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那些努力“活下去”的企业家们

热点资讯2023-01-20 13:17:31智慧百科

2022年,那些努力“活下去”的企业家们



2022年的最后一天,2023年吴晓波年终秀开场搞了一个特别的仪式,吴晓波站在台上喊3,2,1,上万人的杭州黄龙体育场内的台下观众齐声高呼“滚蛋吧,2022”。可见,大众对于这已经消失在历史烟尘中的2022是何等的痛恨。

毕竟,这过去的一年,几乎对所有人都不太友善。太多的企业和个人经历了裁员,降薪,歇业,收入锐减。企业界更近乎一边倒地采取收缩战略,降本增效成为一个高频词。

2022年,努力活下去,熬过来的,都是伟大的,无论组织还是个人,终于迎来了2023新的曙光,所幸的是,在2022最后的几天,中国的防疫宣告结束,中国人在经历阳康阳过的洗礼之后终于走出阴霾,迎接自由的阳光。

2023年,充满万千希望,世界会变得怎么样,把一切交给时间。回顾过往,展望新年,在2022年那些努力活下去,一直挣扎斗争甚至心存悲观情绪的商界大佬们,如果在这个时候再重新表达他们对于未来的判断,会不会变得更积极一些?

无论如何,2022在中国发展历史上,一定是极其特殊的一个年份。对2022年那些企业和企业家的遭遇和表现进行记录,意图梳理、总结这过去的坎坷岁月,并对未来开启新的预判和征程有所启示,有所敬畏。

01 实体制造:“活下去”从任正非开始

2022年8月22日,华为内部论坛上线了一篇关于《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文章。任正非在文内提到,全球消费能力下降,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渡过未来三年的危机。



任正非在文章中写道:未来十年应该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会持续衰退。现在由于战争的影响以及美国继续封锁打压的原因,全世界的经济在未来3到5年内都不可能转好,‍‍加上疫情影响,全球应该没有一个地区是亮点。华为对未来过于乐观的预期情绪要降下来,‍‍2023年甚至到2025年,一定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的纲领‍‍活下来。

任正非一再强调:目前我们要活下来,不是为了理想而奋斗。“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任正非夸张的表述把“活下去”的时间线甚至拉长到了未来三年,这显然不免有自我警惕甚至危言耸听的意味。

到了12月30日,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的口风变了,在《奋勇前进,冲破险阻,有质量地活下来》的2023年新年致辞中,徐直军表示,2022年是华为逐步转危为安的一年,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369亿元人民币,经营结果符合预期。其中,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基础设施业务保持稳定增长,终端业务下行趋势放缓,数字能源和华为云业务快速增长,智能汽车部件竞争力和用户体验显著提升。

2023年将会是华为在制裁常态化下正常运营的第一年,也是关键之年。

对华为来说,2022年损失最大的,显然是手机业务。8月12日,华为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经营业绩。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01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5.8%;净利润150亿,而2021年上半年,华为的净利润为314亿,2022上半年的净利润同比直接腰斩。在华为的三大业务当中,运营商业务收入为1,4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企业业务收入为5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5%;终端业务收入为 1,01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5.3%。终端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处于第二位,但下降极为严重,也是唯一同比下滑的业务。

9月6日,华为Mate50如约面市,这是华为手机沉默两年之后的首次出新。余承东在发布会上动情地声称,虽然华为面临各种艰难险阻,但是我们依然坚定执着,跨越山海,终见曙光。受限于制裁,华为只能使用4G芯片,而且数量有限。华为已然成为了5G时代唯一卖4G手机的企业。华为 Mate50 系列备货量大约只有400 万台左右,而且主力供应华为自身的专卖店。而iPhone 14新机备货进度目前已生产超3400万部。也就是说,从备货规模上来看,华为Mate 50只有iPhone 14的零头。

IDC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开始,华为手机被正式列入“others”的行列中,也就是在前几名排名之中,华为已经无缘位列,而在海外市场,华为手机更是早已踪迹难寻。

02 互联网:张勇动人,马化腾和刘强东“被骗”

11月9日,世界互联网大会落户乌镇迎来了第九个年头的开幕。张勇在大会上发言表示,阿里巴巴会始终扎根实体经济,利用好数字技术帮助中小企业,推动产业变革加速到来。而京东集团CEO徐雷也不约而同地强调:作为新型实体企业,京东充分发挥‘以实助实’效能,依托‘链网融合’新型基础设施,聚焦全面融入和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

