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号“三人组”,每个人的故事都不简单

热点资讯2022-06-04 22:01:25未知

神舟十四号“三人组”,每个人的故事都不简单



陈冬、刘洋、蔡旭哲合照

◎ 占康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由陈冬担任指令长。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于5日上午发射。

新的“太空出差三人组”出发前,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2022年05月17日,三人在试验舱内。徐部 摄

陈冬:从新手到指令长,信心满格

陈冬即将迎来人生中又一次高光时刻。作为第二批航天员里的首个指令长,他要迎接全新的挑战和考验。

2016年10月17日,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初上太空的陈冬既兴奋又好奇,他对指令长景海鹏说出的那声“爽”爆红网络。

第一次上太空的陈冬和“老司机”景海鹏的太空对话上了《新闻联播》。

这次任务结束前几天,飞船突然遭遇话音通信中断故障。

“开始我呼叫飞控中心,没有反应,我还以为不在通讯区。隔一会再呼叫,还没有反应。”陈冬回忆说。

两名航天员在摄像头前写下“无线电通讯故障”,让地面科技人员看到。在与地面联手排故的3小时里,他们给地面写“我们很好,请你们放心”。

听不到地面指挥调度的声音,航天员在太空中就像断线风筝。后来景海鹏说:“最坏的打算,就是我们可能回不去了。”

安静得可怕的3小时,其实是直面生死的挑战。

这次遇险没有让陈冬退却。执行完神舟十一号任务,他紧接着就投入到空间站任务的训练中。

时隔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上的新手,成为了神舟十四号任务的指令长,将带领再度飞天的刘洋和首飞的蔡旭哲征战太空。除了长达6个月的太空驻留,他们还要完成空间站组装建造、出舱任务和大量实验试验。

风险和挑战最大的要数空间出舱任务了。虽说乘组3人都是年富力强的第二批航天员,但大家均无出舱经验,面临的又是在新舱段完成新任务,没有太多经验可供借鉴。

指令长陈冬准备好了吗?

在训练期间,陈冬根据任务要求和3人特点进行了分工。他是指令长,主要负责抓总和出舱活动;刘洋工作细致,负责物资管理和机械臂操作;蔡旭哲理论功底深厚,操作熟练,主要负责环控设备运行与维修。 经过两年半的磨合,乘组间越发默契。


2019年7月1日,陈冬、叶光富在做操控训练。孔方舟 摄

一向低调随和的陈冬在训练时特别爱“找茬”和较真。“找茬是去掉安全隐患的‘茬’,较真是较的确保安全的‘真’。”他说。

他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在训练中不断提出质疑和建议。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4次出舱活动,他都认真观摩过,并针对神舟十四号任务中出舱活动的相关设计,给科研人员提出了几条改进意见,均被采纳。


2021年8月26日,陈冬水下训练准备中。孔方舟 摄

在今日举行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见面会上,陈冬说:“我们乘组一定会以满格的信心、满腔的热血、满分的表现,坚决完成任务。”

刘洋:十年后,巾帼英雄再出征

2013年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接见基层军队人大代表,中国首名女航天员刘洋也在其列。

“你可是巾帼英雄啊,也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代表,现在还成了中国妇女的‘形象大使’!”习近平主席称赞她。

间隔十年,刘洋先后执行“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从突破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到建造空间站,正好是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里“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关键节点。刘洋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2021年8月14日,刘洋舱内服气密性检查。孔方舟 摄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飞往太空,任务期间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刘洋作为乘组的一员,在浩瀚宇宙首次留下了中国女性的身影。是年6月28日6时许,飞船即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离,刘洋对着天宫一号郑重敬礼,心里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还会再回来!”

没想到,这“不久的将来”一过就是十年。

备战空间站任务,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刘洋迅速清空成绩,从零开始,重新以一名高中生的拼搏劲头对待每门课程,将每次模拟训练当成实战,一步一个脚印前进。2019年12月,她入选神舟十四号乘组。

新一代飞天舱外服要进行水下验证试验,刘洋主动报名。她穿着厚重的水下服被吊车放入10米深的水槽,水波纹产生的晃动经过凸面头盔面窗,在视觉上产生放大效应,让她产生巨大的眩晕感,一阵恶心涌上喉咙,又被她强咽下去。到了工作间隙,刘洋“挂”在舱壁上一动不动。医生捕捉到了异常,发现她的心率一直在140左右。


2022年3月11日,刘洋进行水下训练。孔方舟 摄

刘洋拒绝了医生和试验指挥让她上岸休息的建议。水下服寿命有限,用一次少一次,她不愿因为个人原因终止整场试验造成人力物力损失。她操作一会儿,闭眼休息一会儿,咬牙挺过了试验,感觉像熬过了一个世纪。

此后的水下训练愈发繁重,时长和强度越来越大。刘洋总结了一个方法:需要用眼时就排除干扰,紧盯目标;不需要时就抓紧闭眼缓一缓。慢慢的,她逼迫自己逐渐适应了训练环境。

出舱活动对上肢力量的要求很高。完成第一次水下试验后,刘洋整个人都虚脱了,手连拳头都握不住。她认为自己的力量与任务需要相比还有差距,便暗自加码。每次体训她来得早、训得长、走得晚,回宿舍还要“加餐”举杠铃、练握力器。师兄们开玩笑:“你再练就超过我们男人了。”

与神舟九号任务相比,神舟十四号任务“一舱变三舱”,要学习和训练的内容呈几何级增长,舱内设备、管路连接、出舱活动、机械臂、科学研究等等,内容庞大复杂。从早到晚,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离执行任务还剩2个月时,刘洋的鼻窦炎犯了,每天一早去输液,晚上训练完再去输液,训练时手上还留着打吊瓶的滞留针。

再次出征太空,刘洋充满期待。踩着时代的鼓点前进,她的幸运来自于伟大的时代,更来自于她数十年如一日地奋力前行。

蔡旭哲:等待12年,带着梦想出发

为了这一天,蔡旭哲已经等待了12年。

蔡旭哲的航天梦想,是被航天英雄杨利伟点燃的。


2022年05月12日,蔡旭哲在试验舱内。徐部 摄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一飞冲天,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当时已是空军飞行员的蔡旭哲坐在电视前大为折服,同时被航天员这一职业深深吸引。他向往飞得更高。

当招收第二批航天员的通知到达蔡旭哲团里,他正好在外执行任务,返回部队时报名时间即将截止。他赶紧报名,幸运地搭上了“末班车”。

2010年5月5日,蔡旭哲和6名战友,走进梦寐以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面对党旗和军旗,每一句誓词都是蔡旭哲对党和国家的心声。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要经历脱胎换骨般的淬炼,不但要重新走进课堂学习枯燥的基础理论,还要完成包括体质、心理、航天专业技术等上百门科目的艰苦训练,每个科目挑战的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由于飞行任务次数限制,蔡旭哲迟迟没有机会飞向太空。

曾经是空军飞行员中的佼佼者,来到航天员大队后,看着战友们陆续飞天,他心中颇有遗憾。他太渴望飞行了。他知道,只能更加努力地训练,做好准备迎接机会的到来。2019年12月,蔡旭哲入选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


2020年5月13日,蔡旭哲进行离心机训练。孔方舟 摄

“太空出差半年,最期待的是2个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以后,太空家园建成的那一刻。”他在任务见面会上说,“工作之余,也会尽情领略太空美景。”

本文标签: 航天员  神舟  飞船  景海鹏  指令长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