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头部光伏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向辅材延伸。
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甚至再往上追溯到工业硅,再往下延伸到光伏电站……TOP4光伏组件企业在垂直一体化方面已经上天入地。然而,这些还是不够。
赶碳号经过梳理发现,隆基、晶澳、天合、晶科四家头部组件企业,其实也在光伏产业链的辅材领域各有布局。
从前几年的光伏发电补贴退坡焦虑,到这两年的硅料焦虑,再到今年可能出现的石英坩埚焦虑、POE粒子焦虑。这背后所映射的恰恰是行业一步步走向成熟——现在还留在光伏大舞台中央的都是高手,现在光伏制造企业间的竞争,是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的全面竞争。
一体化是光伏企业对抗市场波动与供需关系风险、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法宝。当上至工业硅、多晶硅,下至光伏电站全产业链布局日趋成熟之时,向辅材发展就成为一种必然。
2月4日,晶澳科技公告,拟对公司一体化产能进行扩建,投资惠山年产500台单晶炉项目、惠山年产100吨浆料项目,预计投资额3.56亿元。
投资者对单晶炉并不陌生,上市公司晶盛机电是该领域的龙头,其多年累计出货量已超2.5万台。
浆料则由导电相、粘结剂和有机载体等组成,是太阳电池金属化工艺的关键材料。2021年聚和、帝科、晶银三大国内浆料龙头合计市占率超 65%,其中2021 年正面银浆销售数量分别为 944.32 吨、492.27 吨、229.33 吨。对比成熟的企业,晶澳科技这两个辅材项目只能算小试牛刀,后续市场表现且拭目以待。
晶澳科技并不是第一家投资光伏辅材的企业,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早有行动。
现在光伏四大环节皆“卷”,未来光伏设备、辅材也可能会“卷”起来。
光伏企业的一体化有可能是向辅材延伸的、全面的一体化。未来光伏制造业,可能除了现在人们熟悉的几家企业以外,在辅材细分领域,也会出现一些巨头。
01 光伏一体化,不再局限于四个主要制造环节
一般来说,光伏制造分为四个环节: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光伏一体化一般是指布局四个主要环节,当部分环节产能错配、价格和利润大起大落时,能有效提高抗风险能力,平滑利润。
硅料龙头通威股份大举进军组件,组件龙头天合光能、晶澳科技亲自下场做硅料,也正是顺应光伏一体化发展趋势。
赶碳号梳理
然而,光伏组件企业、硅片企业的一体化并不甘心只停留在制造环节。在早年,隆基绿能就曾因研发金刚线切割技术,做大了关联公司连城数控。连城数控在2020年开始涉及电子级银粉,又进一步向辅材扩张。TCL中环为了保障坩埚的供应,参与设立了欧晶股份。天合光能在2018年收购西班牙光伏跟踪支架公司Nclave Renewable S.L.(简称Nclave),现在支架业务已自成品牌,将来独立上市也并非不可能。银浆龙头、成立于2015年的聚和材料,也曾为天合光能的子公司。
02 布局辅材,是跨界挣钱还是解决主业焦虑?
对于光伏企业来说,2022年是硅料焦虑,2023年可能是坩埚焦虑和POE胶膜焦虑。假如今年坩埚跟不上,这可能就成为硅片环节卡脖子的大事情,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
在机构投资调研中,几家光伏龙头均表示,已绑定了坩埚产能、有储备。大体上是隆基绑定丽江华品和保山硅材料,中环绑定欧晶科技,晶澳绑定鑫晶,上机数控旗下的弘元绑定美晶和裕能,晶科能源则绑定了中昱。手中直接掌握坩埚产能、有坩埚子公司的,在今年可能相对会更从容些。
当然,这还要取决于坩埚上游的进口高纯石英砂——产能、产量有限,国内坩埚企业,谁锁定了原材料,谁就在成本上占据优势。
此轮周期,让光伏企业焦虑的不仅有辅材,还有设备。
以N型电池来说,虽然是由组件企业主导前期的技术研发。但是一旦从实验室到真正的量产,就需要投入全新的生产设备以及相应的耗材。现在,N型电池的生产设备,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由光伏制造企业和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共同研发的,而非由光伏制造企业单独完成。
当年隆基绿能为了解决切片问题,就是自己独立研发了金刚线切割技术,从而收获最大技术红利。现在如果条件允许,估计电池企业都会自己上手做设备了。
除了避免因辅材供应卡脖子,保障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光伏企业愿意跨界辅材领域,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市场中的重要买方,辅材项目成功,可以和主业形成良好互动,形成新的业绩增长点。以天合光能为例,支架业务目前已经成长为天合光能的主要业务之一。天合光能在接受调研时表示,2022年公司持续优化支架产品及系统,相较于2021年1.8GW的支架出货量,2022年全年支架出货量预计将实现超过50%的增长。
光伏制造企业既是光伏辅材的甲方、需求提出者,也是辅材企业原研技术的重要支持者、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合作伙伴。随着行业竞争不断深入,光伏制造企业布局辅材的情况,只会越来越普遍。只是,能否分到一杯羹,还要看企业自身的眼光。以新上市的坩埚企业、备受追捧的欧晶科技为例,现在风光无两,但和曾经的创始股东、TCL中环再无半点关系,因为欧晶在上市前中环早已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