实体成为这届互联网大会的高频关键词。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对互联网巨头而言需要越来越低调行事。过去的2022年,对互联网企业简直就是“内忧外患”。外部环境不允许资本无序扩张,加之疫情的影响,导致大厂纷纷增速放缓,收入和利润不同程度下降,而裁员几乎成为过去一年互联网明星公司普遍的“底色”。

4月1日,京东裁员的消息上了热搜。3月31日,据称大量被裁员工聚集在京东总部大楼1号楼SSC(共享服务中心)等待办理离职手续,被裁员工的员工牌几乎装满整个箱子,甚至有员工排到1000多号,按此推测当日离职人数远不止1000人。腾讯二季度的财报显示其员工也缩减不少。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腾讯员工为 110715 人,而在其Q1 财报中,截至 2022 年三月底,腾讯员工为 116213 人。三个月之后,腾讯裁掉了 5498 名员工。2021年12月31日到2022年3月31日,阿里员工数量从259316人缩减至254941人,到6月底继续下降到245700,意味着从2021年到2022年上半年,阿里员工人数减少超13600人。

4月8日,据“网信中国”消息,“网传多家大型互联网企业进行大规模裁员”,对腾讯、阿里巴巴、美团、京东等12家互联网企业用工和业务发展情况进行访谈。“网信中国”表示,经统计,2021年7月到2022年3月中旬,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快手、百度、京东、网易、微博、哔哩哔哩、蚂蚁集团等12家企业总离职人数21.68万人。9个月时间,12家企业,总计离职21.68万,平均每家企业每个月离职2000人,而且连续9个月。

从财务数据上来看,在2022年,互联网大们活得并不快乐,至少没有以前那么富足豪横。

2022年12月16日晚间,阿里巴巴集团公告披露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六个月(2022年4月至2022年9月)的2023财年中期报告。在这半年中,阿里巴巴共计实现收入4127.31亿元,同比增长2%。实现经营利润为人民币500.80亿元,同比增长9%;净亏损为人民币21.69亿元,而2021年同期净利润为人民币462.12亿元。

阿里巴巴表示,净亏损的主要愿意是由于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市场价格下降导致。公司未把投资公允价值变化而产生的净收益或净亏损计入非公认会计准则财务指标。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为人民币640.72亿元,同比下降11%。

12月29日,张勇发布内部邮件,宣布了最新的人事调整:张建锋不再担任阿里云智能总裁,将由张勇亲自挂帅,兼任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继续担任达摩院院长;周靖人将担任阿里云智能CTO,并同时继续兼任达摩院副院长。阿里集团新首席人力官(CPO)由原来的童文红变更为蒋芳;新首席技术官(CTO)为吴泽明,程立则不再担任。



张勇说,2022年,阿里的关键字是“定”。在2023年即将开始的时候,我希望新的一年中这个关键字是“进”。但是,对阿里这头大象来说,2023年怎么进,进向何方,却有些迷茫。

另一边,马化腾也是罕见地发了大火。12月15日,腾讯在线上召开内部员工大会,面对100多名员工,马化腾不惜自揭家丑,第一,内部腐败问题“吓死人”。为什么我们很多业务做不起来?并不是因为管理者的问题,也不是业务方向问题,而是贪腐漏洞太大,业务被掏空了。第二,“以后大家不要跟我说什么买量的故事,我已经不信这个了。就算别人能成,也不适合腾讯,这个东西让别人去做,我们以后不做买量的事情。”对腾讯来说,“买量”这件事是花钱为某些业务引流,需要投入大量的费用,这自然会涉及到潜在的腐败问题。所以马化腾还表明,“腾讯今年加大了内审内控力度,发现有大量问题都存在于买量业务中。”第三,留给某些业务的时间不多了。PCG(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部分业务的改革,“你活都活不下去了,周末还休闲的打球。那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如果业务团队不能给自己压力,就由总办来给这个压力”。



11月16日,腾讯发布第三季度财报。第三季度营收140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净利润3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调整后净利润323亿元人民币。环比来看,腾讯2022三季度的营收比上季度增长4.6%,调整后净利润环比增长14.9%。三季度净利润增长幅度高于营收增幅,主要来自于降本增效发挥的效果。

