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字重磅!

热点资讯2023-01-30 15:29:45智慧百科

1.4万字重磅!

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君 刘明 任子青

2023年A股和港股均迎来不错开局,上证指数上涨5.68%,恒生指数更是大涨14.70%。那么,兔年春节以后,今年宏观经济、市场行情将如何演绎?有哪些投资机会与风险值得关注?哪一种风格将更占优?

近期,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理成资产首席执行官、投决会主席吴圣涛,观富资产CEO、创始人詹凌蔚,星石投资副总经理、高级合伙人、高级基金经理方磊,睿亿投资董事长邓跃辉,承泽资产CEO曹雄飞,恒立基金总经理潘焕焕6位知名私募投资经理,把脉2023年市场走势和投资机会。

以下是各位私募投资经理的精彩观点:


理成资产首席执行官、投决会主席吴圣涛:展望新年,我们还是看哪一类能够承担国家高质量发展、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科技、创新行业中,如果能找到具备极高的护城河和动态发展的竞争优势,符合甚至引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有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品德优良、信念坚定的管理团队的企业,在调整的过程中恰恰是加大投资的机会。


观富资产CEO、创始人詹凌蔚:看好中国经济强复苏表现,全面回升值得期待。周期回升与政策宽松双轮驱动,促使经济总量逐季向上,二季度见底回升。2023年资本市场的投资风格转变为优质公司王者归来,市场风格明显转换,困境反转价值成长占优。投资主线总体思路是内需先行、安全垫后,发展和安全并重,但是2023年毫无疑问发展要领先于安全。看好消费、医药、地产产业链、平台经济,以及电力设备、光伏和储能等行业。


星石投资副总经理、高级合伙人、高级基金经理方磊:2023年国内经济进入复苏周期,基本面和全球流动性等因素都在发生积极变化,股市中投资机会将增加。后续仍应关注国内经济恢复的情况以及海外货币政策走向,预期兑现验证的窗口期可能集中于二季度,下半年形势可能会更加明朗。2023年宏观总旋律是“内需向上、外需向下”,因此在股市结构上与国内内需相关的板块具有更好的弹性。


睿亿投资董事长邓跃辉:港股互联网平台经济、消费和创新药等领域具备较好估值修复机会。A股会经历轮动普涨的行情,初期上涨领域集中在后疫情复苏产业链,包括顺周期、消费等。后面市场将演绎从预期修复转向业绩驱动,部分成长股由于业绩持续高增长仍有很不错机会。


承泽资产CEO曹雄飞:目前仅是市场复苏前期,利好因素有望在未来半年逐步兑现,后续仍然看好整体市场表现。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包括:消费复苏情况、政策利好情况、复苏是否会导致通胀超预期、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等。


恒立基金总经理潘焕焕:2023年权益市场投资机会应该好于2022年,难点在于方向向上是确定的,但结构目前来看是模糊的。今年对市场影响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经济复苏的力度,后续需要重点关注两会以及新一届政府出台的经济政策。

今年市场或将震荡走强

关注疫后复苏、海外加息等因素

中国基金报:2023年年初A股和港股迎来“开门红”,如何展望新一年的市场行情?有哪些影响因素和重要节点值得关注?

方磊:整体上看,2023年股市的投资机会是明显多于2022年的,基本面和全球流动性等因素都在发生积极变化,全年股市的表现应该不错。我们认为宏观因素在2023年依旧会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首先,疫情政策优化调整、全国疫情确诊高峰度过后,新冠感染对于国内经济的压制将逐渐减弱,经济复苏的确定性很大;

第二,地产供需两端的政策配合效果也将显现,地产销售将向中长期中枢回归,地产对国内经济的拖累不会像2022年这么大;

第三,美联储加息步伐缩小已经得到确认,全球流动性方面出现了边际好转。此外,企业层面上,A股的盈利增速也在2022年达到了底部区域,从万得一致预期来看,万得全A指数2023年的净利润增速将在两位数以上。

后续仍应关注国内经济恢复的情况以及海外货币政策走向,预期兑现验证的窗口期可能集中于二季度,下半年形势可能会更加明朗。一方面,2023年上半年是观察经济恢复的重要窗口期,预计两会后国内稳增长政策将进入密集落地期,政策带动国内经济修复的速率和结构变化可能会对股市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目前联邦基金利率上限为4.25%-4.5%,和预期5.1%的联邦基金利率终点已经比较接近了,目前市场普遍认为此轮加息将在二季度结束。

