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需要《坑》这样的作品

热点资讯2023-01-23 11:33:57智慧百科

时代需要《坑》这样的作品


作者|周超臣

头图|兔年央视春晚小品《坑》截图

好的作品源于对社会现实细致入微的观察,央视兔年春晚小品《坑》便是如此。

本以为今年的春晚注定要在索然无味和无力吐槽中度过四个半小时,没想到接近兔年0点时,由沈腾、马丽、艾伦、常远等开心麻花成员演的小品《坑》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也引爆了微博话题。

沈腾将一位“不担当不作为、不肯干也不敢干、卷起袖子在一边看”的“躺平式干部”郝主任演得入木三分,“好久不见呐,好久不见。上班来了,病假到期了不得不来了,就不爱上班。”“一提工作我压力就大,压力一大,我胃就疼。”

一年啥也没干的郝主任,甚至向下属搜刮政绩,硬“借”了八件事。“你这级别做5件(实事),属实有点冒进了,对吧?”

“那东非大裂谷那么大都没人掉进去,你咋就那么不小心?归根结底,你们人民群众对道路潜在风险的防范意识不足。”当马局长举着手机让这位郝主任面对手机镜头再说一遍的时候,他立马换了一副嘴脸:“你让我再说100遍,我也还是那句话,我是人民的公仆,老百姓的事就是我的事。”

沈腾马丽等人演的兔年春晚小品《坑》完整版

这个小品甚至惊动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大年初一一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表评论文章称,“躺平式干部”的社会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行为,贻误的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损害的是民生福祉,而且正如马丽饰演的马胜男局长所言,他们伤了百姓的心。

文章还认为,治“躺平式干部”需对症下药、多管齐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激励担当作为,识别、选准、用好干部,坚决对“躺平者”说不,坚定为担当者叫好,选拔出“闯将”“干将”,避免“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错误观念大行其道。

“躺平式干部”因最近两年“躺平”一词的流行而得,过去这种干部所代表的就是庸政懒政怠政现象。

其实这些年,领导人围绕懒政怠政、为官不为的现象多次强调,“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公正用人,公在风气,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住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做到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把政治生态搞清明”。

上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文章写道:“广大党员干部应多一分‘动如脱兔’的机警和敏捷,切实做到‘在位善为’,敢干事、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愿混日子、不作为、甘于‘躺平’的干部再无立足之地!”

李克强总理早在2015年年初的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曾就“为官不为”问题指出:“身在岗位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庸政懒政怠政,也是一种腐败。”

这种行政不作为、慢作为的反弹反复现象,同时也是制度上的形式主义,也是一个存在已久的顽疾。官方媒体也是隔三差五就出来苦口婆心地“震慑”几句。


2018年,《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要把苦干实干的干部选出来,把懒政怠政的干部换下去。文章认为,用好一个干部,会激励一群人;选错一个干部,则打击一大片。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方有见贤思齐、群贤毕至。

人民网2018年曾发表文章《亮剑懒政怠政》称,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问题,主要针对党员干部自身履职尽责、攻坚克难中影响高质量改革发展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重点统计敷衍塞责,庸懒怠政,不顾地方实际拍脑袋决策,编造假情况、假典型、假数字等行为。


北京日报2014年文章《治理“为官不为”,要从根儿上入手》截图

懒政怠政、为官不为是顽疾,也是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能切实感受到的,没有困难也要为人民群众创造困难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承载了针砭时弊、舆论监督的重担。

1988年央视春晚,牛群、李立山表演的相声《巧立名目》(原名叫《领导,冒号》),牛群开口第一句就把讽刺拉满:“有这么一句话,您知道吗?(哪句话啊?)叫做‘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揭露了领导干部巧立名目、用公款大吃大喝的故事。一句“领导,冒号!”在台上逗坏了观众,在台下则因其针砭时弊而流行了很多年,成为了讽刺官僚主义的代名词。

1999年央视春晚,黄宏、句号演出的小品《打气儿》,黄宏扮演的下场职工想摆个小摊修车打气,但在街道办事处三天没找着人签字。黄宏大骂:“这不是站在人位上,不干人事吗?”

时代需要像《坑》《打气儿》《巧立名目》等这样针砭时弊、为老百姓说句话的作品。

本文标签: 黄宏  懒政  为官  怠政  巧立名目  官僚主义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