而刘强东则更为激烈,在12月份的一次会议上,刘强东在视频中痛斥那些用PPT、新词“欺骗”自己的中高层是“骗子”。刘强东警告京东的管理层:很多兄弟夜郎自大、沾沾自喜,这样下去早晚会成为第二个苏宁。有京东人士称,这是2018年以来,京东的一次大复盘、大总结、大调整。2023年老刘有可能会参与更多的日常工作。

无论阿里、腾讯还是京东,2022都是倍感压力的一年,在宏观定调之下,互联网企业需要想尽办法“脱虚向实”,尤其重要的是,资本不是万能的,有钱并不能横冲直撞,对于2022年,互联网企业的焦虑感不亚于很多的线下实体企业。

03 房地产:许家印“被跳楼”,孙宏斌迎来曙光

2022年,大量房企面临业主停贷。停贷运动肇始于6月30日,江西恒大珑庭业主发布强制停贷告知书。随着消息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烂尾楼业主加入其中,项目名单从个位数到几十个直至过百。涉及楼盘开发商包括恒大、融创、阳光城、正荣等多家出险房企。停贷的主要城市在于郑州、湖南、湖北等地。由于“停贷潮”涉及范围面广,涉及业主众多,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集体停贷潮汹涌而来,这是中国楼市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停贷的根本原因在于项目停工,业主无法按期收房,因此进行主动“停贷”。

据克而瑞统计数据,2022年百强房企共实现操盘销售金额64622.2亿元,同比下降41.6%。从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的操盘销售金额同比降幅分别为47%、53%、33%、28.5%,市场低迷情绪显著。行业整体规模的下滑导致千亿房企数量从2021年的43家腰斩至20家,创下了近5年来的最低纪录。数据显示,2022年,TOP 10房企销售操盘金额门槛同比降低41.9%至1673.1亿元;TOP 30房企的销售门槛为507.2亿元,同比下降55.8%;TOP 100以及TOP 200房企的门槛也分别降至116.1亿元、23.9亿元。2022年,规模房企的目标完成率中位数为74.5%,这一数值在2021年为88%,2020年为105%。

要论2022哪家房企最惨,估计当属恒大。2023年1月1日,许家印发布对内部员工的致辞,其中写道,2022年恒大地产732个保交楼项目全面复工,全年累计交楼30.1万套。去年12月初恒大保交楼会议上显示,交楼30万套是恒大去年的总体目标。2022年1至11月实现交楼25.6万套, 12月份必须保质保量完成交楼4.4万套。虽然从全年完成情况上来看,恒大似乎已经完成了既定任务。但实际上,30万套的保交楼计划已经是恒大“腰斩”过的年度目标。

对于2023年,许家印表示,2023年是恒大履行企业主体责任、千方百计保交楼的关键年。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做好全面正常施工、恢复销售、恢复经营等各方面工作,我们一定能完成保交楼任务,一定能偿还各种债务、化解风险。



去年12月初,有传言声称许家印从恒大湖南总部19楼一跃而下被消防车接住,也有网友声称许主席被债主逼上门要债,无奈之下秘书报警,等消防队和公安局拉好气垫后,许家印从2楼跳下,由此释放跳楼消息逼退债主。12月2日晚间,许家印公开现身恒大集团保交楼工作的专题会议,间接回应“跳楼自杀”谣言的不实。但是,对于背负的1.95万亿巨额债务如何化解,估计2023年对恒大依然不太友好。

新年刚过,1月5日深夜,恒大集团原执行总裁柯鹏被警方带走调查,事涉恒大深圳旧改项目。这已经是其第二次被调查。有知情人称,去年中柯鹏离职之际,已被带走调查。柯鹏曾向许老板求情,后被放出。“大家都以为他没事了,谁料岁末年初这会儿又被带走调查了。”早在去年11月份,就有市场传言称,柯鹏和许老板先后被带走调查。

许家印被跳楼,另一边,融创的孙宏斌却似乎迎来了转机。

1月5日晚间,融创中国(01918.HK)披露数据,2022年全年,融创中国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1693.3亿元,累计合同销售面积约1284.7万平方米。2022年归属于融创中国的权益合同销售金额约977.8亿元。对比2021年全年5973亿元的销售额,融创中国2022年的销售额下降幅度高达71.66%