邓跃辉:展望2023年,我们认为整体宏观环境出现了积极有利的转机,未来随着经济企稳复苏,整体市场将在疫情放开和地产恢复中不断震荡走强。我们将主要密切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量:

(1)从海外宏观经济环境来看,过去一年全球经历了严重的通胀以及俄乌冲突带来的地缘政治危机,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美元指数持续走强,全球资本市场也出现了较大幅度调整。进入2023年,预计全球通胀水平将逐步回落,同时美联储加息进入尾声,并实现终端利率目标;但全球经济整体仍然较弱,经济衰退的压力上升,我国出口压力提升,通过扩大内需战略实现稳增长的目标,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在全球整体衰退环境中实现逆势稳增长,人民币也有望从持续贬值转变持续升值。

(2)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来看,一方面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在第一波感染高峰过去之后,随着居民逐步康复,经济社会活动势必将逐步回归正常,这有利于生产和消费活动的恢复;另一方面,去年四季度之后,国家逐步加大力度出台支持地产融资和刺激需求的政策,预计地产投融资和销售等数据将逐步企稳改善,并将带动相关的产业链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平台经济、教育、医疗等,这些政策方向正在逐步转向鼓励民营经济活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恢复经济活动信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影响市场的因素主要关注:一是国内疫情进展以及居民康复情况,同时关注居民康复后的消费意愿以及出行活动情况;二是国内宏观政策的持续落地,包括对消费、地产和民营经济等刺激鼓励政策;三是海外通胀和美联储加息进展,以及海外宏观经济状况。

重要时间点包括春节旺季消费复苏情形,两会期间政策推出及落地情况,海外主要关注美联储加息节奏和终点利率水平。

吴圣涛:我们认为无论在A股还是港股,市场将呈现出远多于2022年的机会。总体来讲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经过了一轮大幅的调整,各个主要行业的股票价格已经蕴含了极度悲观的预期、市场整体已经处于过去多年以来的估值低位;其次,国家在面临转型及复苏压力的阶段,有能力保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独立性,我们预计2023年将保持整体流动性的相对温和或相对宽松;第三,经过了2021-2022年的大幅下跌,市场的收益率预期在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权益投资来讲是相对有利的。

此外,对于长期增长的优质企业而言,2022年企业盈利本身在增长的同时、估值经历了大幅压缩,转年的估值切换因素也为2023年较好的开局奠定基本面基础。

詹凌蔚:我们认为周期都是通过轮回来实现的。过程中,伴随着疫情防控的变化、经济内生库存周期的见底回升、政治周期的落幕以及新生、产业周期的演进等,2023年整个市场的投资风格,产业结构的轮回与过去两三年会有不同之处。今年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库存周期会迎来上升;在政策周期上,宏观经济和全球经济政治格局会更加友好;在疫情防控上,能够迎来对人力资本等流动性的新解放。从各个方面来看,我们的主体思想是认为今年整个市场将会好于2022年,甚至会好于2021年。

潘焕焕: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相比欧美更好;从国内来看,2023年应该是疫情以来恢复正常化的第一年;从估值水平看,沪深300的市盈率水平还在中位数之下,居10年平均水平的33%分位数,恒生指数的市盈率水平也跟10年平均水平差不多,当前估值水平并不高。从这三个角度看,2023年权益市场投资机会应该好于2022年,但这并不表示2023年的权益市场是一份容易的考卷。2023年市场的难点在于方向向上是确定的,但结构目前来看是模糊的。今年对市场影响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经济复苏的力度,后续需要重点关注两会以及新一届政府出台的经济政策。

曹雄飞:中国国内防疫政策优化,美国加息接近尾声,对房地产和互联网平台经济转为政策支持,这三大压制权益市场的因素在2022年年末得以解除,因此市场在2022年年尾和2023年年初迎来“开门红”。我们认为,目前仅是市场复苏前期,利好因素有望在未来半年逐步兑现,后续仍然看好整体市场表现。

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1)春节后需要重点观察消费复苏是否符合市场预期;(2)“两会”前后各行业利好政策是否兑现;(3)2023年中期随着经济复苏,是否会导致通胀超预期;(4)美国下半年通胀情况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以上因素都会对阶段性行情造成重大影响。

经济弱复苏or强复苏

市场有望享受“戴维斯双击”

中国基金报:大家普遍对2023年上半年疫后经济复苏比较看好,你如何看待?将如何演绎?对市场会有哪些影响?

