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原市长陈如桂被查,系第二位曾任深圳市长的落马高官

热点资讯2022-06-01 14:19:16未知

深圳原市长陈如桂被查,系第二位曾任深圳市长的落马高官

极目新闻记者 黄佳琦

中纪委6月第一天打“虎”,去年4月卸任深圳市长进入广东省人大任职的陈如桂被查,成为2022年以来第23名被查的中管干部。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6月1日消息,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陈如桂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陈如桂被查事发突然。4天前,他还亮相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扩大会议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并作学习交流发言。


陈如桂 资料图

一年前卸任深圳市长

官方简历显示,陈如桂现年59岁(1962年9月出生),汉族,广东廉江人,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89年从中南工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陈如桂在广东工作了33年,历任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测试技术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广州市建设委员会主任、工委书记等职。

2007年3月,陈如桂调任广州市政府秘书长,并于2010年6月跻身广州市委常委;2011年12月,他担任广州市副市长;2015年9月起担任广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2016年9月,陈如桂主政中山,担任中山市委书记。

2017年7月,陈如桂调任深圳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代理市长、党组书记;同年8月由代转正,任深圳市长。

去年4月,陈如桂卸任深圳市长、市委副书记,改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并于今年1月当选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直至此番被查。

4天前还在出席会议

陈如桂落马事发突然,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四天前。

5月26日下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召开汇报会,听取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关于基本医疗保障工作情况的汇报,陈如桂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身份出席会议并讲话。

据南方网报道,5月27日,陈如桂还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扩大会议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作学习交流发言。

陈如桂是继许宗衡之后又一名曾任深圳市长的落马高官。许宗衡曾于2005年起担任深圳市长,2009年落马被查后,于2011年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许宗衡 资料图

担任深圳市长期间,陈如桂曾多次强调廉政工作建设。2018年5月,深圳市召开廉政工作会议,时任深圳市长陈如桂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各级各单位“一把手”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习惯在严格监督下工作,做到化风成俗。并强调要树正气、重监督,敬畏组织、敬畏法律、敬畏人民,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2020年9月,时任深圳市长陈如桂出席廉政工作会议时强调,“要自觉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资料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网站,深圳发布,深圳特区报)

延伸阅读

违法情节相当严重 落马老虎被指“经济数据造假”

5月3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江苏省委原副书记张敬华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作为江苏省委原副书记、南京市委原书记,张敬华是江苏省十九大以来落马的第三个“老虎”,其案情自其落马以来就备受关注。而从有关部门的通报看来,其违纪违法情节也确实相当严重。



张敬华 资料图

张敬华被“双开”后,有媒体注意到,纪检监察部门的通报专门提及张敬华“政绩观偏差,为谋求个人进步搞经济数据造假,违规干预插手市场经济活动”。其中,“经济数据造假”这条情节,十分引人关注。在过去落马的高级干部中,被特别指出存在此种问题的为数不多。不过,对一地一省的经济、民生工作而言,数据造假的恶劣影响无疑不能小视。

今年3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文指出:“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坚决查处统计违纪违法案件并督促通报曝光,遏制、震慑效应初显。但从查处的案件情况看,统计造假不收手、不收敛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驻国家发展改革委纪检监察组相关负责人介绍,调研发现,少数地方通过数据打造发展假象;人为干预统计数据的方式由明转暗,通过提醒、打招呼等方式,授意在统计数据上做文章;统计造假指标涉及范围更广,开始向研发经费投入比、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等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指标蔓延。

在此之前,社会曝光度最高、引发讨论最多的经济数据造假事件,就是辽宁省主动曝光的2011-2014年GDP数据造假。2017年1月17日,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开幕。时任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指出在2011年至2014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更早之前,2015年年底,就有媒体报道“东北GDP‘注水’惊动中央巡视组”。

所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官员考核的唯GDP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部门纠正了官员考核中的唯GDP倾向。但是,依然不能低估官员对GDP数字的依赖,不能放松对统计数据造假的警惕。

2019年,《法制日报》对政府统计数据造假问题作了专题报道。报道指出:统计数据是政府相关部门判断形势、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有些统计数据却屡遭质疑。从房价涨幅到居民收入,从物价水平到经济增速,公众对相关数据的议论越来越多,有的数据甚至明显和大多数人的感受相悖。

2015年,据媒体报道,湖南省在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中抽查发现的统计造假行为有:某地5.8亿元的产值上报为44亿元,1.1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上报为7.8亿元;40家联网直报工业企业中,有6家已经停产或未投产或被收购的企业仍然在报数,51家非联网直报单位中在普查登记地址找不到的有13家,以前已停产的有13家,重复上报1家。

对于此类现象,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副教授胡建分析称,GDP被广泛用于各种形式的政绩考核,少数地方政府尚未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致使地方统计数据往往存在系统性高估的倾向。此外,统计工作透明不足、监督乏力,一些官员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无所适从,共同孕育了统计造假的怪胎。“对于崇尚GDP增长的地方官员而言,无论多报虚报,还是凭空捏报,只要能转化为政绩指标,至多被视为作风不实而敷衍了事。这种纵容行为助长一些地方统计数据竞相掺水,其社会危害程度并不亚于贪腐。”

如今,张敬华被严肃处理,他身上“经济数据造假”的问题,也应引起充分重视。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待统计数据,各地经济工作才能有坚实的开展基础,民生也才能得到更稳固的保障。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