陷入流动性危机之后的融创,通过出售资产获取流动资金、境内债务整体展期,以“时间换空间”。1月3日,融创中国宣布,在附有回购权的前提下,将深圳融华置地投资有限公司51%的股权与债权转让给珠海华发,总金额约为35.8亿元。深圳融华置地投资有限公司所持有的项目为深圳冰雪文旅城项目。该项目包含住宅、冰雪世界、商业、酒店及办公楼等多元化业态,项目总占地面积43.68万平方米。

出售事项所得款项净额将主要用于偿还融创中国当时为获取目标项目而获得的融资 (本息合计约人民币20.94亿元),并解除公司目前就该融资而提供的担保,从而也降低集团整体负债规模、减少债务压力。

另外,融创房地产集团的10只总计160亿元的境内债展期方案均已获得持有人投票通过。展期方案通过后,将有效缓解未来3至4年的流动性压力,进一步改善整体财务状况。

2022年5月份,融创出现公开市场违约,此后的孙宏斌便从大众视线中消失了。直到12月9日,孙宏斌半年来头一次向外释放出乐观信号。在当天披露的2021年年报中,他表态称,会尽快完成债务重组和恢复稳定经营,争取在2023年回归良性、健康发展轨道。

有文章写道,继联想入狱、顺驰败局后,孙宏斌或将第三次“起死回生”。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孙宏斌多了许多白发,面容清瘦,皱纹已爬上眼角。

04 新消费:盲盒拆不下去,新茶饮加速洗牌

在经历大量的热钱推高之后,在2022年,雨后春笋一般的新消费品牌不断挤出泡沫,回归理性。

首先看潮玩赛道。泡泡玛特作为盲盒第一股,在2022年碰上的坎越来越明显。一些90后玩家表示,“没办法一直爱下去。当买盲盒的成瘾性开始反噬我的时候,这些娃娃不但不能治愈我,还会让我觉得现实似乎在变得更糟。” 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泡泡玛特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期内营收23.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1%;净利润为3.33亿元,同比减少7.2%,这也是其自港股上市后净利润首次负增长。此外,泡泡玛特毛利率也出现下滑,从去年同期63%降至当前的58.1%。泡泡玛特销售开支增至6.9亿元,同比增长65.1%。广告及市场费用增至1.141亿元,同比增长100.9%。

股价也不理想,自去年2月开启回购至今,泡泡玛特累计回购已达2998万股,占比约2.14%。截至2023年1月7日,泡泡玛特港股总市值321亿港元,较高峰的1500亿已经缩水近80%。

2022年315晚会,就曝光了业内“800元娃娃盲盒成本仅30元”的价格虚高问题;2022年6月,泡泡玛特被媒体曝光:存在向儿童推销或销售衣着暴露的性感手办问题;此前中消协还曾点名批评泡泡玛特和肯德基联名推出的盲盒套餐,存在诱导食品过度消费。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1987年生于河南新乡。面对泡泡玛特在在盲盒销售中的一系列问题,王宁在接受河南大河报采访时认为,“如果我们回到古代,绝对不会想到若干年后音乐会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就像现在,很多人也无法理解潮玩对于年轻人的意义一样”。在一系列问题面前,王宁扮演行业布道者:潮玩行业跟音乐产业非常相似,当某个系列盲盒走红之后,人们不应该仅仅关注这样一个产品,而要看到产品背后的逻辑。坚信,作为一种文化或艺术表达的载体,其本身具有收藏属性,总会有人去收集珍藏。



但事实上,王宁将一些潮玩手办比喻成音乐,可能大部分人不敢苟同。潮玩是不是持续带来精神愉悦这个另说,但玩偶完全可以工业化批量生产,不具备稀缺性,又何来收藏属性?

