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亮
最近,越南经济成为焦点。
“一季度出口额超深圳”、“新的世界制造工厂在崛起”、“外商加速投资越南”、“十年赶超中国”……这些关于越南的大标题让各国对越南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越南真的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面对进击的东南亚“巨人”,我们又该如何理性看待?
进击的“巨人”
最近几年,越南经济确实出乎意料的好。我们可以先简单看两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越南的经济增速。
众所周知,新冠疫情给产业链供应链带来强烈冲击,让诸多主要经济体早期经济增长都遭遇了历史性的“大滑坡”,GDP增速负增长比比皆是。
然而,越南在2020年却以近3%的GDP增速,成为为数不多的和中国一样,增速呈正增长的亚洲主要经济体。当年,中国GDP增速为2.3%,略低于越南的2.9%。
第二组数据,越南的出口增长。
根据越南当局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越南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高达14.4%,贸易顺差超8亿美元,其出口主要靠制造业加工产品拉动。
从总量数据上看,出口总额达885.8亿美元,同比上升12.9%。和素有“中国制造业创新中心”之称的中国深圳相比,越南的出口额要更高。一季度深圳出口额约达608亿美元,同比下降2.6%。
经济增速逆势增长、甚至高于中国,今年的出口总额又超过了深圳,两组数据似乎都在暗示越南经济正在步步逼近中国。
真实的越南
越南正在超越中国吗?事实上,仅凭上述单一纬度下的数据比较并不能直接得出上述结论。
其一,虽然越南2020年GDP增速超过中国,但从总量数据上看,中国依旧遥遥领先。
世界银行统计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GDP总量高达14.7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二;越南GDP总量为2700多亿美元,世界排名位列第42。
从总量数据上看,中国GDP总量是越南的50倍之多。且从人均GDP数据上看,中国超过1万美元,为越南的近4倍。因此,仅将GDP增速简单化等于经济量上的超越,并不严谨。
其二,深圳和越南的出口对比,二者其实并无太大可比性。
尽管将深圳和越南的出口情况直接进行对比,能让大众更能直观感受到这种差异,但事实上,二者对比的概念纬度并不一致,深圳是中国的一个城市,越南是一个国家,撇去GDP总量基数去比较显然立不住,更别提二者间人口的显著差距。
因此,舆论聚焦的越南对中国经济赶超的证据,事实上是有些片面的。
越南制造
外资加速投资布局,产业链加速向东南亚转移,舆论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越南制造”。
据越南计划与投资部最新公布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数据显示,2022年前4个月,越南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资金逾10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8.3%。
三星、索尼、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巨头也悄然将目光瞄准越南市场。据外媒报道,三星手机有50%以上的手机出口以及近三分之一的电子产品出货量,均在越南生产制造。无独有偶,耐克有超50%的鞋类产品和30%的服装产品,也由越南工厂完成。美国体育用品巨头几乎一半的鞋类产品是在越南生产的。
这些数据似乎都在印证,相比老牌的“中国制造”,越南正在成为产业链转移重地和新的“世界工厂”的说法。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近期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前些年,有人开始担忧越南会不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但通过他的调研发现,这并非产业转移,而是一种“溢出”。
他指出,所谓的“转移”实际上是最终的组装环节。“组装环节之后,就是终端产品,终端产品是直接要卖给消费者的,其中很多直接出口到美国,直面关税冲击。所以它们转到越南去,贸易条件好。”
他进一步强调,这种转移很引人注目,因为转走的那些是终端环节,终端环节是“to C”(对顾客)的,品牌为人们所熟知;而留下的中间环节是“to B”(对商家)的,人们本就不熟悉,所以新闻传播效应导致人们出现了某种认知偏差。
“这些供应链环节向东南亚溢出,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网络规模变得更大了。与此同时,整个东亚供应链网络的生产效率和弹性也越强。”施展说。
中越PK
一边是老牌的“中国制造”,另一边是崛起的“新秀”,中越“世界工厂”之争如何看?
目前看,越南仍很难撼动和取代中国“世界制造大厂”的地位。
“越南的经济规模太小。如果把越南全国的GDP总量放在中国城市GDP的排行中,只能排在第八,介于苏州和成都之间。苏州能够替代整个中国吗?”施展直言,想替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越南就必须得有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拥有独立的重化工业。
他强调,后发国家要想建设自己的重化工业,纯靠市场过程是没有机会的,必须靠国家不惜代价地投入大量资本、花大力气去扶持。东亚的韩国、日本、中国等都是以这种方式把重化工业发展起来的。但越南很难用这种方式来扶持重化工业。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唐遥分析指出,由于一国出口中往往包含了来自其他国家的中间品和服务,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硬实力最好的指标之一是制造业创造的增加值。在这个指标上,目前越南和中国在制造业体量方面的差距很大。
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在2020年中国的制造业创造的增加值占世界的28.55%,而越南占世界的0.34%,相当于中国的1.17%。
比较两国的制造业也需要考虑到越南的发展潜力。
唐遥指出,我们可以把制造业水平处于第一梯队的韩国作为参照对象,韩国的人均制造业产值约是中国的2.8倍、越南的17倍,人口约为越南的一半,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3%。假设越南的人均制造业产值达到韩国的水平,那么其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会达到6%左右。基于这个极端假设的计算,越南也很难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迎接挑战
正如专家分析所言,越南很难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但一些挑战显然也已摆在中国面前。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指出,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正在受到挑战。越南劳动力成本低、自贸伙伴多,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会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除了上述突出优势之外,白明还认为,相比东南亚其他国家,中央集权制的体制也让越南更容易集中力量克服一些经济发展困难。此外,从外部环境看,美国主导的“产业链去中国化”战略也为越南制造提供诸多发展机遇。
针对制造业向越南转移的问题,白明强调,要谨防“惧怕论”和“轻视论”两个倾向:不能因为越南制造的发展而产生过度的担忧,也不能因两国差距大而轻易产生“轻视”的看法。
“一方面,越南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生产效率也低,且越南城市土地价格、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边际发展成本高,很容易就会遇到发展瓶颈。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在美国的‘产业链去中国化’下,越南虽然产业链不够齐全,但自贸伙伴多,在市场准入上,越南进入欧美市场也更加便利,和其他自贸伙伴联合,这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其产业链的短板。”白明说。
唐遥则指出,尽管越南很难取代中国,但长期来看,东盟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必然存在动态的竞争关系,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提高制造业的质量,使人均产值接近第一梯队国家的水平。
对此,唐遥提出具体的建议:
——在中国的劳动力、土地、生态成本持续攀升的背景下,中国需要通过深化经济改革、推进包括低碳转型在内的新基建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来系统性地降低制造业成本,增强创新动力;
——中国需持续扩大开放,进一步消除市场准入的隐性障碍;
——推动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通过市场化配置土地、资金、人力、数据和知识产权要素来降低制造业成本,发挥消费大市场的“吸铁石”作用;
——结合长短期政策,缓解劳动力短缺对制造业的影响;
——苦练为制造业服务的研发、信息、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内功”,通过加强服务业的软实力来提升制造业的硬实力,避免把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对立起来、割裂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来自:国是直通车
编辑:陈昊星
责编: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