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连续第十年举办的“中国数字新闻业研究论坛”在广州召开,论坛邀请了学界和业界代表,对中国新闻业面临的新挑战及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新路径进行对话和研讨。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合作发布《2022中国网络传播年度创新报告》。
《2022中国网络传播年度创新报告》由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团队合作完成,以案例和数据为基础,跟踪、观察和洞悉2022年中国网络传播的创新发展,从内容创新、组织变革、技术采纳、生态迭代等四大维度记录中国网络传播创新案例,观察中国网络传播发展总体环境和态势。报告显示,以人民日报、央视频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以微博、新浪新闻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在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等重大事件报道中充分采用融合技术、实现传播形态创新,有效实现网络空间的正能量传播。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范以锦点评认为,报告所呈现的内容十分全面,展现了传媒业界所关注的前沿问题与最新成果。从创新角度出发,范以锦提出媒体应以最新的技能技术做好内容生产,同时应该连接好用户,做到深度融合。
主题演讲:聚焦传媒变革与新闻业态
主旨演讲部分,新华社广东分社常务副总编叶前发表了题为《借船出海:用好海外社交媒体矩阵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演讲,认为当下尤其是在国际传播中媒体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媒体应做到以事实说服人、以形象打动人、以情感感染人、以道理影响人,最终塑造可信、可爱的中国形象。
微博COO、新浪移动CEO王巍作了题为《AI技术创新与融合应用赋能社交媒体平台内容推荐场景》的主题演讲,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微博的智能推荐系统。王巍认为,算法体现了算法背后的“人”的价值观,应不断训练算法以期其拥有良好价值观,参与维护网络清朗环境,为传媒行业赋能。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发表了题为《全球数字技术环境下国际传播叙事体系的重构》的主题演讲,提出21世纪以来国际传播研究视角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现在从双边关系的研究到多边结构的研究、从二元对立的信息互动到多元互动信息网络等四个方面。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新闻学院院长隋岩发表了题为《数字传播中的社会关系》的主题演讲。隋岩结合亲身经历,以丰富的案例引出并阐释了数字传播背景下人类社会关系的变迁这一重大命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作了以《互联网社会中的新闻业:重构与治理》为主题的主题演讲。他对平台社会中新闻业的发展变化、平台企业与主流媒体的关系以及平台连接生态中传媒公共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精彩的分析。
圆桌对话:讨论互联网平台与媒体关系重构
学界与业界的圆桌对话论坛上,业界嘉宾围绕“中国数字新闻业在平台社会中的挑战与发展契机”的主题进行了观点分享。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孙爱群以《新闻业数字转型发展目标路径》为题,介绍了羊城晚报的转型之路,从数字内容到数字产业文化呈现了省级媒体融合社会资源与商业资源的转型范例。
新京报“我们视频”总经理王爱军以《关于新闻短视频的7个误区》为题作了报告,从内容生产、商业模式和信息传播等方面分析了媒体转型过程中关于新闻短视频的7个常见的错误理解。
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以《专业化信息平台的数字化趋势》为题作了报告。赵何娟表示,当下技术和内容进一步整合,互联网平台成为出版商、算法成为编辑的情况已成主流。从业者应把握好趋势,努力适应并达到新时代对于从业者同时掌握数字技术与内容能力的要求。
数可视创始人黄志敏以《短视频平台,正在摧毁新闻业》为题作了报告。黄志敏通过对新闻短视频行业乱象的观察与梳理,对当下新闻短视频行业的发展提出了质疑。黄志敏说,中国新闻行业已经被短视频绑架,媒体应警惕短视频平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话与讨论环节,学界代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艳红加入讨论,与业界嘉宾碰撞出了热烈的火花,围绕平台与新闻业的关系、新闻信息在平台空间里如何与其他信息提供商竞争,以及如何反思流量、算法等技术对数字新闻业的影响等议题展开,将中国数字新闻业的发展与前景这一讨论推向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