吴圣涛:过去的一年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对经济发展本身以及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信心造成了连续不断的巨大打击。2023年我们觉得比较确定的是由于外围环境与国内政策的变化,压制经济的因素在边际上渐渐好转,对于企业来说具备扩大投资和生产的条件,而对应到资本市场则可能一方面盈利增速改善,一方面呈现出风险偏好的提升。

但我们仍关注几个重要问题,一是居民10万亿的超额储蓄能否以及如何向消费转换,二是企业如何通过创新实现局部熵减,三是证券市场如何可持续地服务实体经济以达到供需平衡。因此上半年可能更多呈现为结构性的机会,下半年随着经济复苏,市场有望享受盈利与估值的戴维斯双击。

邓跃辉:我们比较认同市场对上半年疫情后经济复苏的乐观情绪,疫情管控放开后,虽然会经历一波感染高峰期,但随着居民自身抗体的形成以及身体的恢复,经济社会活动将恢复,整体线下消费和商务往来将逐步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对于后疫情复苏方向,我们认为节奏上会经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疫情放松初期,股价上涨更多的由复苏预期带来的估值修复,由于放开初期整体社会经历一轮疫情感染高峰,初期经济活动反而会因为居民感染发烧而比放松前下降,但等到感染高峰过去,居民康复,经济活动将恢复,因而放松初期,后疫情复苏方向的上涨更多的是预期修复带来的,真正的经济和消费复苏需要等到疫情感染高峰过去,居民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后才逐步实现。

第二阶段,疫情修复后的数据验证阶段,等到春节旺季过后,市场将会开始逐步关注春节旺季消费数据,以及春节后开工数据,大家关注的焦点将从预期阶段转变为现实阶段,尤其是逐步进入三四月份财报披露窗口期,市场将逐步验证经济数据和公司业绩是否如预期一致,所以这个阶段更多的表现数据验证阶段,如果整体经济复苏表现强劲,则后疫情复苏方向有望继续上行。

第三阶段,普涨后的分化阶段,随着整体经济活动的恢复,各行业都会经历一轮复苏过程,但随着经济社会正常化,经济主体间将重新进入分化阶段,这个阶段,真正有竞争力的公司将逐步跟同行业拉开差距。

方磊:2023年上半年逐渐走出疫情的概率是很大的,即国内需求的复苏可能是2023年对股票投资影响最大的宏观因素,我们对于2023年的经济修复保持相对乐观的看法。

一方面,第一轮疫情感染高峰基本顺利度过,国内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的压力或将逐渐得到改善,国内居民消费有望沿着“疫情影响褪去带动消费复苏-就业形势好转、居民收入上升-消费继续复苏”的路径逐渐形成正循环,消费和服务业向长期中枢回归的动力比较强。

另一方面,预计上半年是政策密集落地期,政策主导下的投资端将继续保持韧性,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大概率将延续2022年保持平稳增长,地产投资的拖累也将减弱。

对于股市而言,除了经济修复带来的企业盈利增长,国内经济向好趋势还意味着股市风险偏好将得到提升。资本市场稳定对于市场预期稳定有着较大的影响,我们认为上半年疫后经济复苏将奠定全年股市震荡向上的走势。结构上,如果疫后消费和服务业快速回补至中枢水平,相关板块可能仍有超预期的投资机会。

詹凌蔚:迎接上升新周期。看好中国经济强复苏表现,全面回升值得期待。此处“新”指的是一个新的政治周期,新的疫情防控运行周期,包括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新政策周期等所带来的阶段性结果。正是在这样一个新周期作用下,我们看好中国经济在2023年强复苏的表现。预计,2023年中国的GDP增长在5%到5.5%,而且这种增长可能是全面回升的格局。

周期回升与政策宽松双轮驱动,促使经济总量逐季向上,二季度见底回升。我们认为今年的复苏是强劲、全面的。主要理由如下:第一,从内生的经济周期来说,库存周期将在今年二季度左右见底回升;第二,从外生的政策周期、政治周期以及疫情防控的周期来看,都会保持有利于经济活动的恢复,有利于社会投资主体休养生息的局面。

在政策周期的驱动下,今年中国的居民部门有希望逆转过去一年多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局面,地产行业,以及内循环启动方面的政策可能将超预期。

潘焕焕:当下时点,我们判断2023年经济为弱复苏,原因有两点:第一,目前看不到经济的抓手。第二,受三年疫情的影响,地方政府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需要修复。目前,我们的判断是经济弱复苏,后续弱复苏能否转化为强复苏,需要观察政府出台政策的情况。