在泡泡玛特上市前后,王宁就曾多次强调,泡泡玛特不是一家盲盒公司,而是一家基于IP的潮玩公司。于是,急于撕掉盲盒标签的泡泡玛特在2021年推出了高端潮玩产品线“MEGA珍藏系列”。

王宁曾提到,泡泡玛特是国内最有可能成为迪士尼的公司,而泡泡玛特对标迪士尼最直接的动作,就是打造主题乐园。2021年8月,北京泡泡玛特乐园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含城市公园管理、游乐园、票务代理等。同年9月,泡泡玛特在北京环球影城开设首家全球概念店。2022年1月初,又与北京朝阳公园达成合作,打造首个线下乐园。

然而主题乐园作为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重资产项目,不仅对泡泡玛特的持续盈利能力、融资能力和运营成本提出了考验,更考验其IP打造能力。

再来看新茶饮赛道。12月5日,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发布公告称,以5.25亿人民币收购来自上海的新茶饮品牌乐乐茶43.64%的股权,成为乐乐茶第一大股东。这笔投资成为新茶饮行业2022年最大的单笔投资。



奈雪的茶表示,收购乐乐茶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行业竞争环境,降低奈雪的茶未来门店拓展、运营等方面的成本。乐乐茶将成为奈雪的茶的联营公司,并将继续维持独立经营,即乐乐茶仍将保持“品牌不变”、“团队不变”、“运营不变”。奈雪的茶在门店拓展、供应链、数字化与自动化、内部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将赋能乐乐茶,帮助乐乐茶进一步取得增长。

奈雪的茶成为乐乐茶第一大股东表明新茶饮赛道的洗牌、混战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头部玩家扫货第三四梯队的品牌,让整个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类似奈雪、喜茶这样的头部品牌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将会越来越大。

奈雪的茶2022年半年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奈雪的茶收入20.44亿元,同比下滑3.8%;经调整净亏损2.4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0.48亿元盈利下降了618.75%。2021年全年,奈雪的茶亏损45.25亿元。股价方面,奈雪的茶2022年内跌幅大约为10%。

奈雪的茶由彭心于2015年创立。凭借创新的“茶+软欧包”双产品线模式,踏上新式茶饮的东风,奈雪的茶走上了火速扩张之路。2021年,奈雪的茶成功在港股IPO,步入新旅程。面对寒气,彭心除了对奈雪采取降价策略之外,并未停下规模扩张的步伐。并且,2022年3月份,彭心设立投资公司,逆风而行寻找餐饮标的——烘焙、咖啡、新茶饮等。逆势投资扩张,奈雪的茶能否成功突围,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05 智能手机:雷军需要再次穿越低谷

自从华为手机被制裁,出货量逐渐沦落为“others”行列时,小米几乎就成为国产智能手机的重要希望。但是,小米似乎并不能完全取代华为“商务机”的江湖地位。



11月23日,小米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期内小米总营收705亿元,同比下滑9.7%;经调整净利润为21.2亿元,同比大幅下滑59.1%。这已经是小米连续3个季度营收、调整后净利润同比下降。虽然营收和利润持续下滑,但毕竟跟整体市场环境关系密切。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每年发布的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来看,自2017年起,智能手机的销量逐年萎缩,过去5年的平均下滑幅度达到7.8%。其间,2021年5G概念一度挽回些许市场的颓势,同比实现1.1%的微增,但转至2022年就上演了“大跳水”——前两个季度的出货量同比分别下滑14.1%、14%,为历史最大季度跌幅。

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中,小米集团总裁王翔坦言,“全球通胀、美元加息、汇率波动给我们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国内新冠疫情的反复也对我们造成了很大影响。第三季度业绩好的方面在于智能手机出货量、收入、毛利率环比有些许提升,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手机出货量确实有所下降,但从环比来看,我们还是稳住了局面。” 尽管在2022年第三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减少8%,但仍以近14%的市场占有率排名全球第三,这一数据甚至好于去年。

一年以来,小米的股价持续下跌,截至2023年1月7日港股收盘,其股价较17港元的发行价下跌33.88%至11.24港元,所对应总市值为2804亿港元。舆论场普遍认为,宏观环境的不利影响虽然导致小米业绩持续下滑,但是,当下的小米已经进入到一个成长瓶颈阶段。虽然华为手机近乎退出高端手机市场,但小米并未能完全承接华为释放出来的市场空间,小米缺乏新的增长空间。

对于小米的造车业务,似乎更是让雷军进退维谷。小米的造车耗资巨大,被认为“小米现有业务赚钱的速度跟不上造车投入的速度”。去年11月28日,多家媒体报道,小米汽车的开发专案进度不如预期,最终可能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12月份有报道称,小米汽车项目进展延迟,自动驾驶测试不及预期,最终可能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根据知情人士消息称:“明面上看起来在顺利推进,但实际进度慢了不少。本身该交付的内容就不多,现在还会因为交付进行的卡点被砍掉一些,就会更少了。”

