放问题,同样是争论焦点。

显然,在各国心里,“气候危机”需要分点地盘给“能源危机”和“经济危机”了。

“此拜登非彼拜登”

11日的大会上,美国总统拜登试图反驳质疑碳中和议程的声音,称“俄乌冲突抬高能源价格的背景”不应动摇人们实现碳中和的决心,反而应“加快世界抛弃化石燃料的步伐”,因为真正的能源安全需要“清洁、多元的能源结构”。


拜登11日致辞(图源:CNN)

不过俄乌冲突与能源价格高涨之间的关系到底多大,仍然是个有争议的话题,美国国内也有不少人质疑拜登“甩锅”俄罗斯,因为欧洲天然气价格早在战争之前就涨了数倍。

拜登所领导的美国民主党在近日中期选举中的成绩,比多数专家此前的预想要好得多。因此,他得以在埃及吹嘘自己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就,以及呼吁各国加大碳中和力度。

然而,他的实际行动恐怕并不能支撑自己的吹嘘。在拜登政府治下,美国传统化石能源的产能增长甚至比特朗普时期更大,而且在未来两年,也很难为气候治理拿出什么实际行动。

毕竟对于拜登来说,选举的需求比气候变化更加紧迫。

美国经历的持续通胀,令美国选民极为不满。民调显示,他们认为民主党的经济治理能力不如共和党。而对于普通人来说,通胀最直观的体现是更高的汽油价格。

为了应对选民的不满,同时稳住欧洲,拜登政府每天从战略石油储备中释放100万桶原油。同时,据美国“政客网”报道,他上任以来所批准的新油气开采许可证数量远超特朗普政府同期。


拜登(蓝线)任内批准的油气开采许可证远超特朗普(红线)同期(图源:“政客网”)

在拜登的努力下,美国虽然油气价依然比两年前要高出不少,但是油气开采量达历史新高。不过,他依然不满足。10月28日,埃克森美孚通报第三季度创纪录的197亿美元(约合1400亿元人民币)收入,而其他油气公司的收入也接近或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拜登随即在推特上“发牢骚”,抱怨称“如果石油公司将利润用于投资开采,美国的石油开采量会更高,油价也会更低”。

在评论区内,有些人翻出拜登此前反对石油的言论,并指责正是他与民主党此前对油气企业的攻击,才使得这些企业担心资产荒废,从而减少新的产能投资。拜登自己似乎忘了此前口口声要抛弃化石燃料的承诺。然而,仅一周后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渡过中期选举难关的拜登口风又变了回去。显然,“此拜登非彼拜登”。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拜登也不是没有做出努力。今年8月,经历一年的周折后,民主党意外达成党内一致,通过了所谓的“通胀削减法案”,其中1580亿美元(约合1.1万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新能源。根据普林斯顿大学的预测,该法案的气候变化条款将使得美国在2030年减排42%(相较于2005年),但是还不足以实现美国2030年碳排放减半的承诺。


普林斯顿大学预测,“通胀削减法案”(紫)距离减排50%(蓝)仍有距离

有些气候活动家批评,拜登大力拓展油气开采,相当程度上对冲了“通胀削减法案”中的减碳成果,“走两步退一步”。此后,包括在埃及气候变化大会上,拜登一直强调“通胀削减法案”只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次“预付”,未来将有弥补措施。

不过这更像是一张空头支票。在中期选举后,即便拜登有意回归对碳中和议程的支持,也会因为丧失众议院控制权,而基本不可能通过任何“弥补措施”了。

而欧洲在本次大会上较为罕见的低调。英国新晋首相苏纳克甚至一度声称自己不将出席大会,主动放弃首次出国会见他国领袖的机会,因为“国内有更为紧迫的事务”。欧洲一直因较早部署可再生能源而感到自豪;作为全球去工业化较为彻底的地区之一,欧洲在历次大会上推动他国采纳更为激进的应对气候变化措施。

但是,欧洲新能源转型过程中依赖的所谓“过渡性能源”天然气,大部来自俄罗斯。而俄乌冲突的爆发,显示了欧洲所采取的战略的问题。除了以高价加满其天然气储气库,欧洲多国还被迫重启碳排放强度更大的煤矿和煤炭火电站。同时,欧洲还在大力投资建设液化天然气码头,引发环保等人士担心,欧洲将由依赖俄罗斯转为依赖美国等国的进口。

虽然欧洲同时宣布将进一步加码新能源目标,但是之前已有目标都时常未能实现,而新能源配套基建的推进速度也并不理想。更为关键的是,欧洲在多年经济发展停滞之后,更是遭遇俄乌冲突、供应链断裂和货币贬值的重大打击,引多家外媒质疑,欧洲或无力实现下一步的新能源目标。

发展中国家诉求:富国还得多掏钱

气候变化,可没有耐心等待人类解决自己的政治纠纷、技术瓶颈和经济难处。今年被一些人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的一年。从欧洲到中国,炎热的酷暑加持续的干旱严重影响了民生与经济;欧洲的相对高温现预计将延续至冬季,对于本恐面临“缺气严寒”的欧洲来说是好消息,但是更凸显地球当下气候的极度反常。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巴基斯坦的罕见大水,形成了无数大型临时内陆湖,淹没了“三分之一的土地”,致至少1700人丧生。巴基斯坦外交部长比拉瓦尔·布托·扎尔达里(Bilawal Bhutto Zardari)曾在9月表示:“今天,3300万巴基斯坦人正在以他们的生命和生计为大国工业化‘买单’”,“我们要的不是慈善、不是施舍、不是援助,而是正义。”