经济弱复苏可能会制约指数和大盘价值股的反弹空间,但和经济弱相关的行业以及小盘成长个股可能会更占优。今年对市场影响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经济复苏的力度,后续需要重点关注两会以及新一届政府出台的经济政策。预计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明朗,市场的结构也会逐步清晰。

曹雄飞:整体看好市场经济复苏方向不变。目前看来,全国疫情高峰已经过去,春节后人流、物流是一个快速恢复的状态,这样生产生活经济状况有望逐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可能会有第二波、第三波疫情的冲击。因此我们认为,复苏的方向不变,但是需要仔细跟踪观察,特别要避免阶段性的过于乐观。对于疫情可能出现的反复,我们认为不会对整体市场的运行方向造成影响,市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非常迅速,不会受困于短期疫情波动。

价值风格和科技、成长或都有机会

中国基金报:最近以消费为代表的蓝筹白马股反弹受到关注,而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成长股则出现调整,对此如何解释?新年市场哪种风格和方向会表现更占优?

吴圣涛:2023年以来市场整体呈现出“开门红”的局面,其中外资的大幅买入使得相关的板块,比如以消费为代表的蓝筹白马股受益更为明显,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市场风险偏好改善的直接结果。关于未来哪种风格和方向表现会占优,我们还是看哪一类能够承担国家高质量发展、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大家可以看得到,科技、安全、发展等,都是在二十大报告里面提到的非常多的一些字眼。国家反复提经济增长结构要向科技、创新调整,这实际上指明了企业的盈利增长来源,也给我们的投资提供了方向。在这些行业中,如果能找到具备极高的护城河和动态发展的竞争优势,符合甚至引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有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品德优良、信念坚定的管理团队的企业,在调整的过程中恰恰是加大投资的机会。

曹雄飞:以消费为代表的蓝筹白马股,包括银行、保险等行业的大幅反弹,本质上就是经济复苏预期推动的股价修复,是从极度悲观预期到正常预期的回归。而在白马蓝筹修复过程中,外资持续不断买入,市场上相对收益投资者又被迫抽离前期超额收益较大的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成长股的资金,导致了这种极端分化行情的发生。

实际上,历史上这种分化行情虽少,但每隔两三年也会有发生。预期经济复苏阶段,白马蓝筹会率先修复。我们认为,随着蓝筹股估值修复基本到位,春节后成长性行业有望开始轮番表现。全年表现看,我们认为都有机会,但成长赛道股的机会更大。

邓跃辉:自去年11月份以来消费白马股表现更强,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防疫政策进一步优化,消费等领域受益更直接,而新能源等领域受益相对有限,且在疫情期间,新能源行业反而受益于政策刺激成为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

二是消费白马股在过去两年经历了相对较充分的下跌,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机构持仓比例也从21年初的高点逐步下行至历史较低水平;而新能源等成长方向在过去两年疫情期间,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股价整体上涨较充分,成为机构持仓最重的方向,近期虽然经历了一定的调整,但整体机构持仓和估值水平并不算太低。

从全年来看,我们认为整体受益于经济复苏的顺周期消费等领域将经历较大幅度的估值修复和业绩改善,整体表现也将更强;而新能源等成长赛道在近期经历调整后,随着估值重新进入较低的安全边际区间,我们认为部分业绩仍然维持较高增长的细分赛道和个股在调整充分后仍具备较好的投资机会。

潘焕焕:这一波消费蓝筹白马的上涨可能有两点原因,第一,近期美元走弱,外部金融紧缩压力放缓,和欧美相比预期2023年中国经济表现会更优,海外资金有重新配置中国资产的需求。第二,消费蓝筹白马股去年10月初受整个大盘和外部环境影响有一波急杀,这一波下杀后部分消费蓝筹股估值回到了合理甚至便宜的位置,如部分白酒龙头股在去年10月底跌到了20倍左右,估值修复带来了一波较大的反弹。

而新能源赛道的下跌从基本面看应该是市场对几个细分赛道各有担忧,过去两年高景气度的新能源板块,在硅料和风机价格下跌背景下,风光储2023年的装机量应该会有高增长,对新能源车销量预期市场有分歧。但无论风光还是新能源车,市场普遍担心它们的中游大扩产带来的竞争格局恶化和单位盈利下滑,而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下跌还需要探明新的平衡点。其它成长股中的半导体面临下游需求疲软和去库存的双重压力,军工行业也同样有集采的担忧。此外,成长股从交易的角度看,也与机构筹码仍然过于集中有关。2023年如果经济只是弱复苏,则和经济弱相关的行业以及小盘成长个股可能会更占优。如果经济超预期强复苏,则大盘价值可能会更占优。