去年八月份,雷军发表了他的第三次年度演讲“如何走出人生低谷”。对于已经消逝的2022年以及已经到来的2023,面临着造车压力巨大,而手机业务徘徊不前,雷军可能需要再次穿越低谷。

06 餐饮:海底捞张勇,为失误买单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1至10月份,全国餐饮收入35348亿元,同比下降5%。原本2021年已经在一定程度受疫情的影响了,2022年又因为更长时间的封控导致了餐饮消费的下跌。2022年上半年,火锅赛道的带头大哥海底捞亏损2.66亿元,海底捞称,报告期内的净亏损中包含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等合计约3.08亿元,以及今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地区部分餐厅暂停营业或暂停堂食期间产生的固定开支和员工成本。

另外,呷哺呷哺(00520.HK)也亏了2.8亿元;九毛九(09922.HK)虽然在今年上半年获得了5770万元的净利润,但也同比下滑69%。

截至2023年1月7日,海底捞股价23港元,最新市值为1285亿港元,与市值高点4800亿港元相比,相差甚远。

2020年疫情初期,海底捞逆势疯狂扩张,卡位布点。随后虽然不得不关店数百家门店,但仍无力止损。在去年11月的关店公开信中,海底捞坦言,为了配合迅速拓展的新店运营,很多尚不能担任店长的员工被赶鸭子上架。

数据显示,海底捞在2021年关闭276家门店之后,2022年上半年再关闭26家,仅新开18家门店。而针对2021年发起的“啄木鸟计划”下关停的部分门店,海底捞择机启动“硬骨头”门店计划,循序渐进地选择符合重新开业条件的“硬骨头”门店。此外,海底捞客流也在持续减少。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人均客单价由去年同期的107.3元上涨至109.1元,翻台率从去年同期的3次/天降至2.9次/天。

2022年3月1日,海底捞发布管理层人事任命公告,创始人张勇卸任CEO,由杨利娟接任。在过去的一年,海底捞还成立了全新业务模块,社区营运事业部,通过对海底捞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形成“外卖+社群+直播+线上商城”的社区营运模式,强化“到家”服务业态,发力“外卖+快餐+预制菜”,通过多渠道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张勇曾在内部会议上对扩张战略做了反思:“2020年6月我进一步作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目前的苦果,只能由我们自己一口一口咽下去。”

“我对趋势判断错了。”张勇在股东大会上曾表示,自己对海底捞的战略失误有相当大的责任,他承认,去年做出的开店策略是完全错误的。“现在来看确实属于盲目自信,当意识到问题时已经是2021年1月了,等公司反应过来时已是3月。”

07 新能源汽车:蔚小理调整换挡,一众新势力加入混战

2022年,随着零跑、埃安、极氪、AITO等开始发力,国内的造车新品牌正式进入“大混战”时代。“蔚小理”由于芯片供应短缺、产品进入换代周期等原因,交付量出现大幅波动。2022年8月,由于主销产品从理想ONE向理想L8切换及四川地区限电等因素影响,理想汽车当月交付量下滑至不足5000辆;9月下旬上市的小鹏汽车新一代战略车型G9,由于过于复杂的选配逻辑和高价低配的市场策略,引发消费者不满,导致销量持续下滑,10月至11月,小鹏汽车连续两个月交付不足6000辆。

2022年全年“蔚小理”的总交付量分别为12.25万辆、12.08万辆、13.3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23%、47.2%,销量目标完成率为81.7%、48.3%、66.6%,整体表现不及行业预期。

从支出及盈利数据来看,蔚小理当中花钱最厉害的是毛利润率最低的小鹏。2022年前三季,小鹏毛利润率为12.2%,市场/行政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0%、18%。蔚来毛利润率13.6%,市场/行政费用率、研发费用率都是21%。蔚来、小鹏与盈利的距离大致相等。理想距离盈利最近,2022年前三季毛利润率18.9%,新车型生产、交付进入正轨后,毛利润率还能提高1到2个百分点;市场/行政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5%、17%,合计比蔚来低10个百分点。

