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制裁下,莫斯科女白领的一天

热点资讯2022-05-21 17:00:24未知

西方制裁下,莫斯科女白领的一天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安然】听到麦当劳刚刚找到其俄罗斯业务买家的消息,家住莫斯科的女白领娜达莎并没有特别的感觉。俄罗斯媒体19日报道称,俄罗斯商人亚历山大·戈沃尔将打包收购麦当劳在俄全部的847家连锁店,6月中旬可能就会以新品牌和新菜单开始营业。但很多人对此并不买账,有俄罗斯民众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没有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星巴克这些外国快餐,也会有俄式薄饼、格瓦斯饮料等更多本土美食供俄罗斯人选择”。


莫斯科街头,资料图

吃的方面好解决,但脸上没有光彩则让爱美的姑娘们有点高兴不起来。娜达莎早晨一睁眼,就发现她的法国兰蔻护肤品用完了。据报道,包括宝洁、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等在内的全球美妆集团均已陆续停止俄罗斯业务,没有人知道商店里的这些大牌化妆品什么时候回来。

据俄媒报道,俄本土化妆品牌创始人阿黛尔·米夫塔霍娃分析称,外国化妆品品牌长期在俄罗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俄本土品牌并无竞争优势。欧美等化妆品品牌退出俄罗斯后,留在市场上的俄罗斯化妆品价格将大幅上涨。现在俄罗斯人可以负担得起的300-350卢布(1卢布约合0.1元人民币)国产化妆品,将来可能需要花费800-1000卢布,过去大家觉得4500卢布一瓶的国产面霜很贵,未来也不算另类了。

1200多万人口的莫斯科,每天清晨拥堵如常。被西方制裁以来,包括娜达莎在内的莫斯科人都更清醒了,他们开车要尽可能开得稳当些,免得被哪个鲁莽的家伙给碰一下。要知道现在连在街头常见的德国大众汽车也加入对俄制裁的行列,换个零件还不知道是否有货。至于从国外订货,现在连想也不要想。自俄乌冲突发生以来,丰田、大众、宝马、福特等多家西方汽车制造商因为生产和经营问题,已退出俄罗斯市场。路透社称,当地时间5月16日,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宣布,已签署协议,出售其在俄业务。雷诺以“象征性”的1卢布价格,将其在俄罗斯最大汽车制造商伏尔加汽车持有的股份,出售给俄罗斯一家国有研究中心。


莫斯科,资料图

在雷诺宣布退出俄罗斯汽车市场后,莫斯科市长谢尔盖·索比亚宁宣布雷诺留下来的工厂将被用于重启已经停产的前苏联时期的汽车品牌“莫斯科人”。在娜达莎的印象里,“莫斯科人”是属于爷爷奶奶那一辈人的记忆,是前苏联设计的第一批汽车。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制裁古巴,由于缺乏新款汽车进口,老爷车成为哈瓦那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莫斯科人”等俄本土汽车也将成为俄罗斯街头一道风景线。

娜达莎工作的旅行社受到疫情和俄乌冲突前所未有的打击,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生意十分惨淡,对于制裁之下的俄罗斯更是雪上加霜。2月24日俄乌冲突一开始,英国民航局发布公告暂停俄罗斯航空的外航运营许可,紧随其后对俄罗斯航空公司关闭领空的还有意大利、美国、加拿大、瑞士等数十个国家,俄罗斯人常去度假的欧洲国家也去不了。不仅如此,俄罗斯国内的航线也飞得战战兢兢,最好不要有丝毫故障,因为俄罗斯航空公司使用的波音和空客飞机也都切断了对俄罗斯的飞机、零部件和技术供应。

下班后,娜达莎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去健身房锻炼一会儿。在健身房穿上双红色耐克运动鞋的时候,她有一点伤感,因为俄罗斯耐克专卖店也关门了。由于西方对俄制裁,西班牙、法国、瑞典和美国的20多个服装鞋履品牌宣布在俄罗斯停工,包括耐克、阿迪达斯、ZARA等等。


莫斯科,资料图

专注时尚动态的俄罗斯记者瓦莱里娅·夏洛娃认为,习惯于穿最新潮服装的俄罗斯人,不会因为外国品牌的离开而受到太大影响。Lime、Love Republic等紧跟世界流行趋势的俄罗斯本土品牌,将在外国品牌撤离后乘势“崛起”。