具体从行业角度看,在市场对经济弱复苏的预期下,和经济相关的传统周期板块会受到反弹高度的约束。受益于疫后复苏的消费板块,有些细分子行业已经提前反应,有些细分子行业也被质疑疫后复苏力度会低于预期。自下而上的仅从基本面而言,在此时似乎很难明确看出哪个行业能够形成市场共识和共振。因此,当前在行业配置上,可能需要更加的均衡配置。

方磊 :蓝筹白马股近期表现较好与北向资金快速流入有关系。国内各项政策优化后,市场对于中国国内经济的预期出现明显好转,普遍认为中国将率先进入复苏周期,海外资金对于A股的后市表现十分看好,例如,高盛策略分析师团队表示得益于一些政策MSCI中国指数或将再涨15%。随着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落地,外资的风险偏好增强,截至1月19日,北向资金共净流入已经超出2022年全年的水平。成长板块方面,虽然他们的长期需求逻辑较好,但2023年可能面对供需错配的局面需要消化,市场分歧可能阶段性扩大,因此2022年后两个月表现较弱,但当估值回落至较为合理区间后,随着股市整体情绪的回暖,成长板块也在2023年初出现了一定的反弹。

目前我们认为价值板块还是相对占优的,经济预期好转将带动价值板块的估值修复。2023年全年来看,价值与成长的相对强弱可能会受到经济复苏预期兑现程度的影响。如果恢复的较好,价值板块全年的表现可能会更突出;如果经济复苏力度弱于预期,市场可能会重新关注景气投资,尤其是在2023年有业绩验证的细分领域。

詹凌蔚:观富资产2023年度策略报告题目是《林深时见鹿,鲸落万物生--迎接上升新周期》。

林深时见鹿:是指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类比的是在过去2~3年受益于产业周期的双碳、高端制造以及产业升级的表现优秀的行业,在2023年要经历时间和终局的考验,会经历质疑,迷惘和挑战。不会像2021、2022上半年那样以赛道股讲长期逻辑就能无限地拔高估值,而是要回到一个相对均衡的、看估值和业绩成长匹配度的投资风格上来。原因是整个产业周期2023年需求端的增长会降速,供应端的无序竞争会此起彼伏,整个产业周期虽然还在,但是需要向远处,深处去寻找机会了,对扎实研究的考验是增大的,要真正走到树林深处才能获取可观的收益,而这需要时间,可能会面临波折和考验。

鲸落万物生:鲸落万物生本身就是蕴含周期轮回哲学意义在里面,鲸落时,他的身体释放出的养分,成就了海洋里曾经被他所统治的所有其他生物。类比的是过去2~3年处于优势地位、主宰地位的产业周期的代表公司或者行业阶段性的回落时候,过去2~3年的被压在下面的行业可能都有风格转换,成为市场中耀眼、占据优势表现机会的一些行业和个股。

新一年的市场风格:在经济强复苏和全面回升的态势下,2023年资本市场的投资风格是转变优质公司王者归来,市场风格明显转换,困境反转价值成长占优。以宽基指数来说,沪深300的表现可能会好于中证1000,甚至中证500。2023年行业景气的驱动力,将来源于政策的放松与宏观经济的回升。

海外面临经济衰退和滞胀风险

美联储加息或临近尾声

中国基金报:为什么这一波港股会比A股涨得更猛?你对港股新一年的表现怎么看?全球经济、流动性以及美联储政策等方面有哪些看法?

方磊 :2021年2月以来港股的下跌幅度更大。国内各项政策优化后,经济预期的好转带动A股和港股的上涨,由于港股估值端受海外流动性影响更大、估值更低,美债长端利率震荡回落形成中期利好,因此港股反弹的也更猛。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美联储加息周期已经进入到步幅放缓的阶段,全球流动性出现了边际好转。但海外通胀压力还未得到完全缓解,劳动力不足、资本开支不足的问题将使得通胀具备韧性,联储政策利率维持高位的时间或超预期,2023年全年海外流动性或仍保持偏紧状态,这将提高经济衰退超预期的可能性。目前看2023年全球经济会是整体下滑并触底反弹的状态,2024年全球经济或将重拾动力。

曹雄飞:港股既受益于美国国债收益率见顶,又受益于中国经济复苏预期,属于分子分母端双重受益,加之过去三年实在跌幅巨大,因此反弹的能量更大幅度更高。新的一年至少看多港股到年中,之后要视整体市场估值和全球通胀情况来重新做出判断。