2022年Q1到Q3,蔚来经营亏损分别为21.9亿、28.5亿、38.7亿,前三季经营亏损合计89亿、亏损率26.8%(2021年,蔚来经营亏损率本已降至12.4%)。理想一向是三家当中亏钱最少的,2020年经营亏损率7.1%、2021年亏损率降到3.8%。2022年前三季经营亏损达35.2亿、亏损率13%(2021年前三季经营亏损10.4亿)。小鹏亏损率仍是三家当中最高的:2021年经营亏损率降至31%;2022年前三季亏损62亿、亏损率28%。

2022年,蔚小理三家分别进行了组织架构大调整。

首先进行架构调整的是小鹏汽车。2022年10月,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多次主持公司管理层会议,对公司运营、组织架构和产品策略等关键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并在10月21日晚发布了全员邮件,宣告进行全面的组织架构调整。



12月9日,理想汽车宣布最新人事调整,包括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沈亚楠将自2023年起不再担任前述职务,加入公司流程变革委员会;总工程师马东辉将接替沈亚楠担任理想汽车总裁并进入董事会,整体负责研发与供应群组;高级副总裁谢炎将出任理想汽车CTO,全权负责系统与计算群组。



2023年第一天,蔚来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斌在一封全员信中表达出对公司发展的不满,并发出了要进行内部调整的信号。李斌在信中列举了8项团队做得不足的地方,例如交付量增速落后于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整体增速;应对供应波动,很多(其他)厂商的反应更迅速,更高效;针对需求波动,惯性太强,调整不及时,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新车上市前后的软硬件质量问题已经影响了产品口碑和声誉等。



因此,李斌提出:“2023年的工作任务会增加很多,但公司的资源投入只会有小幅增加,我们必须从内部挖掘潜力,尤其是对于低效的组织、低效的团队、低效的流程、低效的项目,需要进行全面地梳理和优化。”

面向2023年,部分品牌已经披露了销量目标,哪吒汽车销量目标是25万辆,零跑汽车希望达到24万,蔚来汽车的目标是超过雷克萨斯燃油车销量,大致可以锁定在20万辆以上;此外,极氪汽车将目标定为14万辆。理想汽车副总裁刘杰在2022广州车展媒体日上表示,L9平均稳态的月销量在8000到1万辆左右,L7和L8的稳态月销量应该在1万到1.5万辆左右。照此测算,理想汽车2023年销量将达到35万辆左右。

比起起伏不定的2022年,2023年的不确定性开始变小,一切都在回归正轨。而造车新品牌,也希望能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好的成绩。

08 传统零售:黄光裕拼了一年,国美蒸发800亿

2022,是国美最惨最难的一年。

去年10月28日,北京鹏润大厦国美总部的员工接到了一份全员大会通知。当天下午,国美电器董事长黄秀虹露面,她声称,公司到12月底之前,只会给员工上社保,不会再发工资了。

接着,黄秀虹还批评了员工们近期的工作态度,认为大家缺少大局观,困难时期应不计得失,与公司共进退。她接着补充了一句:今后中长期,工资发放也存在不确定性。会后公司会出具一份承诺书,员工可以各自去找主管签字。

网上流传的一份承诺函中写道:自2022年10月份起,理解公司在未来半年到一年时间内,员工工资有可能延迟发放,且本人在这段时间内已做好与公司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准备。承诺调整积极心态,相信公司,勤勉尽责,一切以提升经营业绩为出发点。承诺积极维护企业利益和品牌形象,不信谣,不传谣,不散播负面信息和情绪。承诺躬身力行,按时保质保量交付经营结果,达成业绩目标。

2021年初,黄光裕正式出狱归来,国美股价一度涨到2.55港元的最高峰。可见外部市场对黄光裕依然充满了期待。归来后的黄光裕极其拼命,据称国美总部36层黄光裕的办公桌上,时常布满一摞摞合同和待批的文件。国美某离职中层曾表示,10万元的合同,黄光裕都要亲自看,哪怕一份促销计划PPT方案想落地,也少不了他的签字。