西方当下对俄制裁正投射到一个个真实的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中。过去几十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制裁覆盖近40个国家,影响着全球1/3的人的生活。他们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制裁古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制裁伊朗。

这一次,他们将史无前例的制裁对准俄罗斯,结果导致能源、粮食、矿产等全球大宗商品都出现恐慌性上涨。美联储前官员佐尔坦·波扎尔表示,对俄罗斯发起制裁将会使全球供应链的逻辑发生改变,各国将放弃货币储备,转而寻求建立大宗商品储备。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不仅违背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也会威胁损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受到影响的不仅是莫斯科的娜达莎们,或许也有华盛顿的乔治、约瑟夫或者南希们……

延伸阅读

越是制裁俄罗斯,西方越心慌?美国劝上了印度,英国快揭不开锅

俄乌战火不息,西方对俄制裁一轮又一轮,但几番较量下来,西方却越发心慌了。

眼下,全球能源与粮食市场稳定遭遇重大挑战。“如果你告诉我石油价格,我就能告诉你粮食价格”,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

在俄乌冲突、供应链中断、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之下,今年以来,全球小麦价格已上涨约60%。


美国希望印度重新考虑小麦出口禁令 图源:《印度教徒报》

前段时间,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发出了警告,称人类或将面临“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

雪上加霜的是,就在印度小麦出口禁令出台后,欧洲市场小麦价格再次攀升至435欧元/吨,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

在此背景下,美西方开始不淡定了。

近日,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格林菲尔德再次将话锋直指印度,“印度是参加安理会会议的国家之一。我们希望他们在听到其他国家提出的关切后,能够重新考虑这一立场。”格林菲尔德的这波对印施压十分明显了。

对于印度的禁令,除了来自美国方面的“劝诫”外,德国的食品和农业部长杰姆·厄兹德米尔在七国集团峰会上指责印度说,“如果所有人都限制出口或者关闭市场,那危机就会进一步恶化。”

有一说一,印度在这个节骨眼上也挺无奈的,数月来印度遭受了罕见的高温侵袭,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冲击,印度自身的供给都成了问题,哪儿还有多的粮食可供出口呢?莫迪政府为了保证内需自然会出台禁令。

反倒是美国,在每次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大涨之际,我们总能看到美国挥舞着大棒。


英格兰银行行长安德鲁·贝利出席议会会议 图源:英媒

作为世界第一农业大国,美国自然是“手有余粮,心里不慌”,其大量的土地可以用来生产粮食,将粮食转化为燃料,可以减少其对原油市场的依赖。

另外,美国也是粮食出口第一大国,推动粮价上涨,可以降低其对农业的补贴,从而降低高额的财政赤字。

怎么看,美国都不亏。

实际上,限制本国粮食出口的,也远不止印度一家。除了深陷冲突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外,匈牙利、阿根廷、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等国也在不同程度地限制谷物出口,可见大家的日子可都不好过啊!

明显勒紧腰带过日子的还有英国。英国年度通胀率在3月达到7%,创30年来新高。

近日,英格兰银行行长安德鲁·贝利称,食品价格进一步上涨是英国乃至其他国家的一个“主要担忧”。“这个说法如同世界末日一般”,贝利借用圣经启示录警告称。

对此,保守党议员梅尔斯·特赖德对他提出批评称英格兰银行“把着方向盘却睡着了”,没有成功遏制物价增长。


爱沙尼亚总理卡拉斯 资料图

双方开启了互相“甩锅”的模式。只不过相互拉扯后,话题似乎又转移到诸如乌俄冲突、疫情等他们认为的“不可控”的因素上。

至于如何解决眼下的困境,双方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而随着石油、天然气、粮食等价格不断飙升,越来越多的英国家庭面临生活成本危机,众多此前从不使用食物银行的英国市民如今不得不寻求援助。

英国最大的零售公司特易购董事长约翰·阿伦表示,英国正面临“这一代人第一次真正的食物困境”,与此同时,大家发现,降低不断飙升的能源成本越来越困难。

其实,英国也仅仅是遭遇困境的西方国家之一,但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又是谁呢?

自乌俄冲突以来,美西方一直想尽办法孤立俄罗斯,如今看来倒是将自己深陷孤岛,场面实在太难堪,连爱沙尼亚总理卡拉斯都吐槽:说要孤立俄罗斯,一群人却争相给普京打电话!

借用爱沙尼亚总理的原话,“这有什么意义”?

本文标签: 莫斯科  俄罗斯  古巴  美国  前苏联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