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演为什么少拍明朝戏?拍摄难度太大

热点资讯2022-05-23 19:42:29未知

中国导演为什么少拍明朝戏?拍摄难度太大

如果让大家列举清代的电视剧,随便列举出三四个不成问题,从《康熙王朝》到《雍正王朝》,从《甄嬛传》到《如懿传》,再从《康熙微服私访记》到《孝庄秘史》……真的是不胜枚举。

但是如果让你列举明代历史的戏,想必大家抓耳挠腮也想不出几部。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导演基本不碰明朝戏呢?

事实上明朝很多的皇帝历史形象都不太好,这些皇帝的形象甚至影响了后人对明朝历史地位的评价。

他们在明清史籍中的形象前后也并不相同,虽然有一个演变过程,但是这个演变过程通常也是由好向坏发展。比如明英宗朱祁镇。在明清史籍中由最初近乎尽善尽美的英主,渐变为功过参半的主,但是最终还是被认定为昏聩、大权旁落的昏君。

朱祁镇


电视剧的拍摄不同于纪录片,纪录片需要以客观公正的角度记录和拍摄真实的历史,纪录片可以只面向一小部分受众,这些受众往往具备一定的素养,也能够也能够从辩证的去分析。

但是电视剧因为具有娱乐性,其受众更广,并且素养也良莠不齐,一段不够正能量的历史,可能会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观众对于整个历史误解。

因此,想要拍摄明朝的戏,必须要慎之又慎。

明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让中国的导演基本上不碰这个明朝戏呢?为什么他们很少拍摄明朝的皇室剧集?

剧照


明朝朝政背景限制

《锦衣之下》在当初上映的时候可谓是大受欢迎,不少人被锦衣卫陆绎圈粉。所以提及明朝,就不得不说明朝监察制度之一——厂卫制度。

不同于《锦衣之下》小说中的锦衣卫陆大人,明朝实际的厂卫虽然在改善明朝吏治与抑制腐败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在随后的发展中,其加深政治黑暗和抑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等方面的局限性也很突出。

如果要拍明朝皇室的戏,这一定是无法绕开的话题,但这一话题对皇帝本身乃至皇室也将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锦衣之下》


锦衣卫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而且在整个明朝锦衣卫也是存在的。除了行使军事机构的职能,在当时它也是一个特务机构和司法机构,它的产生与加强皇权和皇帝个人的多疑性格密切相关。

元朝末年,纲纪废弛、贪赃枉法、卖官鬻爵等腐化风气严重,最终导致元朝灭亡。明朝充分吸取元末的教训,详细设计了监察法律制度,其中就包括厂卫制度。

明朝的厂卫机构包括东厂和锦衣卫。东厂是明成祖朱棣建立新政权后,由于他对朝臣不信任,便开始大量起用亲信宦官。

据史料记载,东厂最高掌权者为钦差掌印太监。最初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后来又改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担任。

朱元璋


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是当时的二十六京卫之一。最初和其他京卫一样,他们主要负责皇帝的贴身侍卫和仪仗,后来添设南、北镇抚司。南镇抚司负责法纪与军籍,北镇抚司负责诏狱。

北镇抚司直接对皇帝负责,插手侦查、缉捕、刑讯、监禁、审判等各个环节……除皇帝以外,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平民百姓,皆在其侦缉的范围之内。

厂、卫的设立取决于皇帝个人意志,无法定依据和程序要求。

厂卫之间既分权制衡,也相互制衡、争权夺利。司礼太监提督东厂,而锦衣卫头目也往往由司礼太监的亲信担任。因此,在宦官专权时,锦衣卫实质上也由宦官控制。

锦衣卫剧照


明朝中后期,皇帝对当时直言强谏的言官深恶痛绝,但是非常宠幸宦官,甚至与厂卫联手打压监察官员,破坏司法。当监察官员上书揭露权宦的种种罪恶时,皇帝反而会支持权宦,避开三法司,或者直接不移送内批裁决。

最终导致监察官员反而遭受牢狱之灾,受到非人的待遇。有时皇帝如果看哪位言官不顺眼,或者极度厌恶时,甚至会秘密下令,直接命令厂卫处决。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明朝监察机构逐渐沦为党派斗争的工具。

厂卫监察在强化明朝统治的同时,也加速了明朝灭亡。拍摄明朝皇室的戏,肯定是不能架空历史的,因此敏感的厂卫是很难处理的一个部分,而且在历史的前面,是不好被美化的,所以关于明朝皇室的戏很少,也就不难理解了。

厂卫剧照


明朝教育制度限制

在唐朝,宋朝以及清朝前期,以这些朝代为背景的电视剧中,往往会体现主角的才华,突出的诗词歌赋能力以及文学素养,因为这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需要大力弘扬的。

但是如果要拍摄明朝的剧,往往很难有这些文化的体现,因为明朝是一个以武取胜的朝代,且教育存在腐败,科举也不清明。除了厂卫制度突出的弊端,在明朝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研究表明:明朝的教育腐败主要表现在官学领域;

其主要原因是战争导致国家财政拮据、功名的诱惑驱使士子不择手段、统治者利用八股文禁锢思想、官吏凭借职权弄虚作假、党羽之争败坏教育风气和教育体制自身的缺陷;

