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被称为“中国光学城”,全球50%的光学镜片,都要在上饶光学产业园中加工后再流入市场。
产业园中有座“地标”式建筑——凤凰光学总部大楼。重要的地理位置,显示着这家公司曾经的地位。如果说上饶是中国光学的重镇,那么凤凰就是上饶光学产业的滥觞。
1997年就上市的“中国光学第一股”凤凰光学,辉煌早已不再,近期又遭遇了一场失利——近五年内的第二次重组失败。这次重组原本被视为凤凰光学的“换血”自救。
在连续5个跌停后,6月6日,凤凰光学股价小幅上涨。截至当日收盘,市值为52.4亿元,较半年前的最高点已蒸发了121亿元。
01、“换血”失败
凤凰光学本想通过资产重组获得“新生”,但这一次又失败了。
2021年9月30日,凤凰光学发布资产重组预案,计划“战略性退出光学器材行业”,并将未来业务定位于半导体外延材料。
从重组预案可以看出,凤凰光学原本将这次重组视作一次“换血求生”。
具体来说,交易方案分为重大资产出售、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募集配套资金三部分。
凤凰光学第一步计划以现金方式将旗下的光学器材资产出售给中电海康或其指定的子公司,出售资产包括凤凰科技、凤凰光学日本、协益电子、凤凰新能源四家公司的股权,拟出售资产预估值为6亿元~8亿元。
接着,凤凰光学向国盛电子、普兴电子原股东发行股份,分别收购两家标的的100%股权,拟购买资产的预估值范围约为 43亿元~53亿元。
最后,凤凰光学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补上收购所需的资金缺口,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交易价格。
中电海康是凤凰光学的直接控股股东,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直接持有凤凰光学47.16%股权。同时,中电海康又是中国电科的全资子公司。
不过,这三步中,最终连第一步都没有走完。
4月26日,凤凰光学发布了重组终止前最后一次发布进展公告,写到其基本完成了本次重组交易的审计、评估、法律等现场尽调工作;接着在5月28日就公布了拟终止公告。
对于终止的原因,凤凰光学在公告中称:“交易相关审批和备案工作未能取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
资本市场曾对这个重组预案展露热情。预案公布后,凤凰光学连续收获了11个涨停。不过,曾经有多热闹,现在就有多凄凉。从发布拟终止公告的前一天开始,凤凰光学连续5个交易日跌停。
这是凤凰光学近五年内第二次资产重组失败。
2017年5月,凤凰光学发布公告,计划把海康科技装入上市公司,向海康科技全体股东发行股份,购买后者的100%股权。
海康科技也是中国电科间接控股的企业,主营智能控制器、物联网产品、智能设备业务。重组预案写道,重组完成后,凤凰光学将具备与光学加工相关的电子研发制造能力,有助于公司战略转型为生产“镜头、影像模组等高附加值的光学核心部件”。
不过,4个月后,上述重组宣告终止。
02、辉煌属于曾经
凤凰光学曾是国产光学产业的一颗“明星”。
提到单反相机,多数人脑海中出现的是尼康、佳能等国外巨头。鲜为人知的是,曾有一个国产品牌冲出了国门,年产1/3的相机被出口到30多个国家。
这个曾经的国产相机之光,就出自凤凰光学。
凤凰光学的前身是1964年开始筹建的江西光学仪器总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凤凰”牌相机曾红遍大街小巷,需要凭票购买,且一票难求。
曾在凤凰光学工作过8年、历任凤凰光学党委秘书、宣传部长、营销公司副总经理等职位的桂旭江告诉市界:“90年代时,在大概10年的时间里,舜宇都是凤凰光学的‘小弟’,凤凰光学自己生产不完的一些玻璃镜片,交给舜宇生产。”
曾经的“小弟”舜宇光学,如今已是光学龙头厂商。事实上,江西上饶光学产业园园区中的几百家光学厂商,几乎都曾与凤凰光学有过业务上的联系。
彼时,凤凰光学代表了国内光学行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其他光学厂商还曾把凤凰光学的工人挖来,用以推动新工艺的发展。