一位任职于国美的高管介绍,“当他(黄光裕)想好了一件事,或者在布置一件事情时,绝对是鸦雀无声,无条件服从的”。为了便于指挥,2021年下半年,国美干脆在鹏润大厦34层给高管们安排了住宿,让他们跟上老板的节奏。回来的这一年多,黄光裕绝大部分的日子都加班到凌晨,他时常召集高管开会,对未来战略和具体工作进行布置和要求。即便是基层员工,也感受到了压力的来袭。据多位国美员工表示,黄光裕重新掌舵后,他们的加班次数明显变多了,员工“摸鱼”行为被整肃,遭到警告和清退。

事必躬亲的黄光裕,主要干了三件事:“真快乐”APP、“打扮家”APP和“折上折”APP。国美本就不富裕的家底统统投向了一片黑暗,前景未补的线上:9.62亿元砸给真快乐APP做推广营销,投入至少2亿元研发打扮家APP、员工数从一百多人扩张至六百人。但是,结果不会演戏。仅仅一年多时间,黄光裕感受了市场冰冷的反应。股价说明了一切,从他出狱2.55港元/股的高点到0.12港元/股,是18个月之前的零头都不到,市值损失了八百多亿港元。

今年上半年,国美零售营收、净利双降,其中营收同比下降53.05%为121.09亿元,与2020年同期相比,缩水约36%;净利润同比下降50.24%为-29.66亿元,是近5年来年来的最大亏损。历史数据显示,2017年至今,国美零售已经连续亏损6年,亏损额达到222.89亿元。

2022年上半年末,国美零售总负债586亿;其中,有息负债281亿,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144亿。而同期,国美零售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157.13亿,资金缺口超过400亿元。今年以来,国美零售多次传出断缴社保、停发工资、降薪裁员等消息。

2022年12月,黄光裕以贷款形式向国美集团注资6.3亿港元,用以发放拖欠的员工工资以及维持公司运营。很显然,黄光裕并没有放弃,但是气若游丝的国美,还能否重新活过来?

09 2023年会怎么样?

万千嫌恶的2022终于滚蛋了,2023年会怎么样?

12月6日,中央最高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的经济工作。提出稳增长为主,重点强调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会议强调了“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提出要做到“四个敢”: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对于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都给出了积极的信号。去年12月15日,中央领导表态“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针对当前出现的下行风险,我们已出台一些政策,正在考虑新的举措,努力改善行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对于互联网企业,从此前“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野蛮生长”到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最高会议对2023年经济工作的定调,很多媒体解读的关键字为“敢”。敢为敢闯敢干,这确乎传递积极的信号,释放政策红利。防疫优化后的第一天,12月6日,浙江、江苏多地政府开始组织包机出国去抢订单。

12月22日,世界银行发布《中国经济简报》,其中写道,自2022年11月以来,中国经济快速迈向重启之路,公共卫生措施迅速放宽。预计政策转变后疫情浪潮的影响将集中在明年第一季度,经济将在随后的几个季度出现反弹。私人消费可能在明年年初仍保持低迷,但随着消费者信心的改善和被压抑的需求的释放,预期在明年下半年开始复苏。持续的基础设施支出和投资者情绪改善将会支持投资增长回升。

世界银行对2023年中国GDP增速给出了谨慎的预计——4.3%。而国内多数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预测明年GDP增长目标将在5%左右。有媒体对50位经济学家进行调研,82%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明年宏观经济“向好”。

有人认为,防疫政策转向后,国内经济将差不多面临一个季度时间(从2022年的12月份到2023年的2月份)的“疫情冲击”,很多工厂、公司会出现因为员工大面积感染而停工停产的问题。随着第一次峰值产生的恐慌情绪消退,这个冲击会慢慢消退,中国经济在供需两端都会呈现出报复性反弹。那些在疫情封控期间濒危的行业,比如旅游、影视、住宿、餐饮、教培、交通等,会逐渐回血恢复。而第二、第三次的冲击影响会越来越弱,直到恢复到大疫之前。

从12月7日推出“防疫新十条”到去年12月底,数据显示,北京、成都等一些城市的核心商圈人气已经在明显地快速恢复。总的来说,2023的经济发展一定会优于2022年。尤其近三年来受疫情影响深重的泛零售行业、服务业将会得到巨大的成长机会。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无论灾年还是丰年,行动起来总会有希望,以行动自我改变,以蜕变重获新生。


本文标签: 国美  黄光裕  华为  任正非  阿里巴巴  孙宏斌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