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日前发布的2021年《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显示,境外金融机构增持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意向更加积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稳步增加,对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保持较高预期。
此次报告针对全球3400多家企业机构开展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最终调查结果揭示了人民币国际化呈现五个方面的特点:人民币的结算货币职能增强;人民币的融资货币职能总体保持稳定;人民币的投资货币职能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在跨境供应链中的运用潜力较为可观;境内外企业对人民币国际货币地位的预期继续提升。
超六成受访企业将增加人民币计价资产配置
报告指出,2021年,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职能保持稳定,受访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保持在较高水平。接近八成的受访境内外企业表示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跨境收付结算中的使用比例。
在人民币融资职能方面,202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68%的受访境外企业在对华贸易中优先考虑使用人民币融资,这一比例与2020年的调查结果总体持平。对此,中国银行表示,人民币作为对华贸易的重要融资资金来源获得境外企业较为稳定的认可,这为人民币发挥跨境贸易融资货币职能,促进对华贸易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人民币作为金融投资载体货币的职能获得境外金融机构的积极认可。61.3%的受访境外金融机构表示将增加人民币计价资产的配置,这一比例较2020年的调查结果提升了9个百分点。其中证券、投行和基金管理类金融机构反馈增持人民币资产的比例达到2/3。境外金融机构增持人民币资产的积极意向,推动人民币投资货币职能进一步增强。
“固链”吸引供应链企业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
2021年以来,供应链日益受到全球关注。为此,2021年的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就跨境供应链中的人民币进行了专项调查。
在疫情冲击下,中国供应链保持了较强韧性,这可能会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带来影响。超过52%的受访境外企业表示,中国供应链保持较强韧性,会吸引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跨境贸易更多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中国银行表示,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更加牢固、更有韧性的中国供应链,对跨境供应链上下游贸易选择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会产生一定的带动作用。
在本次专项调查中,超过43%的境外受访企业认为更为便捷的人民币融资支持有利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更多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人民币融资支持不仅有助于促进供应链稳定,而且为降低企业资金收付的货币错配敞口,使用人民币融资的企业更倾向于使用人民币来计价结算销售收入,从而带动整个供应链更多使用人民币。
此外,新型离岸贸易包括离岸转手买卖、全球采购、委托境外加工、承包工程境外购买货物等,这种贸易形式提升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开展跨境分工协作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有助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善和壮大。本次调查显示,接近九成的受访境内外企业认同,新型离岸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便利性的提升,有助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更多使用人民币结算。
对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保持较高预期
报告指出,2021年,境内外企业对人民币国际地位的预期继续提升,约81%的受访境内外工商企业预期未来10年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不弱于日元和欧元,其中52%的受访境内外工商企业预期未来10年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可能接近美元和欧元,这一比例较2020年的调查结果提升了4.5个百分点。
境外企业对人民币国际货币地位的预期上升更为明显,约有40.7%的受访境外企业预期未来10年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可能接近美元和欧元,占比较上年提升了5.2个百分点。
此外,本年市场调查从不同侧面揭示出,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如企业出于“汇率风险中性”的考虑,在跨境交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币,不仅实现低成本规避汇率风险,也强化了人民币的计价货币职能;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贸易规模的不断增长,人民币越来越多用于周边国家对华贸易融资,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与周边国家双边贸易稳定,也推动人民币融资货币职能的增强;在疫情冲击下,保持跨境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借助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扩大人民币在跨境供应链中的使用水平,不仅有助于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对跨境供应链的支持保障作用,也有助于整体强化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
编辑:亚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