全球经济在2023年的运行会比较复杂,目前很难有明确的预判,中国会进入复苏,美国会进入衰退,各国政策目标不一致,也会随着通胀和经济状况快速做出调整,因此在投资上也需要仔细观察,应对为主。

潘焕焕:首先,港股对海外流动性变化更敏感。其次,港股下跌幅度足够深,跌得透,反弹也更强。这一波港股的反弹首先是受益于海外流动性收紧的边际放松,其次受益于国内疫情及地产政策调整变化的影响。第三是平台经济整改完成和扶持地产行业也对港股市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港股经过去年11月以来的一波强反弹,无论是互联网、生物医药、还是消费板块都经历了估值修复,最容易赚钱的阶段已经过去,后市将会进入分化阶段。

去年第四季度我们认为港股更具投资价值,经过这轮相对强势的反弹,港股虽然还是具有较好的配置价值,但是已与A股的性价比差别不大。

在全球经济方面,2023 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挫,从滞涨向衰退转变,发达经济体回落速度快于新兴经济体。全球经济的两大龙头,美国和欧元区衰退是确定的,不确定的是深度衰退还是温和衰退。中国复苏也是确定的,不确定的是弱复苏还是强复苏。流动性方面,美国方向是由紧到松,中国方向是由松到紧。美联储后续加息幅度空间有限,但美国通胀要再回到2%也很难。

吴圣涛:境外的美联储持续加息及俄乌事件,境内的疫情及部分行业政策影响,使得港股承受了整体比A股巨大的波动,因而在相关负面影响改善的过程中,港股也更早有所修复。整个2022年全球市场最重要的关注点是美联储的加息进程,2023年,相信市场已充分反应了美联储此轮加息周期,会把关注点转向美国经济是否会衰退,由于美国金融体系和政府足够成熟且有较多工具可用,衰退我们是认为可控的。在前期跌幅较大的基础上,港股可能有阶段性的大机会。

邓跃辉:这一波港股比A涨得更猛主要因为过去两年港股受制于国内外不利的宏观政策环境,整体跌幅更大,很多板块和个股跌幅超过90%,估值达到历史极值,整体市场估值更低,也更具备安全边际,因而反弹的起点更低,弹性更大;同时港股对整体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更加敏感,在国内宏观经济复苏,外部通胀和加息压力减缓的情形下,港股作为外资投资中国的桥头堡,也是外资加仓中国的前站。

对于港股新一年的表现我们持乐观态度,主要逻辑在于压制港股的国内外因素在新的一年均实现反转。

从国内宏观政策环境来看,二十大之后,国内对于地产、互联网平台经济等领域政策开始转向,并明确提出要恢复民营经济活力、恢复市场信心,这将极大的提振港股这些领域的估值水平。

从国外宏观形势来看,港股跌幅较大,还受到过去一年海外严峻的通胀形势以及美联储的超预期持续加息,导致全球股票市场整体承压,外资持续流出新兴市场,回流美国,并不断推升美元指数;而今年由于通胀逐步回落,美联储加息也临近终点,全球资本将逐步加大对新兴市场的配置力度,尤其是中国经济在2023年预计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逆势复苏,中国权益资产的吸引力大幅提升,因而也是外资加仓的重点方向。

詹凌蔚:关于港股:第一,港股经历了2022年大幅调整,其中很多行业是具备投资价值的。具体而言,我们相对比较看好例如互联网、消费中的一些核心领域,包括跟经济周期相关、 AH同时上市但是港股估值偏低的一些领域。

第二,从全球比较的视野来看,由于美联储持续加息,2022年经历了一次大的外资流出,今年情况会有所不同。今年在全球衰退的大背景下,国内的经济应该说是一抹亮色,所以我觉得海外资金也会更加重视港股市场。

第三,2023年在很多领域政策是有很大修复的,以地产领域、互联网领域为代表,而这两个领域中,港股是有很多A股没有的优质公司的。所以从以上几个维度,我们认为2023年确实要更加重视港股。

关于全球经济及流动性,我们认为2023年最大的经济增长的不利条件是在国际经济环境上。当前投资者对欧美的通胀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普遍乐观,我们认为这是资本市场要警惕的风险。国际经济方面美欧衰退已经成为定局,预计2023年GDP增长是在1%以下,甚至是在0%左右,但是真正最大的风险不在于衰退,而是滞胀。即通胀的压力可能不会随着衰退的初步阶段而有所缓解,会导致美联储进退两难。导致我们市场投资者预期的美联储能够很快进入降息周期的预期,可能没有那么快能够实现。

所以,国际方面一方面2023年要警惕欧美滞胀的持续时间更长,美联储不会那么快转入降息;另一方面还要警惕日本在通胀压力上升的时候,退出货币宽松政策的时候,会不会引起全球流动性的动荡。

年初积极调整组合结构

重点布局消费、新能源等板块

中国基金报:年初你在投资操作上有哪些变化?2023年更看好A股和港股的哪些行业和板块的投资机会?为什么?