教育腐败导致生员泛滥、士风败坏、朋党之争加剧、教育空疏、读书人思想僵化、社会进步受阻。

科举


这些不足,即使可以在剧中进行一定程度地美化,但是依然是不能抹去的历史痕迹。

明朝的官学,就是由政府直接出资兴办的学校。因官学与吏治相关,吏治的腐败必然导致官学的教育腐败。官学的教育腐败主要是指国子监、地方官学、社学和科举的腐败。

国子监是中央级别的官学,监生完成学业后有机会直入仕途。这种官员选拔制度导致国子监教育腐败的滋生。监生入学有四大途径:举监、贡监、荫监和例监。贡监中的纳贡及荫监的腐败现象尤为明显。

除了中央级别的官学存在腐败现象,地方官学也存在。地方官学分为府学、州学、县学、卫学。

国子监


明代地方官学的腐败主要表现为提学官的腐败。一些提学官贪图享乐,一心拉拢权贵,与一些地方豪族建立关系,互相勾结,互相利用,更有甚者公然收取钱财,以权谋私。

提学官还利用职权之便,贪污受贿,在考试中疏通关系,帮助那些不学无术的世家子弟作弊、助其入仕。

此外,明朝也有科举制度,但是其科举制度也存在腐败。不像唐宋的科举制度,有很多名人文士或主持,或参与其中的选拔。

洪武十五年明太祖下诏恢复科举,但科举成式是在洪武十七年确立。

科举


科举制度在明代达到鼎盛。一方面,明代科举的各种规章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另一方面其弊病也显露无遗。读书人以科举考试为手段,以谋取高官厚禄为目的,通过徇私舞弊,夺取功名利禄。

随着科举考试的产生,科考舞弊层出不穷,作弊的手段也愈发精进。

明代科举舞弊行为花样繁多,例如关节、怀挟、传递和割卷等,其中以关节最为严重。权贵们往往采取攻讦考官等方法,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儿子或孙子及第。

这些突出的特点,以及这些弊端不在少数,既然不能规避这些负面影响,所以导演们直接选择不拍了。

科举


明朝史籍限制

文章的开始分析了明清史籍中对明英宗朱祁镇的评价的记录,可以发现,明朝的很多史料等并不是记录在明朝当朝的,而是由后面的朝代比如清朝的很多人撰写。

以至于其可靠性就很难保证,因此就缺乏一定的统一性,后世如果需要选择进行参考,是需要有一定的考量。

但是不可否认,明朝并非一点史料不存在。其实很多朝代也有国史,比如两晋,南北朝、唐、宋也修有纪传体的国史。

《明实录》就是明朝的国史,具有非常大的权威,他是专门记载明代列朝皇帝事迹的编年体史书,便自然成为强化皇权和加强中央集权制的首选史籍。

剧照


《明实录》是明朝最为重要的史典,在国史中具有高贵地位,是明朝后期对前期所作的具有权威效力的历史结论,也是关系到一朝君臣流芳和遗臭的千秋大事,所以,一般君主会任命自己最信任的人来撰写实录。

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给自己涂脂抹粉,巩固其统治地位。

《明实录》涉及明朝宫闱机密和皇帝的隐私,所以明朝设定了“崇重秘书,恐防泄露”的制度,将实录藏诸禁中,不会展示给其他的任何人看。

而且明朝明确规定,每次《明实录》修成之后,底稿是必须要在指定的地方立即烧毁,这个地方就是宫禁中太液池畔的芭蕉园。

《明实录》


那些想通过《明实录》进行政治斗争的皇帝,可想而知,多为非法继位者。

其中就包括朱棣,当他为乃祖朱元璋修太祖实录时,燕王朱棣就发起了“靖难之役”,为了美化自己的篡位,朱棣对太祖实录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改。

第一次修改,在朱棣篡位后仅4个月的时候,他下诏攻击建文帝道:“比者建文所修《实录》遗逸既多,兼有失实。朕鉴之,诚有歉焉。”

由此可以看出,《明实录》也并非完全可靠,已知的就有进行篡改的,更别说还有秘密进行的了。如果要拍摄明朝的戏,确实很难找到可靠的史料支撑,所以导演也就很好拍摄了。

朱棣


总结

综上,明朝虽然有很多代表性的文化,比如著名的厂卫制度,比如明朝科举制度中盛行八股文,但是这些制度带来了太多的弊端和负面影响。

厂卫制度的狠辣,八股文盛行后,士子们变成了刻板、无真才实学的科举奴仆和十分可笑的学究。

即使有拍明朝剧的,但也有很多观众不买账,比如此前热播的大明风华,就被吐槽编剧把历史都修改了。

因此,可想而知,除了拍纪录片,导演们基本上不愿意碰明朝的戏了。

参考资料

[1]李小霞.从厂卫角度分析明朝监察制度[J].兰台内外,2021(17):38-40.

[2]杨德会.从英主到昏君:明英宗形象嬗变探析——兼论“清廷诋毁明朝说”[J].保定学院学报,2021,34(06):68-74.DOI:10.13747/j.cnki.bdxyxb.2021.06.010.

[3]孙阳,卢薇.论明朝锦衣卫制度[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06):53-57.DOI:10.16140/j.cnki.1671-5330.2019.06.013.

[4]万明.全球视野下的明朝覆没——基于白银货币化的分析[J].河北学刊,2021,41(05):98-114.

本文标签: 明朝  清朝  朱元璋  元朝  朱棣  明实录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