红色为巴基斯坦3日至23日被淹的地区(图源:《华尔街日报》)

面临日益加剧的气候灾难,在埃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许多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项倡议:发达国家应资助一个“损失与损害基金”,为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补偿发展中国家。

大气中大部分的人为二氧化碳,都是发达国家历史上排放的。据统计,现在人口仅占全球17%的欧洲与北美洲,却占62%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要按照人口平均分配碳排放量,美国已在1944年用完了自己在《巴黎气候协定》框架下的配额。

在去年的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达国家集体同意,自2025年起将加大开支力度,每年将给发展中国家提供400亿美元(约合2800亿元人民币),以助后者采取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措施。然而,联合国1日出台的《2022年适应差距报告》显示,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持续加剧,发达国家在未来需要至少多付5倍的资金。

而发展中国家不满于此。他们认为,既然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主要责任,通过长期的碳排放实现当前的繁荣,那发达国家理所应当该为已经发生的气候灾难买单,而不仅仅是出资帮助减轻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

对此,中国首席代表,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中国非常支持发展中国家和脆弱国家提出的“损失与损害”诉求,这是个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一个提案,基于科学和历史责任;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今年气候灾害也给中国带来巨大损失。


8日,解振华在会上致辞(图源:法新社)

解振华指出,发达国家原于2009年同意每年提供的1000亿美元于适应气候变化。但是,他们现在不仅违背了此诺言,连去年承诺的400亿美元也没有兑现。他还指出,中国在过去一年的碳排放没有增加;虽然中国对气候变化没有历史责任,但愿意帮助提高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已拿出20亿元人民币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并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认为,“损失与损害基金”的提出,与会议地址定于埃及有关,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会议必然更加体现发展中国家所关心的议题。

美国在极力阻挠该倡议。美国民主党原计划今年提供发展中国家的31亿美元,最后国会仅拨款了10亿美元,而且这还是在民主党同时控制众、参两议院和白宫的情形下。而质疑气候变化真实性和严重性的共和党即将控制众议院,标志美国未来就此继续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连“气候变化鹰派”民主党参议员杰夫·默克利(Jeff Merkley)也叹息道:“(提供‘损失与损害基金’的)政治基础完全不存在。”

而欧洲也放弃了自己“气候变化领袖”的席位,没有大力支持该倡议;在欧盟首都布鲁塞尔,甚至有高级官员表示反对建立该基金,因为“现有的援助架构已经足够了”。除了担心该倡议对自己的直接经济影响,他们还担心美国会像特朗普时期撤出《巴黎气候协定》一样,再次“拍拍屁股走人”,迫使欧洲不仅要支付自己的份额,还需帮美国“擦屁股”。

李志青认为,“损失与损害基金”关键还是在于发展权,不仅是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争夺,也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

“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

世界各国于2015年签署《巴黎气候协定》,其中表示各国将“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这句话并没有明确目标究竟是1.5度还是2度。在今年的气候变化大会上,许多国家试图将1.5度正式设为唯一的目标。然而,这也遇到了一定阻力;据悉,有一些发展中大国认为,1.5度的目标已无法实现。

气候变化专家普遍认为,如果各国最后不仅没有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甚至无法就“1.5度目标”达成共识,这届气候变化大会将会辜负人们的期望,尤其考虑到今年多地的气候灾难,以及2021年气候大会相对结实的基础。

在2021年会前,中国率先做出了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国家相继出台类似的碳中和承诺,确保2021年联合国气候大会硕果累累。然而,今年的大会显然无法复制去年“从无到有”的成果,而各国经历能源紧缺状况后,变得更为重视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不再愿意设立更为激进的碳中和目标,使得本次大会在会前就缺乏足够的势头动力。

最为成功的是2015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巴黎气候协定》就在此商讨达成的。《巴黎气候协定》的签订,被认为与中美2014年底的气候协议密切相关。当时,美国调整其原先的减排承诺,表示将于2025年减排27%左右(相较2005年),而中国做出的2030年碳达峰承诺,惊喜了全世界,给各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带来了希望。


3月31日,中国工程院发布《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图源:央视新闻)

不过,美国随后撤出《巴黎气候协定》,则破坏了该良好势头。现在,许多气候变化倡议,都因以美国国内政治因素为主的原因而无法得到通过;今年的“损失与损害基金”也因此陷入困境。

虽然中美领袖14日见面后,同意重启佩洛西窜台后暂停的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但是从谈判到产生实际成果还是需要时间的,对于今年的气候变化大会来说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本次大会上,油气公司派出的出席代表数量创了新高,达636人。这仅次于石油出口大国阿联酋派出的1070名代表。

知名的气候活动家,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通贝格(Greta Thunberg)表示,自己对本次会议不抱任何希望,之后也就不会因缺乏实际成果而再次感到失望了。

会议现场也令一些与会者感到失望。会场位于埃及东部西奈半岛海滨的旅游城市沙姆沙伊赫,地处沙漠、远离其他居住区,常居人口约7万余人,这两周引来了3.4万参会嘉宾。许多与会者向媒体反应,感觉会议组织混乱:当地超市缺乏食物和水,厕所经常没有厕纸,9日甚至有下水管道爆裂。有些媒体还戏称,与会嘉宾提前亲自体验到了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9日,参会嘉宾在烈日下排队买食物(图源:CNBC)

会议将于18日结束。挤在这个沙漠小镇中的3.4万人,能否在此前达成任何突破,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标签: 联合国  气候  拜登  解振华  气候变化  欧洲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