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号发射成功!将开启6个月在轨驻留,三位航天员带了哪些私人物品?

热点资讯2022-06-05 13:00:22未知

神舟十四号发射成功!将开启6个月在轨驻留,三位航天员带了哪些私人物品?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发射现场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站平台维护与照料、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

目前,空间站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四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送航天员出征,

为何要吃包子?

今天上午,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


三位航天员

一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天还没亮,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就已起床,开始出征仪式前的准备。目前各岗位正在进行标准化流程的状态检查。发射场工作人员今天的早餐是包子,寓意“包成功”!

出征前,指令长陈冬发朋友圈:“还未离开,却已开始想念,想念祖国,想念你……”


陈冬朋友圈

中国人实现两个“第一次”


资料图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见面会上,刘洋介绍:“这次任务期间,是我们第一次在太空为祖国庆祝生日,天上人间共渡浪漫的中秋佳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漫天繁星闪烁是我们对祖国和同胞最美好的祝福。”


陈冬、刘洋、蔡旭哲

三位航天员带了哪些私人物品?休息时打算做什么?一起看看↓↓↓

陈冬:我是检查作业的爸爸

2016年,本次任务的指令长陈冬曾搭乘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造访“天宫”。


△景海鹏(左)和陈冬(右)

这次再访太空,出发前陈冬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孩子们说能不能带我们上去,我说没有票了,给你们留项作业,你们为什么想上,你们上去之后想干什么?回来之后我问问你”

陈冬还开玩笑说:“王亚平回来时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自己到时候就是‘检查作业的爸爸回来了’

休息的时候想做什么?陈冬说,他会多拍拍地球,“我凝视地球的时候,地球也在凝视着我,也许我刚好在某个时刻经过了属于你的天空,我们虽然相隔很远没有办法相拥,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意义上的相逢


资料图

刘洋:我实现了10年前的愿望

刘洋是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2012年6月她代表中国女性进入太空,离开天宫一号时,刘洋庄严地敬了个军礼。

“我坚定地对自己说

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再回来”

十年光阴荏苒,刘洋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这次去太空出差半年,孩子们也给刘洋定了一些任务。

第一个任务,孩子们希望妈妈安安全全、顺顺利利完成任务回来

第二,希望妈妈在太空多拍一些照片可以和同学们共同分享宇宙的美丽景色

第三,刘洋答应孩子们把祝福和心愿写进满天的星辰

“我答应他们的事情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


资料图

蔡旭哲:太空种菜安排上了

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中,有一个新面孔,他就是航天员蔡旭哲。

从飞行员选拔为航天员的12年来,他一直在准备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他一路前行的动力。

蔡旭哲回忆,自己备份“神十三”时,有一天孩子突然来到了他的房间里,“她说‘爸爸我其实真的真的很爱你’,她特别不舍,说了很多的感慨,还跟我掉眼泪了,我说没事你放心”


资料图

这次的太空之旅,蔡旭哲带了影视剧集、音乐、电子书,还有植物种子。

“我带了一点生菜种子,长一点绿植感觉更温馨一点,毕竟180天,一点一滴陪着我成长”


蔡旭哲在地面种植的生菜

神十四飞行乘组如何选拔?

建设空间站将面临何挑战?

总师揭秘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选拔标准有哪些?太空中的衣食住行有何新看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接受采访。

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神舟十四号乘组任务复杂艰巨

记者: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主要任务是什么?建设空间站的任务是否对航天员要求更多?

黄伟芬:今年我们要有两次载人飞行任务,是我们空间站建造阶段的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将要执行的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承上启下,意义非常重大,对他们来说非常艰巨。

在长达6个月的飞行中,航天员们要经历的飞行工况极为复杂,包括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2次转位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进行状态监视,必要的时候实施手控操作进行交会对接;还要首次进驻问天舱和梦天舱两个实验舱来完成载人环境的建立;还要在这两个舱完成十几个科学实验机柜的解锁、安装等工作;以及日常组装、建造、维护维修等各方面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要首次利用气闸舱进行出舱活动。我们计划要做2至3次的出舱活动,是首次利用问天实验舱的小机械臂进行出舱。后面还会用小臂和大臂的组合臂进行出舱活动。这些都是全新的状态,对航天员而言挑战很大。他们还要进行太空授课,开展一些其他的空间教育活动及公益活动。

所以说这一次神舟十四号乘组的任务是极为复杂的,对航天员的应急和故障处置能力要求,也比以往更高。


6月4日,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的3名乘组航天员陈冬(中)、刘洋(右)、蔡旭哲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媒体记者集体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三位航天员共性是特别认真,未来会选拔第四、五批航天员

记者: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的选拔基于什么规则,分别有怎样的考虑?

