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直新闻:俄乌冲突已延烧超过三个月,目前双方主要围绕乌克兰东部城镇进行攻防。据俄方宣称,已经成功夺取乌克兰东部重镇红利曼,车臣国民近卫军前锋也已突入北顿涅茨克城区。你对目前的俄乌战事有何观察?
特约评论员 吴蔚:自俄军攻克马里乌波尔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展很可能近在咫尺,乌军在东线的重要战役支撑点北顿涅茨克市即将动摇。围绕这座东乌城市,一个口袋正在形成,俄军由北进展至红利曼一线,由南前出至波帕斯纳亚,袋口的宽度只有不到60公里了,这意味着北顿涅茨克的乌克兰守军要想西撤至另一个战役支撑点斯拉夫扬斯克,他们会在沿途交通线上遭到俄军的炮火覆盖。
我个人认为,俄乌冲突在东线战场上呈现出的很可能才是现代地面战争的典型样貌:没有大开大合的大纵深突破,只有依托交通线逐一城镇夺控的拉锯撕扯。这就好比战争的迷雾散去之后,双方投入兵力相对透明之时,一局互相明牌的博弈。它完全遵循军事逻辑,舆论宣传、伪信息倒灌等手段很难真正左右战局的发展。据观察,北顿涅茨克口袋的形成,耗费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有人急于判断所谓“俄军败相已露”,但都不如英国首相约翰逊看得真切。前不久他在接受彭博社专访时对俄乌东线战局给出了一个在我看来十分恰当的描述:“俄罗斯继续取得缓慢、阶段性,但却是显著的进展。”
都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那么我们通过阅读东乌战事,俯视东乌战场,逐渐能够推测出俄军战役意图背后所贯彻的政治目标。在我看来,俄军“特别军事行动”第二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有效杀伤东线乌军有生力量,为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恢复版图”。
资料图
直新闻:另一方面,围绕美西方军援乌克兰的博弈正愈演愈烈,吴先生,您如何分析这场博弈对俄乌冲突战局的影响?
特约评论员 吴蔚:在上周的评论中我特别谈到了技术兵器的消长直接影响这场局部冲突的可持续性。按照军事逻辑去研判,两国交战,如果战场只局限在一国之内,另一国却拥有广袤的大后方可以不受干扰地进行生产工作,那么胜负的天平将优先倒向拥有大后方的一侧。一旦将这个博弈模型套用在俄乌冲突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乌克兰军事工业体系的支离破碎,这个国家的战争潜力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乌克兰军队的战斗力已经高度依赖美西方的军援投喂。刚刚我谈到约翰逊对东乌战局的研判,他还有第二句话,那就是:“我们需要继续支持乌克兰,尤其是提供更多能从远距离打击目标的多管火箭炮。”普京自然明白此事的严峻性,他在给法德领导人的电话中明确提及了“西方对乌克兰供应武器的危害性”。
西方有句谚语:战争的开始往往源于个人意志得到了贯彻,战争的结束却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某种意义上看,俄乌冲突已经升级为俄罗斯与北约各国的一场直接博弈,是俄罗斯军工体系与西方许多国家军工体系的一场产能比拼。从局部上看,也许俄罗斯对乌克兰形成了全面的工业底蕴优势,但从长远上看,俄罗斯以一国之力挑战美西方各国的“众人拾柴”,恐怕也难以为继。
因此,要想打破这个博弈,我个人认为有两个观察点值得关注。
俄军打击乌军炮兵的手段依旧有限 图源:俄国防部
首先是最关键的,乌克兰军队的战斗意志是否继续顽强。根据第三方公布的数据,冲突三个月来,俄乌双方的战场人员交换比大概在1比5左右。随着东线战局逐渐朝着俄军有利的方向发展,乌军战场医疗与伤员后送的问题将会集中暴露。乌军的士气会逐渐抵达一个临界点。
其次是美西方投喂的技术兵器在战场上是否发挥出预期效能。美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在我看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以苏制装备为主,主要来源于不少东欧国家的冷战遗产。这些技术兵器交到乌军手上形成战斗力的时间较短,用起来比较顺手。但这些东西终究数量有限、缺乏维护、质量堪忧,因此第二阶段军援主要以北约制式的现役装备为主。但技术兵器之所以叫技术兵器正源于要想驾驭它需要士兵持续训练,然而乌军显然只能硬着头皮开着上前线,边打边学。当美西方国家逐渐意识到自己投喂的装备无法发挥足够的效能时,“拿纳税人的钱往无底洞里砸”的反对声音就会陆续出现。
也许,当这两个临界点都到达的时候,基辅方面就不再拒接来自莫斯科的电话了。
作者丨吴蔚,直新闻高级主笔,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
排版丨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