方磊:2023年国内经济进入复苏周期,股市中的投资机会将增加。2023年宏观总旋律是“内需向上、外需向下”,因此在股市结构上与国内内需相关的板块可能更具弹性。2021年下半年以来,多点疫情的爆发导致国内消费和服务业的供给出清较为剧烈,预计2023年需求逐渐恢复并越过供需平衡点后,消费等与内需密切关联板块的盈利弹性将有所显现,部分优质企业的业绩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同时,我们对中长期发展空间大的成长板块也保持密切关注,尤其是那些基本面不错、估值合理偏低的细分板块。

曹雄飞:年初对组合进行了市场的均衡,增配了消费行业,主要是受益于经济复苏且前期股价跌幅较大的标的。2023年,看好新能源行业,包括海风、光伏、储能等,上述行业在2022年下半年跌幅较大,但未来两年行业复合增长率仍可超过30%,估值目前处在较低位置,股价的性价比极高。看好受益于经济复苏的广告传媒行业,这块细分领域对经济扩张的弹性较大,而股价仍处在低位。看好部分上游资源行业,包括铜、铝、磷、锂等供给相对受限,而需求有明确扩张的行业。看好港股部分头部互联网平台,随着政策转向,这类公司有望迎来盈利和估值的向上双击。

詹凌蔚:投资主线总体思路是内需先行、安全垫后,发展和安全并重,但是2023年毫无疑问发展要领先于安全。我们看好以下几类的行业机会:一是受益于疫情防控政策逆转,且具备中长期成长空间的机会,包括医药、食品饮料、酒店以及线下餐饮;二是受益于产业政策逆转,且具备中长期成长空间的投资机会,比如互联网平台、传媒;三是受益于地产政策逆转的低估值开发商以及地产的产业链;四是经过大幅调整,目前还仍在下行的保安全、保供应领域的机会,包括计算机应用、半导体等;五是受益于产业周期演进与宏观政策拉动投资周期共振的储能、电网电力设备等行业。

邓跃辉:年初以来,我们在投资操作上提高了整体仓位水平,并加大了港股和顺周期消费领域的配置水平。我们认为,2023年A股和港股都具备较好的投资机会。整体而言,A股或将经历轮动普涨的行情。疫情政策优化初期,上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顺周期消费等板块;等到经济社会恢复正常,市场将从预期修复阶段转向基本面验证阶段,真正有业绩增长且估值有吸引力的公司将有不错的投资机会。另外,港股中的互联网平台经济、消费和创新药等领域具备较好的估值修复机会。

吴圣涛:年初以来,我们维持股票仓位不变,在可转债领域增加了配置,核心原因是2022年下半年转债市场不少优质标的估值压缩明显,具备了更好的安全边际,优选品种、加大配置已经变得切实可行。具体到投资方向,2023年不排除金融地产可能会有反弹的机会,但长期看其不符合经济的发展方向,而新能源、先进制造业公司则更符合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此外,我们相信互联网较大可能在低基数和政策边际放松的情形下会有所表现。

潘焕焕:积极看好2023年A股和港股市场的投资机会。我们坚持多资产配置的思路并从三个维度来加大权益市场头寸,一是提高A股和港股的持仓比例;二是上证指数3500点以下开展定向增发组合投资;三是配置了可转债和可交债,这类债券既有安全边际也能受益股票市场上涨。在行业上,我们2023年沿着和经济弱相关行业布局,目前更看好A股和港股的医药、运营商和军工等行业机会。

整体政策基调依旧偏暖

积极关注后续政策落地的情况

中国基金报:近期各种政策频出,行业利好不断,对政策面您有哪些预测?春节以后的两会怎么看?