桂旭江向市界回忆到,当时凤凰照相机全套镜头配下来价格在1200元左右,相比佳能、尼康动辄几千上万的售价便宜了许多。
(1987年【EOS 650】佳能首台35毫米自动对焦单反相机)
1997年,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发起筹建了凤凰光学,同年凤凰光学上市,成为我国“光学第一股”。从那开始,凤凰光学逐渐走上“大光学”道路,业务从相机整机拓展到元件代工服务。
桂旭江称,凤凰光学上市时,时任董事长王朝松提出了“融入大道、占领两厢”的发展路线。
所谓“大道”是指“大光学”战略,即公司业务向光学代工多个产业链环节辐射,“两厢”则是指中低档相机和镜头两大产品制造业务。
当时,凤凰光学管理层意识到单纯在相机市场,国内企业缺乏雄厚的技术积累,并不占据优势。因此,选择向光学产业链纵深突破,着眼于相机之外更丰富的应用市场。
“相机不行没有关系,相机倒下去,那只是一个10亿产业,面前的光学代工业是千亿万亿的大产业。”桂旭江称。
从2000年开始,数码相机大量普及,消费级产品售价可降至千元以下,对凤凰光学所处的中低档胶片单反相机市场造成了极大冲击。不过,凤凰光学凭借光学代工的业务获得了一线生机。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的凤凰光学进行了管理层调整,王朝松于2000年夏辞职,新上任的领导层延续了他的“大光学”战略,一度带领凤凰光学打进全球光学代工的第一队列。
一个标志性的时间点是2004年,凤凰光学通过承接国外品牌光学玻璃的加工业务,实现销售收入6.04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
就在同一年,同样从事中低档国产单反相机生产的上海海鸥则无奈停产,成为了记忆。
2009年时,凤凰光学位居“世界光学球面配套产业前五强”。这一年,凤凰光学营收9.34亿元,归母净利润达到了4678.54万元。次年,其归母净利润更是达到了5486.16万元。
回头看,这是凤凰光学最后的辉煌。
03、失去的十年
尝到“大光学”甜头的凤凰光学在光学加工之路上狂奔,营收在2011年继续冲高到14.83亿元。不过,公司的利润却越来越薄了。
2011年,凤凰光学的归母利润同比下滑91.6%,2013年,遭遇上市以来第一次年度亏损。整体来看,近10年来,凤凰光学都业绩不振,在亏损的边缘徘徊。
2022年一季度,凤凰光学营收为3.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0.13亿元,再次陷入亏损。
作为曾经的龙头,凤凰光学的业绩和市值,都已经被此前的“小弟们”反超。
这也解释了凤凰光学频频重组的原因——凤凰光学曾引以为傲的光学镜片加工服务,已经难以实现突破式的增长。
凤凰光学还于2013年、2019年先后收购了锂电芯、智能控制器这两大与光学主业无关的相关资产,努力拓展业务范围。
昔日龙头无奈“换血”、跨界,对此桂旭江分析称:“凤凰光学曾经拥有了最好的时间段,也拥有了最好的机会。但遗憾的是,‘融入大道’的路被走窄了。”
光学市场按照终端应用领域进行分类,手机、车载、VR/AR等新兴领域对光学技术要求更高,投影仪、科教用显微镜等传统应用领域对技术要求较低。
而凤凰光学所生产的大部分产品,目前仍局限于传统光学应用场景中,在手机、车载镜头、摄像模组等先进产品市场积累不足。
以手机摄像模组为例,据东吴证券调研,2022年1至2月,国产光学企业舜宇光学、欧菲光在全球手机摄像模组市场排名分列第二、第三名,市占率分别为13%、11%。与之相对比,凤凰光学市占率较小,被归在了“其他”之中。
“低端的光学镜片加工技术含量并不高,也就不断有企业加大投资,不断有工厂来分一杯羹,凤凰的利润越来越薄了。”桂旭江向市界分析道。
所谓的“起了大早,赶了晚集”,大概就是如此。
在凤凰光学重组终止的说明会上,公司管理层表示:“当前上市公司的业务方向是围绕物联网应用的光电产品与方案,公司发展的规划和决心都是明确的。”
“折腾”了十多年,凤凰光学又回到了老路上。
“和上海海鸥、北京长城等同期成立的相机企业相比,凤凰毕竟穿越风雨活下来了,让人不忍苛责;但曾经这么领先的企业,发展到如今需要‘换血’的地步,确实令人痛心。”桂旭江感叹道。
(除单独标注来源外,以上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作者丨董温淑 编辑丨雷彦鹏)