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姗 时隔两个月,黄浦江上再次响起了轮渡的汽笛声。6月1日早上8点钟,轮渡外滩分公司值班长江立君站在东昌路渡口的码头上,看着船长拉响汽笛,水手解去缆绳,船头慢慢移出去……那一刻,汽笛声唤醒了这座城市。
江立君知道,熟悉的上海终于回来了,内心既踏实又舒心。
6月1日起,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浦东、浦西间的17条过江轮渡全部复航。记者从上海轮渡公司方面获悉,6月1日当天,跨江轮渡共投入18艘船,航行761班,接待乘客23517人次。
自1911年起,上海轮渡在黄浦江上来回摆渡,到现在已经有111年之久。尽管如今,黄浦江上各种大桥与隧道车流如织,但轮渡依旧是上海人割舍不下的浪漫与情怀,也是这座城市烟火与生机的重要影像。
复航首日
6月1日早晨,江立君5点多就起床了。上海全面复工首日,他分不清内心的激动和紧张,哪一个更多一些。根据公司的要求,他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做抗原自测,然后上报结果。
自5月27日返岗进入封闭式管理,这几天,江立君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为6月1日复航做准备——申领和张贴渡口场所码及相关防疫宣传海报,电子走字屏、显示屏和电喇叭等也设置了“进站扫码、配合测温、全程佩戴口罩、保持距离”等宣传,并对渡口候船室、码头浮桥、船舶等区域全面清洁消杀。
虽然已经为复航做足了准备,但复航第一天,江立君依旧担心会有突发情况出现。同时,出于特殊时期疫情防控的需要,渡口增加了很多防疫相关的工作,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出错。
根据上级统一的防疫工作要求,与乘客直接接触和流动中的工作人员,每天需开展1次抗原和1次核酸检测,其它岗位职工开展第一天2次抗原、第二天1次抗原和1次核酸检测;渡口现场设立了防疫专员,引导乘客扫码进站;此外,候船室、渡船每日要进行三次消毒消杀。
在江立君看来,这些增加的工作无论是对市民还是工作人员自身,都是一种保护和负责。
现场图
看着市民有序登船、一班又一班轮渡顺利往返,江立君和他的同事们逐渐放下了压力。尤其让他欣慰的是,乘客都非常配合现场的防疫工作,不会使用手机扫码的乘客,也会主动寻求防疫专员的帮助。“整个工作下来很顺畅有序,无论是乘客还是我们工作人员,都在努力用行动让这座城市重新恢复活力。”江立君说。
第一批乘客
上海轮渡17条航线、34个渡口同日复航,每个渡口承载着的功能也被同时唤醒。6月1日上午,记者先后探访了金陵东路渡口、东昌路渡口和杨家渡渡口,乘客主要有观光游客,通勤上班的人和外卖快递小哥等,每个渡口承载的人群画像有所不同,也让渡口“画风”各异。
在陆家嘴金茂大厦上班的律师刘学,是江立君所在的东昌路渡口的“常客”。 刘学每个工作日都会往返于复兴路渡口和东昌路渡口,由于家与公司隔江直线距离只有1.5公里,他上班步行加上轮渡的通勤时间只需要20-25分钟。属于陆家嘴板块的东昌路渡口也因此更多承载着像刘学这样去陆家嘴上班的人群或者观光游客。
现场图
摄影爱好者朱先生一早从金陵东路渡口乘坐轮渡过江,在上海恢复常态化生活首日,作为市民的他,想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朱先生告诉记者,乘坐轮渡前往浦东,约10分钟就能到达浦东东昌路渡口,期间还可以拍一拍黄浦江两岸的风景。他的镜头刚刚记录下外滩、豫园等位于浦西的重要景点,接下来他准备去拍摩天大楼林立的陆家嘴。
杨家渡渡口则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场景。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辆接一辆的电瓶车排成长龙冲进船腹,当船靠岸后又能见到电瓶车鱼贯而出,外卖快递小哥占据人群主流。
上午9时许,外卖小哥王磊骑着电瓶车来到杨家渡渡口,扫“场所码”,出示随申码、测体温,再扫公交乘车码进站。“杨复线(杨家渡渡口-复兴东路渡口)连接着浦东浦西的繁华商圈,会有很多跨江餐饮订单,杨复线轮渡送货很方便。”王磊告诉记者,他之前有时一天要往返乘坐三四次轮渡。
现场图
江立君告诉记者,“对于快递、外卖行业来说,在大桥和隧道不允许通行的情况下,轮渡成为他们唯一往返自由的通道。我们有固定的时刻表,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时候发船,他们自己就可以掐好时间过来。”
在江立君看来,每个渡口承载着的人群以及其构成的场景,都是上海烟火气的一部分。尤其对于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来说,轮渡还承载着很多人的童年回忆。
他说道,“在80、90年代的时候,上海被称作‘自行车王国’,浦东、浦西骑车往返上班的人,那时还不能走大桥,轮渡是唯一的通勤方式。轮渡见证了几代人的上下班通勤的历程。即使是现在,黄浦江上各种隧道和大桥都通车了,轮渡依旧是独特且重要的交通工具。”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