方磊:整体政策基调依旧是偏暖的。宏观政策方面,短期货币政策或将继续保持偏宽松,但随着国内需求的恢复、通胀的温和修复,货币环境或将逐渐回归中性。财政政策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预计全年财政政策的力度仍将保持偏强。产业政策方面,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也会出现更多的积极信号。

我们认为春节后两会将延续2022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2023年地方两会GDP加权算出的全国经济增速目标为5.6%,较2022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两会的经济目标可能会定为5%以上。其中,促消费可能会被定为2023年最为重要的任务,兼顾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重大项目投资可能成为对经济起托底作用的政策抓手。

詹凌蔚:货币政策方面,仍然判断重心是实现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财政政策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财政政策的表态仍然是提质增效,依然是积极的总基调。产业政策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尊重市场优化方向的产业政策能够真正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积极关注春节后两会政策的落地,观察对市场信心的修复情况。

邓跃辉:未来国内政策战略上将从供给侧改革转向扩大内需,有利于需求扩张的政策预计会陆续推出。同时,有利于活跃民营经济、扩大就业和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意愿类的政策也将有配套举措。春节以后的两会,工作重心将转向如何实现稳增长目标,重点关注经济稳增长政策的落地情况。

潘焕焕:近期无论是科技创新、数据安全还是房地产都出台了不少政策,我们预计为了拉动经济复苏,后续会有更多的政策出台。针对当前需求不足和信心不足的情况,两会后的政策着力点可能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施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排除降准降息;二是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扶持力度;三是中央财政会加大对地方财政的支持;四是扩大内循环的消费,并增加基建投资等。

曹雄飞:我们认为近期的政策利好不是终点,2023年刺激经济发展成为政策的重点,政策利好一直会持续到两会。春节后市场大概率从节前的“价值搭台”转向“成长唱戏”,因此对节后到两会期间的行情持乐观态度。

国内外影响因素共同扰动

多重风险仍需警惕

中国基金报:你认为2023年有哪些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其中有哪些风险因素比较值得关注?

方磊:2023年影响市场的因素可以分为海内外两方面。海外方面,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连续紧缩政策带来的欧美经济下行幅度,以及地缘冲突的变化可能是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我们判断美联储2023年保持偏高利率、欧美经济体出现浅衰退、地缘冲突将长期化,整体海外风险集中于欧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中国外需的影响。国内方面,内需的复苏程度、经济复苏带来的通胀环境变化可能是更加突出的影响因素。国内方面的风险因素可能在于内需复苏带动通胀快速上升对货币环境形成制约,但短期可能还看不到。

邓跃辉:从国内影响因素来看,一是疫情结束后,经济社会能多大程度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二是国内宏观政策及货币政策能否维持相对宽松的环境,产业层面是否会出台对消费、地产和民营经济等刺激鼓励政策。从海外影响因素来看,一是海外通胀下行幅度及节奏,以及由此影响下的美联储加息进展情况如何;二是海外宏观经济状况,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整体经济状况。上述因素都会影响全球资本市场对于2023年盈利展望和流动性环境的判断。

2023年需要关注的风险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国内经济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二是海外加息幅度超预期,或经济下行幅度超预期的风险。

潘焕焕:对于2023年A股市场,我们主要关注的影响因素有:经济刺激政策、产业政策和民企信心、中美关系、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股债性价比等。此外,房地产市场的下滑、居民消费和民企投资信心不足,地方城投债违约、美国衰退则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风险。

吴圣涛:尽管我们认为2023年的市场机会可能比2022年要多,但客观上我们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从外因来讲,中美高科技领域的脱钩制约了中国在很多重要领域里的发展,这对于实现经济增长结构转型影响深远。另外俄乌冲突制约了全球的发展,影响很多国家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的重新布局和考量。从内因来看,经济增速难以回到过去高速增长的水平,导致全市场利润增长水平下降。另外中国企业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受益,但面对国际环境的快速发展,企业优胜劣汰的周期大幅压缩。

回到投资本身,企业的快速分化要求我们警惕盲目看多,行业的快速迭代要求我们要规避越来越多的价值陷阱,公司业务和业绩波动的加大要求我们前瞻性地辨识竞争优势和商业壁垒的可持续性。

詹凌蔚:首先,我们认为2023年最大的风险点是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其次,当前全球投资者对2023年美联储加息周期的结束,以及降息周期的开启是抱有较大预期的。我们认为美国的通胀中枢可能不会那么快下行,美联储的目标利率从4.75%提到5.25%甚至以上是存在合理性的,这一旦成为现实的话会是一个风险点。最后一个风险点是疫情的演进,如果出现大规模二次感染或集中出现一些新的亚型变异株,这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冲击需要关注。

曹雄飞:2023年影响市场的风险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欧美经济衰退,导致出口低预期;二是美国通胀韧性太强,导致下半年货币政策低预期;三是国内经济复苏情况阶段性不及预期;四是海外战争风险;五是下半年国内通胀抬头的风险等。

编辑:小茉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