黄伟芬:根据工程总体的规划,在空间站的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有4次载人飞行任务,我们在总结前期选拔经验的基础上,又根据空间站阶段的任务特点,调整了选拔策略,按照统筹规划、新老搭配、继承和发展的原则,来进行这4次任务飞行乘组的确定和选拔工作。我们挑选的是有飞行经验的航天员来担任指令长,每个乘组都如此。

在乘组选拔的时候,我们分析每次任务特点及关键任务对航天员的要求,比如出舱活动等。同时考虑了每名航天员的个体特点与任务的匹配性,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心理相容性,从而组成一个合适的乘组。我们要考虑年龄,也要考虑飞行经验等各方面因素,最后来综合确定。

他们三位航天员共性是特别认真,非常细致,爱学习爱钻研,很有团队精神,相容性都很好。

他们三个也有不同的特点,陈冬作为指令长,特别自信,处事很果敢,雷厉风行。经常会在训练和实验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刘洋非常有亲和力,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蔡旭哲很聪明,领悟能力比较强,对新事物新知识接受速度比较快。

目前,我们已进行了三批航天员的选拔,未来会选拔第四、五批。航天员队伍建设始终要考虑国家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规划、相应任务需求以及航天员队伍自身现状,我们会每隔一段时间定期选拔新的航天员加入航天队伍中。

我们将根据任务的需要,扩大候选对象人群,培养各种专家类型的航天员,使航天员队伍始终保持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秀,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5月29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组合体正在转往发射区途中。

聚焦风险进行针对性训练,航天员太空衣食住行不断改进

记者:您刚才讲到神舟十四号这次任务艰巨复杂,我们对航天员展开了哪些针对性训练?衣食住行有何新看点?

黄伟芬:我们从2017年3月开始,训练全面转向为空间站建设任务做准备。有一些训练是共性的,我们在八大类百余科目训练的基础上,针对神舟十四号任务的新特点、新任务、新状态、新变化进行了重点强化训练,聚焦关键任务进行训练,如低压环境出舱活动训练,出舱活动程序模拟器训练,利用虚拟现实训练器和机械臂操作训练台来进行协同训练和演练,使他们熟练掌握出舱活动的技能。

还有就是就聚焦风险进行针对性训练,因为随着空间站的建成,组合体越来越复杂,飞行时间也很长,出问题的概率会增加。针对这些风险,我们要进行应急和故障处置的训练,如通过推演故障预案学习、实操训练和演练,对应急故障处置能力进行了强化训练,使航天员在出现这些紧急应急工况时,能够沉着、冷静、有效地进行处置。

最后就是针对长期飞行驻留进行持续强化训练,如物资的管理、体能训练、心理调适训练等。

此外,两个乘组要同时在轨工作和生活。我认为主要是对空间站系统,如再生保障系统的挑战。

对于航天员来讲,在地面组合体做实验时,有一个180天的空间站载人综合验证实验,在空间站的一个实验舱里每个乘组生活工作了30天。我们也进行了神舟十四号乘组和神舟十五号乘组的轮换工作实验。

未来乘组轮换将是常态,通过神舟十四号乘组和神舟十五号乘组在轨轮换,会为未来奠定一定基础,积累经验。

再者,航天员在太空的衣食住行都要不断改进,因为衣食住行对飞行影响是很大的。航天员要住得好、生活好、工作好,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良好的保障和便利条件。

比如,这次的食品中增加了提子,因为提子吃起来比较方便,汁水不是特别多,肉质也比较密实。把它洗干净了,就可以吃下去。

我们从神舟十三号开始,给航天员提供了个性化的服装,神舟十四号也是如此。

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两个乘组圆满完成任务,他们返回后的状态都很好。通过他们在轨飞行的出色表现,验证了我们国家选拔训练技术和驻留保障技术的科学有效,也表明我们具备了能够使航天员完成长期飞行的驻留保障能力。这两次任务的成功实践,对我们后续改进很有帮助。

陈冬、刘洋、蔡旭哲

简介来了!


陈冬,男,汉族,籍贯河南郑州,河南洛阳出生,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78年12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199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2016年10月,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刘洋,女,汉族,籍贯河南林州,河南郑州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78年10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2012年6月,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蔡旭哲,男,汉族,籍贯河北深州,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76年5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

曾任空军某训练基地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前八次载人航天飞行

我们都做到了什么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我国第九次载人航天飞行。

2003年10月,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之后,中国航天员又7次向太空进发,到现在,已经有13人20人次造访太空。中国载人航天,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稳步迈进空间站时代。接下来,我们回顾此前已经完成的八次载人航天飞行。

神舟五号:杨利伟首飞 实现载人天地往返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一飞冲天,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神舟五号的首次载人飞行取得成功,意味着中国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技术。

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执行飞行任务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5天的飞行任务,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多人多天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神舟七号:首次出舱 独立掌握出舱技术


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飞船飞向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完成出舱活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

神舟九号:完成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踏上太空征程。6月24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完成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向建设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

神舟十号:开展科学实验 首次太空授课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踏上征程。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应用性飞行。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在15天在轨飞行中,完成了交会对接,开展了近40项科学实验,并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

神舟十一号:中期驻留 完成33天飞行任务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完成了33天的飞行。

神舟十二号:两次出舱 在轨驻留三个月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进驻核心舱,在轨飞行三个月期间,完成了两次出舱活动。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安全顺利出舱,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神舟十三号:完成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共在轨飞行183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其间,他们进行了2次出舱和2次太空授课等活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完美收官,为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期待凯旋

一切顺利

平安归来

新民晚报(xmwb1929)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我们的太空、澎湃新闻

视频制作:向袁媛

编辑:龚紫珺

本文标签: 航天员  神舟  载人飞船  飞船  杨利伟  景海鹏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